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Note20系列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反響,但是三星在今年秋季推出的幾款新品中還是有些東西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作為三星旗下首款支持主動降噪的TWS(真無線立體聲)耳機,Galaxy Buds Live由於其獨特的外觀備受矚目。我在第一時間拿到新品後已經進行了三周的使用。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對豆子的真正實力。
(觀前提示,由於對音質不敏感且音質對於降噪TWS而言並不算太重要,故本文將著重評測該耳機的軟體及功能,並不涉及音質方面的話題)
外觀方面,Galaxy Buds Live一改三星TWS傳統的圓角倒三角形設計,改成了與蠶豆極其相似的獨特形狀。該設計使得對其外觀的評價比較兩極分化,故在此不作評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相比於舊的型號,Galaxy Buds Live的獨特形狀確實在人體工程學方面有不小的提升。在蠶豆的下端嵌入耳道中時,蠶豆上端由橡膠包裹的磁吸充電觸點剛好可以夾在耳廓裡,作用類似於一些廠商的「鯊魚鰭」耳塞,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也正是由於此結構帶來的穩固性,三星在此耳機上取消了此前的入耳橡膠塞設計,這部分到降噪表現時我們會著重談。除了佩戴舒適性更為優良以外,Galaxy Buds Live的豆型設計也使得它在佩戴時基本不會露出耳朵。Galaxy Buds Live最讓我驚喜的一點其實是重量——在加入了主動降噪功能的前提下,單只耳塞的重量也只有5.6g,相比原本的Galaxy Buds甚至減輕了0.4g。雖然相比蘋果AirPods Pro還是重了0.2g,但是已經幾乎沒有差距。總體來說,得益於全新的設計,三星Galaxy Buds Live在舒適性方面有了不小的提升。
Galaxy Buds Live獨特的蠶豆狀外觀,該設計對舒適性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Galaxy Buds的對比,可見Galaxy Buds Live耳塞和充電盒的體積都與前型差距不大
主動降噪功能也是這次Galaxy Buds Live相比前型升級的重點。作為三星的首款TWS耳機,Galaxy Buds Live的降噪表現可謂一言難盡。一方面,在我兩周的使用過程中,它確實可以有效地屏蔽絕大多數的環境音。但另一方面,該耳機能達到的降噪水平與佩戴方式關係很大。如果是追求舒適性的戴法,降噪性能只能說是聊勝於無的水平,但若是能將耳塞部分往裡塞,使其儘量與耳道貼合的話,降噪性能還算不賴。結合個人體驗來看,我還是會將這部分歸咎為沒有橡膠塞造成的影響。在不少廠商紛紛在耳機上應用橡膠塞的情況下,三星卻在Galaxy Buds Live身上去掉了此前延續已久的橡膠塞設計,對於降噪效果而言確實是一大敗筆。但去掉橡膠塞後,我在長時間佩戴Galaxy Buds Live(舒適戴法)後並不會出現在長時間佩戴有橡膠塞耳機時的耳朵疼痛現象。所以,這個設計的好壞因人而異,並不能從單一角度一概而論。總的來說,作為一款體積小巧的降噪TWS,三星Galaxy Buds Live的降噪表現還是符合我的預期:稱不上多出色,但絕對比沒有好太多。
軟體方面,由於對不同設備的適配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在此我只能談論一下我自己的使用體驗作為參考。由於是三星手機,我的Note10+不僅可以與Galaxy Buds Live自動配對(配對速度非常令人滿意),並且還預裝了Galaxy Buds Live的控制軟體,即Galaxy Wearable。軟體的主界面是這個樣子:
如圖,最上顯示的是兩個耳機的電量(充電盒電量只有當充電盒蓋打開並且裡面有耳機時才會顯示),主動降噪模式的開關很顯眼。均衡器提供了6種預設模式,操作較為簡單。再往下走,觸摸控制可以自定義Galaxy Buds Live的觸摸功能(這裡說一下,Galaxy Buds Live已經去掉了前代的觸摸板,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觸摸控制,並沒有上滑下滑等手勢操作)。讀出通知就是字面意思,不過目前僅支持讀出三星自己的軟體的通知(電子郵件,日程表,來電等)。高級設置中可以設置是否用耳機召喚Bixby語音助手以及是否使用無縫連接(即在不關閉耳機時切換設備)。實驗室中會定期更新新的小功能,而查找我的耳機則可以讓用戶通過耳機發出的蜂鳴快速定位自己的耳機(畢竟TWS容易丟)。可以看出,Galaxy Buds Live的軟體還算簡潔,但功能並不少,且日後應該還會持續改進,對於新用戶而言依然需要一定的學習時間。
總體來說,作為一款來自手機大廠的降噪TWS,Galaxy Buds Live的整體性能還算說得過去,且其1199元的售價也還可以接受。如果追求舒適性的同時喜歡它的獨特外形,那麼三星Galaxy Buds Live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