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經濟情況,有的家庭窮,有的家庭富。其實物質窮不可怕,怕的是「心窮」。小孩子可能不理解貧富差距,然而大人透過言語之間就能讓他們間接了解。
紅紅看著水果店裡的榴槤,半響都沒走。老闆看著痴痴的她,不禁笑了出來,他說:「你快走吧,你爸媽都是環衛工人,就是窮鬼一個!還想吃這種好東西?」聽到後,周圍的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晚上,紅紅問:「媽媽,為什麼咱家這麼窮?」一開始紅紅媽愣住了,她想了一會,笑著說:「咱家不是窮,是節儉,為了讓你上大學,省點沒關係,」見孩子沒反應,她又說:「咱們也能享受別人敢享受的」!
住對面門的小華也像紅紅般眼巴巴地看著水果店裡的榴槤,老闆一看便嫌惡地說:「又來一個掃興鬼!別看了,你爸是酒鬼,家裡都窮得揭不開鍋了,你家欠了一屁股債,快走吧。」小華一聽拔腿就跑。
回到家後,他也問媽媽為啥那麼家裡這麼窮?哪知道,媽媽沒好氣地說:「我當初眼瞎,嫁給這麼個東西!咱們家就是窮,你得省點,窮人家就不要想太多」。
後來紅紅考上了211大學,政府了解到紅紅家的情況,主動獎給她20萬;而小華早早輟學打工,不管對自己或者是朋友都很摳,人送外號「鐵公雞」,30歲了還沒娶老婆。
同樣的問題,紅紅媽和小華媽的回答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未來。紅紅媽帶給孩子是正能量的回應,而小華媽則是把窮人思想灌輸給孩子。為什麼人們常說寒門難出貴子,是因為有太多「小華媽」的父母。如果小華媽肯把小華往正道上引,他不至於會這樣。
當然了,這兩種回答只是千萬父母中的回答之一。窮不是原罪,有罪的是父母給出了負面回應。類似於小華媽的回答還有:「我們家沒錢,以後就靠你了」或者是「為什麼這麼沒錢?還不是因為養你」、「人家是老闆,當然有錢;我又不是老闆,當然沒錢」。
父母的每一句負面回應,對孩子的人生觀以及金錢觀都有深入骨髓的影響。孩子聽多了,就會養成這幾個習慣。
1、 習慣對人哭窮
小濤媽總是對兒子說:「咱們家真的是窮,比不上別人,你可要省點花!」其實媽媽說這些,是想讓他節省點。後來,小濤也養成了對別人哭窮的習慣。舍友以為小濤是真窮,經常接濟他,一到小濤家做客,看到他家200平的大房子,頓時就傻眼了。
想要讓別人看得起,本身就得行得正、坐得端。對人哭窮這種廉價行為,一旦做多了,就會被人看輕。稱職的父母不會教孩子做沒尊嚴的事,反而會主動給孩子尊嚴,教會孩子怎麼去有尊嚴地掙錢。
2、 習慣自己窮
經常覺得自己窮的人並不可怕,怕就怕有些人窮得理所當然,不會積極創造財富,等著別人來救濟。還有一種就是情況,父母向孩子灌輸「窮」的思想,讓孩子產生了自己就該這麼窮的意識,這不是養孩子而是在坑孩子!
3、 習慣佔別人的便宜
小江媽買菜的時候總愛偷塞幾把小蔥或者幾顆小蒜,有時被老闆抓到,她只會尬笑,說家裡窮,讓老闆多擔待。在旁邊看著的小江,長大之後也有樣學樣,習慣了偷偷摸摸。後來,市場的小販一看他就說不賣。
喜歡佔便宜的孩子多半會耍小聰明,一兩次人們覺得情有可原,可次數多了,別人也會厭煩。將心比心,有誰會喜歡被人佔便宜呢?大家都難,這種低情商的行為應該儘量避免。而源頭就是父母少對孩子灌輸負面思想。
4、 習慣對朋友「摳」
從小就被教育要省電的孩子,對自己都能省,怎麼可能會對朋友大方呢?金錢觀正的孩子,或許會把最好的主動給朋友,自己省些沒關係,但是對於深受原生家庭「洗腦」的孩子來說,自小就被教「藏起來」,想要主動給出來,真的是一件難事。
在社會闖得開,同時做事又磊磊落落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有一對三觀正、不卑不亢的父母。不要讓孩子在本該快樂成長的年紀裡,承受過多的負能量。
想要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得想想自己對孩子是怎麼輸出。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要樹蔭門前好乘涼,就得多施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