等待2年多,IPO順利過關,廈門銀行是2020年以來A股第一家獲批上市的銀行股,並且是A股市場上首家具有臺資背景的銀行股,其上市動態備受兩岸臺商圈及金融界關注。
自投資廈門銀行以來,臺灣的富邦蔡家已苦守12年,如今「瓜熟蒂落」,非常圓滿。
廈門銀行將成為A股市場首家臺資背景的銀行股
廈門銀行股東結構,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歷時兩年零七個月,廈門銀行闖關A股成功。
7月16日,證監會網站發布的公告顯示,廈門銀行首發獲通過,也將成為2020年A股首家上市銀行。不過,也有個小小的波折,證監會發審委依然有若干問題需要廈門銀行作補充說明,例如華福廈門銀行1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涉及的訴訟糾紛等。
資料顯示,2019年,廈門銀行資產總額2469億元,負債2313億元,全年淨利潤為。此外,2019年廈門銀行的貸款餘額為1,050億元,存款規模1368億元,不良貸款率1.18%,撥備覆蓋率274.58%,資本充足率為15.21%;此外,該行2019年利息收入94.11億元。
據了解,廈門銀行於2017年12月1日首次披露招股書,並於2018年10月9日進行了預披露更新。招股書顯示,廈門銀行擬於上交所上市,發行完成後總股本不超過31.67億股。與去年浙商銀行等銀行股的上市火熱相比,今年銀行股IPO顯得冷清多了;不過,廈門銀行成功過會後,仍18家銀行在排隊,且均是中小銀行。
廈門銀行此番成功過會,最受注目的無疑是該行的臺資背景。從該行的股權結構來看,第一大股東為廈門市財政局,持股20.21%;第二大股東,是來自寶島臺灣的富邦金控,佔股比例為19.95%。
廈門銀行的第三大股東是北京盛達興業房地產,持股10.65%;福建七匹狼集團持股8.90%,為第四大股東。第五、六、七大股東分別為廈門港務海潤通資產管理、佛山照明和大洲控股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4.99%、4.62%和4.21%。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
臺灣富邦集團的蔡家,是「富過三代」金控豪門,現由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掌舵。通常來說,外人會喊蔡家兄弟的哥哥、臺灣大董事長蔡明忠為「大董」,弟弟、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為「二董」。
一旦廈門銀行正式上市,將成為A股市場首家臺資背景的銀行股,自然引起兩岸金融界及臺商圈的高度關注。
2008年,富邦金控(亦簡稱「富邦金」)透過子公司富邦銀行(香港),間接持股廈門銀行。這在當時,也引起轟動效應,首開臺灣金融機構參股大陸商業銀行的先河。更值一提的是,廈門銀行於2008年成功引入具有臺資背景的富邦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也是首開兩岸三地(陸港臺)金融業合作先河。
順帶提及,當時掌舵富邦金的是蔡家大哥、時任臺灣富邦金控董事長的蔡明忠。
2018年12月1日,臺灣富邦金控首次以直接股東的身份入股廈門銀行,並與廈門銀行在臺北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此前,富邦蔡家兄弟完成了一個「截彎取直」操作。富邦金控於當年11月30日完成受讓其全資子公司富邦銀行(香港)所持有的廈門銀行19.95%的股份,取代以往通過第三地子公司間接參股的方式,直接成為廈門銀行的第二大股東。
臺灣大、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
臺灣富邦金控改用直接入股後,廈門銀行也就成為大陸首家臺資背景的城商銀行。
臺灣大、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當時表示,富邦金控以直接參股廈門銀行取代間接參股,為雙方的戰略合作寫下新篇章。他期許雙方持續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相信奠定在過去的成功基礎上,下一個十年,雙方的合作成果將更加豐碩輝煌。
很多人也許不曉得,富邦金控是2008年正式以間接方式入股廈門銀行,事實上,蔡明忠、蔡明興兄弟「登陸」西進的計劃還更早;富邦金入股廈門銀行的計劃在2005年已經談好了,但用了三年時間才獲批。換句話說,此番廈門銀行IPO上市,富邦蔡家等待的時間不止是12年,而是長達15年之久。
不少人有個疑問,當時蔡明忠為什麼不直接控股廈門銀行,而是屈尊甘當「老二」呢?
姑且說個政策背景,十多年前一直率領富邦金控忙於在大陸攻城略地蔡明忠曾介紹說:那時大陸對包括臺資在內的外資參股金融業有嚴格的限定,銀行業方面,單一外資機構參股不得超過20%;人壽保險方面,單一外資機構不得超過50%;同時規定,一家外資金控公司只能參股一家大陸金融機構等。
富邦蔡家:誰言江山不能換著坐?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左)獲輔仁大學名譽商學博士
今年6月底,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獲天主教輔仁大學頒發名譽商學博士學位。在輔仁大學頒授典禮上,蔡明興兄弟的母親、富邦集團老總裁夫人蔡楊湘薰,蔡明興的哥嫂、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與富邦慈善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以及兩個妹妹儒記投資董事長蔡明玟、富邦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蔡明純;此外,蔡明興夫人、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以及蔡明興獨子、富邦育樂董事長蔡承儒夫婦等家族成員均到場。
家和萬事興,家和也是製造首富家族的源動力。富邦蔡氏家族,是臺灣家族企業成功代際傳承的標杆,兄弟合作無間,聯手打拼天下。當年,蔡明總、蔡明興兄弟的父親蔡萬才(原名蔡萬財),也是兄弟創業的典範。
富邦集團的創辦人蔡萬才、蔡楊湘薰夫婦,育有2子2女,分別是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和蔡明玫、蔡明純。
臺灣金融界,有「吳辜蔡花」之說,也就是這四家掌控了臺灣大部分的金融業。「花」指的是外資花旗銀行,事實上本土金融巨頭就是「辜蔡花」金融家族。其中,新光吳家旗下有新光、臺新兩家金控,臺灣辜家旗下有中信、開發兩家金控,臺灣蔡家則握有富邦、國泰兩家金控;由此,足見蔡家在臺灣金融界的地位有多高了。
1979年,臺灣蔡氏家族將「國泰集團」分家,兄弟中排行老四的蔡萬才執掌「國泰產物保險」,由此建立了富邦金融集團,他也是國泰集團的創辦人之一。
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和父親蔡萬才的合影
2014年10月5日,富邦集團創辦人暨總裁蔡萬才安詳辭世,享年86歲;蔡萬才是臺灣第一代企業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蔡氏家族最初的家底,是國泰集團創始人、被譽稱「臺灣金融家」蔡萬春和弟弟蔡萬霖一手創下的。早年,年僅16歲的蔡萬春和8歲的弟弟蔡萬霖,從苗慄縣竹南鎮初到臺北謀生,身上除了一塊乾糧,就僅有一枚銀元,蔡氏家族的基業是一枚銀元闖出來的。蔡萬春、蔡萬霖兄弟,祖籍福建晉江。
恰逢1960年臺灣開放民間保險業之機,1962年成立的國泰人壽成就了日後的「蔡家王朝」。由蔡氏老兄弟倆創辦的國泰集團,經過十餘載的耕耘, 實力迅速壯大,經營領域遍布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建築、廣告、塑膠、租賃、紡織、食品飲料、電器電子、工程等眾多行業;至1977年底,其資產總值超過王永慶家族的臺塑集團,成了當時臺灣第一大企業集團。
然而,在開疆拓土時,蔡氏家族的大家長蔡萬春不幸患病,難主大局,蔡氏後代也曾經一度步入傳承歧路,分產也變為無奈的選擇。在大哥蔡萬春的要求下,蔡氏家族開始了「第一次分家」。
當年,國泰一分為六,老三蔡萬霖分得了國泰人壽等企業,號稱「霖園集團」。其他的國泰產業,則由其弟兄及子侄們均分。蔡明忠的父親蔡萬才,兄弟中排行老四,執掌的是國泰產物保險,也是四房兄弟中家業分的最少的一房,臺灣的富邦金融集團即由此裂生而來。
國泰金控
2020年已跨過了半年時間,據最新半年業績報,臺灣十大金控公司上半年獲利最多的是國泰金控,其次是富邦金控。從營收結構來看,臺灣金控公司獲利的來源主要來自二部分:壽險公司和銀行。
國泰金和富邦金,均是蔡氏家族的堂兄弟成員在掌舵。今年2月,位於臺北敦化南路、四維路圓環處的「霖園大廈」,是蔡家發跡的「起家厝」,已決定改建,未來這裡將是一座地上22層的豪宅大樓。如今,國泰金控的掌舵人,是蔡萬霖之子蔡宏圖。
順帶提下,蔡明忠的祖父蔡福安,育有5子2女,子孫枝繁葉茂,然蔡福安的祖上,人丁不旺,三代都是單傳。蔡家第一代創業主要是四個兄弟:即蔡萬春、蔡萬霖、蔡萬德、蔡萬才。
國泰分家後,蔡萬春之子蔡辰洲負責的「十信」(臺北第十信用社),因資金鍊和債務捲入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金融風暴」,劫後的蔡辰洲死在監獄裡,名下產業大都倒閉,蔡萬春打下的江山也付諸東流。
老三蔡萬霖因「第一次分家」而逃過一劫,後來利用金融和地產雙引擎發力,低谷裡爬起來的蔡氏家族,再度恢復了元氣,多次成為臺灣首富。
早期的臺灣,很多人認為,金融業是玩錢的遊戲,不如做實業實在。「十信」,是蔡萬春第一次踏足金融業,時間是上世紀50年代,後來才和林頂立、張傳祥三人合夥,於1961年創辦人壽保險公司——國泰產物保險公司,第二年蔡萬春、蔡萬霖兄弟又創辦國泰人壽,由此奠定蔡家的金控根基。最早時,蔡萬春在資生堂做事,出來單獨創業也是從實業起步,和蔡萬霖兄弟倆合辦「大王醬油廠」,並積累下不少資本。
蔡明興獨子、富邦育樂董事長蔡承儒、鄭舒秦夫婦一家人
到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獨子、富邦育樂董事長蔡承儒這一代,臺灣首富蔡家已「富過三代」。
豪門多是爭產內鬥,但從富邦蔡萬才到二個兒子蔡明忠、蔡明興兄弟的接棒,我們看不到別人家那種你死我活的爭權、爭產風波,反而傳承有序,過程「風輕雲淡」。目前,富邦集團第三代人如蔡承儒等已逐漸進入接班梯隊。傳承無止境,那從富邦蔡家這裡,可學習到什麼呢?
傳承自古多歧路,事實上,大家長蔡萬春主導國泰集團時,因不幸患上中風,無法主持大局,才堅定將國泰「一分為六」。產業盤那麼大,分起來難免有大有小、顧此失彼,當年分家也並非一團和氣,個別鬧得關係不好的兄弟家人,至今仍互不往來。
分產時,老四蔡萬才分得的是最少的一份。有了第一次分產的「前車之鑑」,蔡萬才後來在處理自己家業分配上,十分謹慎,且嚴肅對待。
富邦集團每逢年會或集團有辦什麼重大活動時,「大董」蔡明忠、「二董」蔡明興常常是雙雙到場,身穿同款衣服,兄弟興致時也會雙雙熱舞,炒熱了現場。如此舉動,讓人感受他們兄弟合作無間、沒有障礙。
蔡明忠(左)、蔡明興(右)出席集團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