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教師要保護學生隱私,不得公布成績排名、優劣對比。
引起網友熱議,一部分強烈反對不公開,也有表示支持試行公約的。而且只要有關孩子,爭論時必然是激烈的,想來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寶吧。
但讓人詫異的是:成績排名竟然這樣重要?
#學生成績排名應該公開嗎#成績公開有哪些利弊?
成績不被公開又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成績排名為何對支持公開的人如此重要?
人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擅長於以身說法,因為只有親身經歷才會對自己有所觸動,也更清楚其中的因果關係。下面就先來看看老張的親身經歷,以及他為什麼要支持公開成績。
老張上小學五年級時,是班裡的班長,憑藉著優異的學習成績,逐漸目中無人起來。有一次上語文課,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支支吾吾、抓耳撓腮,訕笑了一下就坐下了,也沒跟老師打招呼。恰巧語文老師剛上班不久,也不知道誰的學習怎麼樣,更受不了學生對自己的怠慢和無禮,於是他發怒了。用竹板敲了幾下老張的腦瓜子,拎小雞一般將老張拉到了黑板下面站著,這節課老張上得很憋屈,但這還沒有結束。放學回到家,父母自然要問及此事。老張如實相告,又迎來二老的混合雙打。更奇異的是,父母還把老師請到家裡,對老師說「打得好」。從此,老張再也不敢投機取巧,腳踏實地地學習到現在。「如果不是當時老師的嚴格,父母那麼支持老師的教育,能有我現在?」
這個經歷的重點在於家長對老師的支持和老師的嚴格教育,強調一種和睦的老師和家長的關係,使學生老張懸崖勒馬。那麼這樣的過來人,他有哪些支持的理由呢?他覺得:
「學生成績排名該不該公開」這件事,如果倒推20年,根本不算個問題,也不值得討論。連人生大考的高考之後,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都會公開,平時的學習成績難道還有高考成績重要?如果因為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績而心裡難過,承受不起,這樣的心理能力不利於以後進入社會和面對生活難題。現在對小孩的保護有點過了,「動不得,說不得,更是打不得」。孩子犯了錯,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現在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看得太重了,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幾乎論據十足,沒有絲毫漏洞!下面用老李的觀點作為補充。
老李覺得,成績排名公開,一是成績好的同學可以憑此獲得成就感;二是學習差的同學可以見賢思齊,不恥下問;三是對老師而言,可以分清楚優劣以便對症下藥;四是家長可以藉此去向好學生家長取經。
總體來說,支持成績公開的網友,都希望孩子可以直面成績差的殘酷,以鍛鍊強大的心理,適應社會和解決生活難題,出發點都是好的,也做到了以身說法。
但是這其中又有一種說不出的詭異,沒錯,以身說法只能從自身開始延伸到整體,難免會有片面性,這也是家長教育孩子時會犯的錯誤。
孩子中午吃飯慢,父親大聲呵斥:快點吃,你看我兩分鐘就吃完了,你吃那麼慢?!孩子因此顫抖、嘔吐不止。
這源於立場不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孩子不懂父親為何生氣,父親也不願意去問孩子為什麼吃得慢,但父親擁有主導權,孩子只是個承受者。
片面認知和武斷專行,面對一件事情,只是通過已有經驗界定指導,做出行為,那麼這件事會不會好?未可知,但可以清楚被動接受者肯定不會舒服。
為此,讓我們聽聽反對公開者的聲音。
成績公開有哪些弊端?
相比支持公開的人數,反對公開的人並不多。
而且理由也都千篇一律,只有一點:對成績差、且內向的學生,排名公開之後,他們面臨問題會非常嚴重,很可能造成心理壓力,觸及心理健康。
就是這一點看似微弱的聲音,讓我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支持不公開的人數會少?支持公開的人似乎都不曾是成績差的學生?如果支持不公開,會不會被視作孩子抗壓能力不夠?從支持者的角度來看,心理問題不是問題,因為作為父母和家長,他們經歷過比這更殘酷的,或者說,一個連排名都接受不了的人,又有何資格面對社會險惡呢?
我覺得這樣不妥,所以我想為弱勢派投一票。
不公布成績排名,真得對學生影響很大嗎?
理由1:教育部規定
「成績排名」是否屬於個人隱私?專家表示,如果以教育部的規定而言,可以將「成績排名」視為個人隱私,但該規定也存在一定爭議。
那麼這個規定要不要執行,該不該放到實踐中檢驗,以確定真偽呢?
僅班級微信群公約(試行版),就已然掀起如此大的討論風波。而且大律師們巧妙地用法律解釋了「個人隱私」的定義,也持反對態度。
答案看似有了,所以還試嗎?
為誰試,怎麼試,試什麼?這些問題都有待回答。
理由2:成績排名可替代
針對支持公開一方的觀點:不公開會失去學習動力。
我覺得更大的原因是:不公開會讓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失去炫耀的資本(孩子如何參考老張)。
學校公開排名,從激勵學生層面微不足道,反而會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造成陰影:一方面來自老師的對比指責,另一方面家長群體的爭先比較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壓力劇增。
不公開排名可不可以達到激勵的目的呢?可以。
期中、期末的優秀表彰,依舊會產生出榜樣成績差的同學向他們學習,同樣可以獲得動力。
難道差生就只配佔著倒數第一的位置,去追趕超越倒數第二?
試卷的總分是恆定的成績與總分的比重,及試卷的難度,這些足可以成為評判學習效果的標準,甚至產生更大的驅動力。
考滿分不再被關注,反而在意排名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為了掌握知識,而是需要排名來激勵學生學習了?
這一點真得很滑稽,好像不知道自己是第10名,就無法嘲笑之後的30名同學和家長了!
理由3:不能因循守舊就忘記創新
大多數家長的教育,和他們所期待的對孩子的教育,都是他們經歷過的,以至於教師變化之後,教育問題成了難題。
不可否認,曾經學習中下遊的學生,成為了以前同學孩子的老師,而且經過幾代的師資交替,以及新教育下,教師、家長之間的矛盾升級,很多人都感嘆:現在的老師根本比不上以前的老師。
但有沒有想過:現在的學生又比得上以前的學生嗎?
這是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這裡不再贅述。
時代變了,萬事都會變,現在應該做的,不是因循守舊,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事物。
教育需要改革和創新,重點還是在於適應。
話說回來,成績不公開真得那麼難以接受?
任何改變和創新,都需要過渡期,這是人無法直接扭轉思想的原因,側面來說,思想轉變正是教育生出的果。
總體來說,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差,但不該忽略排名是不是公布是學校和老師的權利,「對症下藥」才應該是父母的責任,而對學生自己來說,成績排名的高低,遠沒有試卷上的紅叉來的醒目和刺眼。
沒有排名的成績,難道還會降低試卷總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