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為活血通經藥,來源於唇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及根莖。主產於山西、山東、四川、河北。於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釐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直立,表面有淺槽。
葉子:單數羽狀複葉,對生,有柄,小葉3-5,罕7片,頂端小葉最大,小葉柄亦最長,側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
小葉片卵形、廣披針形,長2-7.5釐米,寬0.8-5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脈上尤密。
花: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20釐米,小花輪生,每輪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
花萼帶紫色,長鍾狀,長1-1.3釐米。先端二唇裂,上唇闊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齒裂,萼筒喉部密被白色長毛。
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約2.5釐米,上唇直升略呈鐮刀形,下唇較短,圓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長且大。
發育雄蕊2,花絲柱狀,藥隔細長橫展,丁字著生,花葯單室,線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葯退化成花瓣狀;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帶紫色。小堅果4,橢圓形,黑色。
花期5-8月,果期8-9月。
多生於山野陽處。
丹參:取原藥,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酒丹參:取丹參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梢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每100kg丹參片,用黃酒10kg。
炮製作用:丹參具祛瘀止痛、清心除煩等作用,善治婦女經脈不勻,因其性偏寒涼,故多用於血熱瘀滯所致瘡癰、產後瘀滯疼痛等,酒制後寒涼之性緩和,活血祛瘀功效增強,多用於月經不調,血滯經閉,惡露不下,風溼痺痛。
丹參片經酒制、醋制或者炒炭後,水溶性總酚浸出量顯著提高。
根莖粗短,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釐米,直徑0.3-1釐米,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可見黃色導管束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飲片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切面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有的呈角質樣,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而澀。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
臨床可用於治療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腹痛。本品苦洩,歸心肝經,主入血分,功善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祛瘀生新,為治療血行不暢、瘀血阻滯之經產病的要藥。《本草綱目》雲其可「破宿血,補新血」。
如《婦人良方》丹參散:丹參單味研末,酒調服,可治婦女月經不調,經期錯亂,經量稀少,行徑腹痛,經色紫暗或伴血塊,產後惡露不下,少腹作痛。
本品亦可用於治療胸痺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痺疼痛。本品入肝血分,性善通行,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為治療血瘀症要藥。
如《時方歌括》中丹參飲:丹參與檀香、砂仁等藥配伍,可用於治療瘀阻心脈,胸痺心痛等證。
除此之外,丹參還具有治療瘡癰腫痛、心煩不眠等功效。
煎服,5-10克,活血化瘀宜酒制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水分不得過13.0%
總灰分不得過10.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 鉛不得過5mg/kg,鎘不得過1mg/kg,砷不得過2mg/kg,汞不得過0.2mg/kg,銅不得過2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