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激辯退市指標:殭屍、空殼、財務造假,這次能否徹底出清?

2020-12-23 界面新聞

記者 | 王鑫編輯 | 彭潔雲1

創業板「接棒」科創板實行註冊制改革,全市場註冊制如箭在弦,2020年的股票發行制度繼續向前邁出一大步。

入口改革,出口必跟隨。作為與資本市場發行制度相對應的另一面,退市制度完善也按下加速鍵。

12月14日晚,滬深兩大交易所同時發布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其中優化了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四大退市指標,取消了暫停上市與停止上市,並把退市整理期從30天壓縮為15天,提高退市效率。

市場普遍認為,退市新規有利於出清殭屍企業,實現股票市場的優勝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殼公司等估值或將進一步收縮,A股估值有望重塑。

不過,退市新規的部分指標也存在爭議,多位受訪的市場資深人士對此展開激辯。有觀點認為,新增指標過於寬鬆,無法精準打擊「垃圾股」,甚至有些指標是變相鼓勵造假,向市場傳遞了消極信號。

入口應接不暇,出口停滯不前

上市與退市是資本市場的入口與出口,從近年數據來看,在發行端迅猛擴容的同時,退市端卻停滯不前。兩端在數量與速度方面存在嚴重失衡。

統計顯示,截至12月17日,2020年A股僅有16家公司退市,自A股問世至今,退市公司僅有126家,退市的三大原因為不符合掛牌情形、吸收合併和連續四年虧損。

A股的退市規模遠低於成熟的資本市場,在退市速度與效率上尚存差距。東吳證券研報顯示,2007-2018年,倫交所、加拿大TMX和納斯達克的退市公司數量累計值均超過2500家,倫交所、納斯達克的退市率分別達到9.5%、7.6%,而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期的退市率僅為0.3%和0.1%。

業內看來,A股退市難的原因在於退市指標過於單一,退市程序複雜冗長。

根據此前規則,退市指標以上市公司連續虧損為核心,如果上市公司連續2年虧損,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第3年繼續虧損則被暫停上市,直到第4年虧損,才被強制退市。

換言之,從被實施*ST到被強制退市,上市公司有2年時間採取措施提升業績或進行資產重組以扭轉局面。在實際操作中,上市公司會在連續虧損的第3年「力挽狂瀾」,通過變賣資產及其他營業外收入等非經常性收益來操縱淨利潤指標,實現摘帽或恢復上市。

另一方面,自註冊制推行以來,新股上市速度加快,數量猛增。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2020年A股共發行367隻新股,而2019全年僅有203隻,同比大增八成。在註冊制下,新股從受理到掛牌,科創板平均用時147.62天,創業板80.15天,相較於核准制下以年為單位,審核速度明顯加快。

源源不斷湧來的新股讓投資者應接不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主任張躍文向界面新聞表示,「新股供應量持續增加,市場投資者不會無限量承接。股市擴容到一定程度,必然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投資者對於市場建設將有更多發言權。」

市值門檻太低?虛假陳述指標太松?專家激辯退市指標

此次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對多處退市指標進行修訂。

交易類指標方面,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總市值低於3億人民幣」市值指標;重大違法類指標明確財務造假退市的量化標準:連續3年虛增的利潤總額、淨利潤年均超過相應數據的100%,且總額超過10億,或連續3年資產負債表各科目虛假記載合計數額每年均超淨資產金的50%,且總額超10億。

對於上述兩類指標取得的短期效果,受訪者們持有不同觀點。

資深保薦人王驥躍認為,交易類強制退市被列為四類強制退市的第一類,監管意圖非常明顯:市場化強制退市優先。「交易類強制退市是最市場化的退市指標,由參與交易的全體投資者共同決定,監管部門對此類退市沒有任何壓力。交易類退市連退市整理期都不需要,到條件直接就退,特別堅決。」他表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則表示,因為目前A股市場上幾乎沒有市值低於3億元的股票,建議提高最低市值門檻,將連續20個交易日最低市值標準由3億元改為5億元,只有如此才可能對「1元退市」標準起到補充作用。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收盤,A股4111家公司的市值均在3億以上,最低為4.3億,為*ST成城(600247.SH)。

不過,某頭部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認為,「市值指標定在3個億是為了長遠考慮,雖然目前並沒有低於市值3億的公司,但如果一旦遭遇熊市,市值在5億元左右的企業就非常危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沈濤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新規將在不久後實行,提高市值指標對目前市值較低的公司不公平,中小股東很可能面臨重大損失,新政需要考慮社會影響。

市場多數觀點認為,新增重大違法類財務造假標準過低,為上市公司提供了明確的財務造假空間。

「新增量化虛假陳述指標為某些不法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提供了便利,上市公司只要不連續3年造假,或者連續3年造假金額低於利潤總額、淨利潤的100%再或者把造假總額控制在10個億以內,都不會被強制退市。」張躍文指出。

不過,某券商非銀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表示,證監會對於資本市場財務造假是持「零容忍」態度的,一旦觸犯量化指標,便會快速出清這類公司,但不達到這個標準,不代表不會強制退市或沒有懲罰。「證監會對於重大違法財務造假的底線非常明確,一旦查實就直接強制退市,沒有緩衝的餘地。」

董登新則指出,「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問題」,新證券法之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財務組合類指標來襲,86家企業拉響警報

多位受訪者認為,與前規類似,在所有退市指標中,財務類指標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

根據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財務類指標由單一指標(淨利潤為負或者營收低於1000萬)轉為組合類指標(扣非淨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共有86家上市企業的營收低於1億且淨利潤為負,其中有39家企業為ST或*ST。

86家上市企業的營收低於1億且淨利潤為負(wind數據 界面新聞)張躍文稱,財務類退市標準從單一指標轉向組合類指標,要求有所放寬,「以前是單一指標,淨利潤為負或者營收低於1000萬的公司就被實施風險警示,現在需同時滿足淨利潤和營收兩個條件,營業收入的操縱空間要大於淨利潤操縱空間,因此新規從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放寬了退市要求。」

前述券商分析師則認為,制定這一指標有現實考慮,對新經濟公司而言,短期內或難言盈利,如果按照之前的標準,此類公司承受較大壓力,另外,今年疫情「黑天鵝」來襲,不少企業元氣大傷,尚未完全恢復,組合類指標更能保護受偶然因素影響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退市新規特別指出,研髮型上市公司自上市之日起第4個完整會計年度起適用上述「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元」「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為負值」等退市標準。

財務指標的變動將提高再融資需求。前述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表示,這一指標對於大公司來說是個利好。他以某電商公司舉例稱,該電商公司營收遠高於1億,但淨利潤常年為負,為了保殼,時常變賣股權或房產。新規下,這類公司的退市壓力消失於無形。「新規前公司發生虧損,因擔心退市,投資者不敢認購,但新規實施後沒有退市壓力,有利於這類公司進行非公開融資。」投行人士稱。

出清殭屍企業後,距離全面註冊制還遠嗎?

退市制度完善將打通資本市場的出口,為註冊制在全市場推行奠定基礎。業內看來,寬進寬出將成為資本市場未來新常態。

2019年上交所推出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以來,共有20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3萬億元。2020年3月1日實施的新《證券法》提出,資本市場將全面實行註冊制。8月24日,首批註冊制創業板上市企業成功掛牌。

註冊制下,新股上市數量邊際遞增,但退市機制仍不夠通暢,導致市場存在很多垃圾股,助長炒小超差的風氣。這一現象得以存在,是因為退市流程冗長,部分散戶瞅準*ST公司在第3年「逆天改命」,實現摘帽,恢復上市,下重金「押注」,一旦賭對,收益極為可觀。

12月16日,*ST皇臺恢復上市,恢復上市首日開盤不到20秒,股價漲至27.5元,漲幅高達268.1%,觸發漲停限制,臨停半小時,當日收報31元,最終漲幅達315%。12月17日,皇臺酒業再度封漲停。

此外,*ST股票可被用作借殼上市。一旦借殼成功,股價如同坐上火箭,即使沒有借殼,在借殼預期和重組等消息刺激下,股價也會有所拉升。

不過,註冊制解構了上市公司的「殼」價值。註冊制下,新股上市速度加快,借殼上市需求銳減。然而由於退市機制不順暢,垃圾股在市場中留有生存空間,尚未被完全出清。

退市新規的出臺,讓殭屍企業氣數將盡。

12月15日是退市新規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當日ST板塊受到重挫,同花順數據顯示,ST板塊指數當天下跌1.57%報收519.618點。個股方面,ST金剛以14.44%的跌幅領跌,換手率為18.16%,*ST成城、*ST金鈺、*ST實達等約30隻個股跌停。

可以預期的是,出清殭屍企業後,市場將騰挪出更多空間給新股,為全市場註冊制打下堅定基礎。

相關焦點

  • 從速出清巨額造假者:財務造假退市標準首次量化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業內人士稱,此次量化財務造假退市標準並不存在縱容造假之說,只是針對重大財務造假行為做出了安排,以快速出清這類公司。但沒有觸及量化標準的造假並不代表不會被退市,一經發現有通過財務造假規避退市的公司,也將被退市,較舊規完善了造假退市指標體系。
  • 退市新規重拳嚴懲造假者 調整指標快速、多渠道出清
    來源:第一財經退市新規重拳嚴懲造假者 調整指標快速、多渠道出清作者: 黃思瑜[ 相較徵求意見稿,退市新規正式稿對量化的指標進行了四個方面的修改:一是將造假年限由3年減少為2年,且以連續兩年造假合計數進行計算,防止惡意規避;二是將造假比例由100%降至50%;三是造假金額合計數由10億元降為5億元;四是新增營業收入指標。
  • 一元退市、新增財務造假量化指標?來看退市新規怎麼說
    原標題:一元退市、新增財務造假量化指標?來看退市新規怎麼說   12月14日晚間,上交所和深交所再出重磅消息,針對退市規則徵求意見稿(下稱「退市新規」),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完善4類強制退市指標,新增財務造假量化指標,簡化退市程序,通過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
  • 退市新規彌補短板,擠壓劣質上市公司生存空間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退市新規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整。一是優化重大違法「造假金額+造假比例」退市指標。二是調整財務組合指標中營業收入扣除範圍,強化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三是統一深市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公司的交易類退市標準。四是完善交易類退市指標過渡期安排。其中,造假退市條款的優化最受關注。
  • 新增財務造假量化指標 織密重大違法退市監管網
    具體來看,為進一步發揮重大違法退市的警示和出清作用,本次修訂新增量化可執行的財務造假強制退市指標,結合近年來財務造假案例情況,將標準明確為:「根據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認定的事實,公司披露的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虛增淨利潤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淨利潤金額的100%,且三年合計虛增淨利潤金額達到10億元以上;或連續三年虛增利潤總額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利潤總額金額的
  • 滬深交易所就退市新規徵求意見 優化退市指標 加大出清力度
    為充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精神,滬深交易所在證監會的領導下,適時啟動了新一輪的退市制度改革。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基本原則,具體有以下四方面的改革思路:一是堅持市場化方向,契合註冊制改革理念。完善面值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二是完善財務類退市標準,力求出清殼公司。
  • 退市制度改革徵求意見來了!完善4類強制退市指標,簡化退市程序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在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健全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滬深交易所表示,本次改革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的重要部署,嚴格落實新《證券法》精神,通過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 退市新規加大市場出清力度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交易標的的最終「供給方」,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是資本市場能否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完善退出機制對於吸引投資者、高質量公司入市均有重要意義。嚴格退市政策執行與舊制度相比,退市新規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區別:第一,優化退市指標,將退市情景分為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
  • 退市新規來了,多條紅線力度空前:市值不得低於3億,財務指標...
    7、新增「信息披露或者規範運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退市指標。具體情形包括:證券交易所失去公司有效信息來源;公司拒不披露應當披露的重大信息,嚴重擾亂信息披露秩序,並造成惡劣影響等。上市公司存在前述違規情形且拒不改正的,將堅決予以出清。
  • 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要來了:市值不得低於3億,財務指標大幅收緊…13大...
    7、新增「信息披露或者規範運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退市指標。具體情形包括:證券交易所失去公司有效信息來源;公司拒不披露應當披露的重大信息,嚴重擾亂信息披露秩序,並造成惡劣影響等。上市公司存在前述違規情形且拒不改正的,將堅決予以出清。
  • 「四退兩不退」,退市新規詳解及政策建議
    所以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應當要退市。 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情況有很多種: 經營不善導致公司空殼化了——財務類強制退市。這次監管給了具體的標準:虧損且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或者淨資產為負。 公司法律意義上都要消失了——規範類和嚴重違法類強制退市。
  • A股退市新規出爐 新增多條退市紅線!市值低於3億或退市
    、重大違法財務造假、退市風險警示股票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等。其次,本次修訂對於4類強制退市指標均有完善,特別強調財務類指標交叉適用,加速出清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企業:一是財務類指標方面,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新增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同時對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下一年度財務指標進行交叉適用;二是交易類指標方面,將原來的面值退市指標修改為「1元退市」指標,同時新增「連續20
  • *ST航通擬主動退市 常態化退市改革顯效
    因子公司財務造假,*ST航通對2016~2018年度進行會計差錯更正追溯調整後,其2016~2018年連續三年歸母淨利潤均為負值。同時,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該公司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ST航通此次主動退市,並提供溢價近40%的現金選擇權,保障了投資者的部分利益,讓退市多了一份主動,少了一份勉強,這是資本市場新生態下的新變化。
  • 八年來最嚴退市新規落地!觸發這個條款,直接「紅牌罰下」
    證監會表示,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堅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敬畏市場、尊重規律,加強與註冊制改革的協同,吸收科創板、創業板退市改革試點經驗,推動股價、市值等交易類指標發揮更大作用;側重考量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推動「空殼企業」及時出清;明確、細化具體標準,增強規範運作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的可操作性。
  • A股退市新規出爐:新增多個退市紅線 取消暫停和恢復上市
    其次,本次修訂對於4類強制退市指標均有完善,特別強調財務類指標交叉適用,加速出清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企業:一是財務類指標方面,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新增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同時對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下一年度財務指標進行交叉適用;二是交易類指標方面,將原來的面值退市指標修改為
  • 財務造假觸發強行退市風險 119萬手封單「壓死」ST金剛
    原標題:財務造假觸發強行退市風險 119萬手封單「壓死」ST金剛   一度成為去年夏季的大妖股ST金剛,在歲末年初引爆了退市的炸雷,119萬手封單將其壓死在跌停板上
  • A股退市新規出爐,新增多個退市紅線!市值低於3億、年報不...
    其次,本次修訂對於4類強制退市指標均有完善,特別強調財務類指標交叉適用,加速出清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企業:一是財務類指標方面,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新增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同時對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下一年度財務指標進行交叉適用;
  • 滬深交易所:修訂退市相關業務規則,簡化退市流程
    新增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市值低於3億元、信息披露或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半數以上董事無法對年報或半年報保證真實準確完整、重大違法財務造假、退市風險警示股票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等退市指標,完善面值退市指標有關表述,全面優化現有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和重大違法類四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其中,特別強調財務類指標交叉適用,加速出清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企業。
  • 加大市場出清力度 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來了
    整體來看,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的重要部署,嚴格落實新證券法精神,通過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 2020上半年22隻股票退市 其中7家面值退市
    其中,ST銳電是今年兩市首家「面值退市股」。另外,還有*ST大化B、*ST銀鴿等已觸發麵值退市條件。  「面值退市大多是基本面較差的公司,讓更多『垃圾股』不斷出清,有利於市場的新陳代謝,市場會更加注重業績優秀、成長性良好的公司。」郭一鳴說。  盤和林表示,「面值退市」制度對於維持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清除「垃圾股」,無疑有著積極和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