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心零錢盒」能測試出一個城市的道德?
誰有權用「硬幣自取」測試城市道德?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軍榮
多地街頭現測試「愛心零錢箱」一枚硬幣見高低妥嗎
如果街頭突然多出一堆錢,讓你按需自取,你會拿嗎?會拿多少?7月31日,成都多個地鐵站、公交車站臺、商業中心突然出現了裝滿了硬幣的「愛心零錢盒」,還有一張寫有「如你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這個零錢盒是誰放的?又有多少人從零錢盒拿了錢呢?記者聯繫上活動的策劃、拍攝者了解到,這是一場策劃、帶公益性質的街頭測試,陸續在廣州、蘇州、鄭州、成都等多地開展。(8月2日《成都商報》)
當我們乘車時,發現硬幣不足或是沒帶,此時有人免費提供硬幣,且是「硬幣自取」,則讓人感激,不過,真的要乘坐地鐵,也是可以用紙幣換錢的。現在有些城市乘坐公交車還可以掃一掃付錢。從這個意義上說,「硬幣自取」也沒有多少必要性。
在街頭放一堆硬幣讓你隨意「自取」,這是怪事,再多的硬幣也會被取光。不過,一般人都在想,這是不是一次測試。因為當下這樣的測試太多了,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監控」之下。而預設的結果是良善的,硬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就此證明這座城市是有愛心的。
雖然這次測試似乎挺不錯,合乎「預設」,但這樣的測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既測試不出真實的道德水準,反而讓人詬病,這不是在做善事,畢竟這也只是放一次「硬幣自取」,如果這家公司天天放,不足了就補,且像共享單車一樣,放得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有,這才是做善事,可這家公司敢嗎?自然不敢,也不會去做,人家的目的不在做善事,卻給了自己的一個美稱,是在測試。可所謂的測試也只不過是在「營銷」,只不過玩的一種自媒體為了吸粉的套路。
其實,人家付出的只是一些小錢,且結果是錢也沒有少,但通過媒體報導,卻能夠吸取許多粉絲,關注公眾號的粉絲則更多,這才是人家的目的。不管結果如何,策劃者都是最後的「贏家」,但誰輸了?一方面是我們關注的人輸了,落入人家的圈套,另一方面是社會的誠信和道德輸了。看似測出了城市的高水準道德,但卻是被忽悠的道德水準。這樣的結果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在眾目睽睽之下,除非迫不得已才會去拿錢。當然,如果遇到的是乞丐,全部拿走也是可能的,但又能證明什麼?難道說這座城市的道德水準差嗎?誰都知道什麼也證明不了。對此策劃者也是清楚的,但人家要的就是轟轟烈烈,就是為了吸粉,為了吸引眼球。至於結果並不重要。讓人擔心的是,對於這樣的策劃,媒體應該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不應該被綁架,可事實上,不少城市的媒體也跟進了。大既是覺得這麼做真的能夠測試出城市的道德水準,況且結果是可喜的,也樂於「合作」,成就了自媒體一把。
誰有權對城市的道德進行測試?這樣的營銷手段為何沒有人管?當這家公司在偷著樂的時候,城市的道德卻在哭泣。不能任由這種胡亂的測試存在。
「零錢盒」測愛心?
對這樣的消費型測試,必須抵制
作者:肖餘恨 來源:澎湃新聞
一夜之間,不少城市街頭出現了一個個按需所取的零錢盒,在武漢甚至出現了好幾處。經記者調查發現,放零錢盒是某網絡公司策劃的,在全國28個城市分公司執行的所謂「公益」活動。
此類「公益」,很顯然是為自己臉上貼金。按策劃人自己的說法:拿光了也就五六百元,「沒想到我們發文後,閱讀量超過500萬,粉絲漲了好幾萬……」瞧,這就是事情的本質。從策劃角度來說,這是成功的,獲得了超預期的效果。但如果從公益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起炒作的偽公益事件,實際上是在消費人們的公益心。動機本身就不純,還談什麼公益?這和前幾年炒作的「最美愛心女孩一樣」,消費愛心獲取私利同一個路數。
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隨著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正在穩步提升,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並不盡如人意,但我們應該看到這個趨勢。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用馬斯洛的需求論來解釋,當人在物質方面獲得一定的滿足之後,精神需求的滿足就會成為必然的追求。通過幫助他人,獲得心理上美好的滿足,既幫助了他人,又愉悅了自己,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現在網上眾籌和愛心捐款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這就是個例子。
嚴格來說,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愛心。記得有人說過,你需要,別人更需要,你贈予別人,這是愛心和慈善。你不太需要,你贈予需要的人,這還不算真正的愛心和慈善。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做慈善和施愛心,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以這樣的高標準苛求。不過至少我們應該明白,愛心和慈善需要純粹,任何夾雜著其他動機的愛心和慈善,都可能會損愛心和慈善的本質。
我們先不說,這樣的策劃是如何假公益之名,行炒作、賺粉之事了。用一個零錢盒來測試人們的道德品質,誰給你的權力?你有這個資格嗎?測試本身,就是對人的不尊重。愛心不是考出來的,在鏡頭的暴力前,作為社會人的一員,都具有天然的表演性和自我保護性,這本身就沒有多少效果。拿這說事,又能說明什麼?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這過程中有策劃者安排的人在參與和「引導」。
更有甚者,當這樣的測試,對人們心理產生影響的時候,人們就會天然地產生一種防範心理,即便真有類似的公益和愛心活動,因為警惕和防範,反而會制約人們參與的積極性。這,或許不是策劃者想要的效果,但因為過度消費愛心,而產生這樣的「次生災害」,卻是很可能的。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繫到一檔很有爭議的電視節目。某電視臺有一檔很火的節目,讓城鄉孩子交換角色,當然是打著愛心的旗號。但這樣的交換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很殘忍的,邊遠農村的孩子在換位之後,心理的落差如果不能很好的調節,那會毀了他一輩子,要調整這樣的落差,對一個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視節目是火了,但火了之後,又有誰真正對這些孩子,這樣的一個群體負責呢?所以,對消費愛心和道德的行為,我們必須有應有的警惕和抵制。
真正的愛心和道德水準絕不是測出來的,而是在具體的事件中考驗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由人的內心自然生發和表現出來的。對這樣的消費型測試,我們必須抵制。
「愛心零錢盒」能否走得再久遠些?
來源:紅網 作者:袁慶峰
必須承認,設置「愛心零錢盒」的舉動充滿著為民眾提供便捷服務的善意,無論出於公益還是炒作的目的,在客觀上,都是有益於民眾的善行。在現實生活中,這一舉動在道德引領方面產生的意義更是遠遠大於行動本身的影響。
出門在外,遇到沒有零錢的困擾也是常見現象。「愛心零錢盒」行動確實能解決燃眉之急。「如您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紙牌上的告示明確寫明了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解人之困,解決小的問難和麻煩。點滴善舉,彰顯大愛情懷。這和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微慈善」的思想比較接近。善行不在大小,都是一片愛心。多所城市同時開展這一活動,再加上媒體的宣傳,「愛心零錢盒」行動在廣為人知的同時,也會提醒愛心人士善行就在身邊。無疑,在這一點上,「愛心零錢盒」行動有著道德引領的作用。
從得到幫助的民眾的角度來說,「請自取」,即無人監視,可自我拿取,這是一種高度的道德信任。自不必說,稍有良知者定會心懷感念。古人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語,義舉即便本不要求得到回報,但是,感恩之心也常常能轉化成新的善行。其實,在這個社會中,也幾乎每一個人都被別人幫助過;同時,也幾乎每一個人都幫助過別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愛心接力正是構建美德社會的關鍵所在。「愛心零錢盒」行動可以促成愛心的傳遞。
從本次活動初期的效果來看,「圍觀」群眾和媒體無論是對活動主辦方的善意滿心讚許,還是質疑他們是一種炒作,但也都在關注這一活動的進程。「愛心零錢盒」活動本也不是初創,煙臺等地早在兩年前就已推行此舉,但由於零錢很快被拿光,零錢盒屢屢被破壞,活動不久便黯然收場。目前,從多所城市的反饋來看,結果超乎想像,「愛心零錢盒」沒有出現被哄搶和破壞的情況。甚至成都的一處還多了21元錢。兩年的對比生動昭示了誠信和道德規範已經不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社會的主流依然美好。
當然,我們也不能據此就盲目樂觀。同時,即便有隨意拿取零錢的偶發事件發生,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人性,因噎廢食,停止此類舉措。負責人稱,活動初衷是為了便民,並非炒作或營銷自己。若「愛心零錢盒」活動只是曇花一現,草草收場,必定會被人們是一種炒作,是一種借用公益名義的噱頭,在活動中已經產生的良好道德示範作用也將蕩然無存。再小的善行只要堅持也能產生久遠的影響,更何況有著道德引領作用的「愛心零錢盒」活動目前已成焦點。
衷心希望「愛心零錢盒」能走得再久遠些。
聰明幹公益,有效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