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2020-12-15 鐵血戰史192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戰最慘烈、規模最龐大的就是蘇德戰場,雙方的戰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大會戰。蘇聯的軍力最高的時候更是超過了1100萬人,要指揮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其編制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陸軍編制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本系列將會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蘇聯陸軍的編制變化史。本文講的時間是1941到1942年之間的變化。

蘇聯軍隊中最大的單位編制就是方面軍,一般和平時期是軍區,戰時才組建方面軍,而且這個方面軍基本上是由軍區改成的;這裡面也會包括空軍部隊,但是其主要進攻力量是陸軍部隊。蘇聯的方面軍是一個多兵種混合體,它沒有固定的編制,可大可小,小的可能有十幾萬人,下轄兩三個集團軍,幾百架飛機;大的可能有上百萬人,下轄七八個集團軍,二三千架飛機;其規模主要由作戰任務來決定的。

在蘇德戰爭剛爆發時,蘇聯就直接就把幾個軍區改為了方面軍,比如西部特別軍區改為了西方方面軍,包括四個集團軍,針對的是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基輔特別軍區改為了西南方面軍,包括四個集團軍,針對的是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改為了西北方面軍,包括三個集團軍,針對的是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戰爭爆發幾個月內又組建了幾個方面軍,它們要麼負責某個區域內的戰事,要麼充當預備隊等。方面軍的數量隨著戰事發展而不斷變化,有的被取消後改為其它方面軍,有的則是被取消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後又重新組建,最多的時候,蘇聯組建了15個方面軍,到了戰爭後期,趨近於勝利的蘇聯紅軍,方面軍的數量就開始逐漸減少。

咱們這裡說的集團軍不包括坦克集團軍,坦克部隊的編制到時候會單獨拿出來講。集團軍也是個多兵種混合體,通常由兩三個步兵軍(步兵軍也是多兵種的),一些師級的空軍部隊,有的還包括一到兩個機械化軍,還有的有騎兵軍,總之編制也是不固定的。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在戰爭前期蘇軍損失過大,因此軍一級的編制基本上被取消。這時候集團軍內部由步兵師、獨立步兵旅、坦克旅、騎兵師等組成,空軍沒有了,也沒有獨立的炮兵部隊,有的只是師屬炮兵。通常一個集團軍內部有5到9個步兵師,很多集團軍就是純粹的步兵部隊;當然也有的集團軍也編有騎兵和坦克部隊,有的集團軍有一兩個騎兵師,有的可能有三個,坦克旅也是一兩個,有的可能會加強到3個,這個也是由作戰任務決定的。

步兵軍上面說了也是多兵種的混合體,通常下面有兩個步兵師,當然有的會有3個;還有兩個獨立的炮兵團,直屬步兵軍的,一個裝備36門火炮,另一裝備30門火炮;還有一個獨立的防空高射炮營,以及其它的輔助部隊。1941年下半年的時候,軍一級基本被取消,直到1942年底43年初的時候,才恢復軍級編制。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黨衛軍裝甲部隊和國防軍裝甲部隊的不同,誰更強悍一些?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的裝甲部隊,黨衛軍裝甲師和國防師裝甲師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但誰更強悍一點呢? 其次是德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該師1941年以帝國摩託化步兵師加入戰場後參加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包圍戰基輔會戰,以犧牲不足4千人代價殲敵5萬協助殲敵俘虜敵軍人達75萬人之多,隨後在1942年改編為黨衛軍帝國裝甲擲彈兵師,於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前期正式改編成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1944年截至,不計1944年到1945年的戰績,該師累計擊毀蘇聯3000多個裝甲目標並且還是保守估計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二戰蘇德戰場,為抵禦納粹德軍,蘇聯1.8億人口死傷6000萬
    世界各國為了 抵禦法西斯國家的進攻,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傷亡最大的就是蘇聯,1.8億人口的蘇聯傷亡高達近6000萬人。 中國在二戰時期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如果我們看看二戰時期蘇聯的衛國戰爭,就會知道歐洲東線戰場比亞洲戰場還要恐怖百倍。
  • 二戰最後的裝甲列車曾經服役過蘇聯後來又被德軍繳獲
    說到二戰時期蘇聯裝甲列車可是鼎鼎大名,二戰初期蘇聯的裝甲列車曾經一度是史達林格勒戰線一條無法輕易的攻下的鋼鐵防線,由於是裝甲列車可以隨著戰場進程機動布防運送兵力,所以一度成為了二戰初期德軍斯圖卡轟炸機,最重點打擊的蘇聯重型裝備,即使在1941年6月22日到7月22日一個月的時間內,
  • 二戰德軍野戰單兵之王京特爾·維岑茨下士隻身擊毀敵軍21輛坦克
    德軍第252步兵師,原本屬於德軍一個二線步兵師與246步兵師一樣,在德軍王牌精銳雲集的1941年屬於跟在裝甲師後撿漏打野充當側翼等,次要的作戰任務,1941年該師在東線戰場的前期,並沒有太大亮點,直到史達林戰役期間德軍第6集團軍精銳損失殆盡後,該師作為比較完整編制的野戰師,正好在史達林格勒外圍地區建立有效防線,直接編入京特-馮-克盧格 陸軍元帥的第4裝甲集團軍
  • 二戰德軍的袖帶有何講究?榮譽和精英部隊的標誌,對手看見繞著走
    袖標一般由精銳部隊佩戴,在二戰時期還演化出帶有勳章性質的袖標。袖標成為子德意志軍事傳統最讓人感興趣的一個特色。德國的第一種袖標出現在1784年。1782年到1783年漢諾瓦參加了英國攻打了直布羅陀的戰鬥。英王喬治三世作為漢諾瓦選侯,在戰爭勝利之後,將參加戰鬥的三個漢諾瓦營授予「直布羅陀營」的稱號,同時開始佩戴「GIBRALTAR」袖標。
  • 單兵裝備:來看看二戰中吃得最好的部隊都吃些啥
    在二戰期間,因為包裝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的運輸手段,美軍的軍需後勤補給工作不僅順利的完成了,而且還使得美軍成為了二戰中吃得最好的軍隊。1939 年,美軍軍需部隊引入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開始將單兵口糧細分為4種: A、B、C 、D。戰爭中還增加了9種其他野戰口糧,特別是K口糧。
  • 二戰中的德國裝甲部隊,如何從崛起走向巔峰,又從巔峰走向衰敗?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德國裝甲部隊,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德國裝甲兵開著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橫掃戰場,畢竟這是德國最出名的兩款坦克。可若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德國裝甲部隊也是經歷了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從一窮二白到巔峰時刻,德國的裝甲優勢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甚至有過幾次劣勢時期。
  • 戰時穿海魂衫端步槍上岸戰鬥的蘇聯水兵,如何成為硬核的兩棲之師
    這方面的經典戰例有:盟軍1942年12月盟軍北非登陸,1943年西西里島登陸和薩萊諾登陸,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等。這些戰例中,兩棲攻擊作戰往往是一場大規模陸地戰役的前奏階段,其功能通常描述為「戰區進入」。二是獲取海軍或空軍前進基地。二戰期間,美日雙方在中太平洋進行了大量的兩棲登陸和抗登陸作戰,其中大部分戰例都可歸入該類型。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美軍裝甲部隊
    美國陸軍在1917年到1918年間就試驗性地裝備過坦克。但隨著戰爭結束,多款新式武器的研發都被叫停,坦克自然也未能倖免,裝甲部隊的訓練一度陷入停滯。直到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該部隊才再次在裝甲作戰能力方面取得了進步。1940年時,美軍成立了一個裝甲軍,其包含有兩個裝甲師。
  • 二戰德國陸軍軍服以及單兵裝備詳解-東線
    B3:炮手,第51火箭發射器團,斯摩稜斯克,俄羅斯西部,1941年8月 有時候火箭發射器部隊的士兵們要手搬28釐米口徑的沉重高爆火箭彈。這名炮手穿棉製一件式野地灰色外套敷蓋住他的制服,並在外套上非正式地加上帶的兵種色(葡萄酒紅色)鑲邊的野戰灰色肩章,而胸前則是機器縫的鼠灰色鷹徽。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兵500萬越過波蘇邊境突入蘇聯,對此,蘇聯人在事前一無所知。凌晨3點,睡夢中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被秘書叫醒,蘇軍將領通過電話向他報告說:「德國轟炸機正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史達林被驚醒了。難道史達林對德國人的進攻之前毫無察覺嗎?不是的。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蘇聯贏得二戰勝利的三大神器之一波波沙衝鋒鎗
    二戰中蘇聯紅軍士兵的標誌性裝備除伏特加外,那就只剩下「波波沙」衝鋒鎗了。喝一口伏特加,拿著槍衝鋒的蘇聯士兵,我們在很多電影裡都見過。「波波沙」衝鋒鎗其實除了在蘇聯軍隊內廣受好評外,還贏得了廣大德國士兵的喜愛。
  •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大出風頭,騎兵部隊卻鮮為人知,百萬軍馬維持千裡...
    二戰中,德國最高指揮部分配給每個師一個滿編的成建制的偵察營,而該偵察營使用的就是軍馬和少量的自行車。 1943年4月,德軍正式組建新兵種「裝甲部隊」(包括坦克和反坦克、重型突擊炮、裝甲偵察、裝甲步兵和摩託化步兵部隊)。原來的騎兵逐漸被吸收到其他步兵單位,或被改造成輕型的半機械化部隊,但昔日的老兵們仍然習慣穿著傳統的鑲金邊騎兵服,軍官們仍然自豪地把自己稱為騎兵。
  • 二戰德軍五大王牌部隊,骷髏師只能排第五
    二戰爆發後,帝國師參加了除挪威和北非的所有重大戰役,特別是作為唯一的武裝黨衛隊師級戰鬥部隊參與了奪取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不管是作為進攻時的急先鋒還是敗退時的救火隊,帝國師在戰爭中的出眾表現最終贏得國防軍同袍的尊敬。排名德國二戰陸軍戰鬥力之首我想不應該又任何爭議。
  • 二戰美軍化學兵防化裝備
    化學兵是陸軍支援兵種之一。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遠徵軍成立了毒氣勤務部隊,1918年6月18日成立了化學戰勤務局,並成為陸軍的一個常設機構。1940 年化學戰部隊僅擁有93名軍官,1035名士兵以及100萬美元的專項撥款;等到1943年時,其實力增長到擁有8103名軍官和61688名士兵,預算超過了10億美元。
  • 毫無存在感的二戰蘇聯海軍,卻不可低估
    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由於沒什麼像樣的軍艦顯得毫無存在感,二戰也讓蘇聯看到了各國海軍力量的崛起,而當時蘇聯紅海軍的艦艇大多還是沙俄時期遺留下來的船,因此和其他各國海軍相比感到相形見絀,甚至連德國海軍都不如,至少德國海軍還有艘著名的「俾斯麥號」。
  • 二戰時期的聖誕節;德軍士兵與蘇聯兒童一起慶祝聖誕節
    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大陸,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為了慶祝這一巨大勝利,希特勒和史達林互相致電慶祝。希特勒的賀電是:祝您個人幸福,祝友好的蘇聯各族人民繁榮富強。史達林的賀電是:德蘇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有一切理由萬古長青。圖為1940年12月24日,希特勒在視察海岸防線以後與工人們共度平安夜。聖誕節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幾個節日之一,戰爭時期也是如此。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事實上德國自從經歷過一戰時期的日德蘭海戰後就已放棄與英國在海上爭雄的念頭,所以二戰時的德國幾乎把所有資源都用於陸軍和空軍的建設,唯獨海軍方面一直是德國短板。如果說海軍是德國的短板,那麼陸軍就是日本的短板。二戰前日本的工業水平同歐美國家比起來屬於二流:當時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德國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蘇聯,後面就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只能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