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史上,不同文化的融合併不鮮見,而「中西融合」也是20 世紀世界藝術發展潮流中的一種。看似「自然而然」的中西藝術融合卻凝聚著藝術家們的汗水與心血,這也是林風眠一生的藝術理想,他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
一方面在課內畫著所謂「西洋畫」,一方面在課外也畫著我心目中的中國畫,就在這中西之間,使我發生了這樣一種興趣:繪畫在諸般藝術中的的地位,不過是用色彩同線條表現而純粹用視覺感得的藝術而已,普通所謂「中國畫」用「西洋畫」者,在如是想法之下還不是全沒有區別的東西嗎?——林風眠《我的興趣》
「西式」的林風眠
眾所周知,林風眠曾在法國學習多年,所以他十分注重西方繪畫的寫實觀念,他曾說過:「我認為學習繪畫的都必須先學習素描,三年以後再選專業」,「而畫畫,我看還是由素描開始再用毛筆囉」,從這些話語中,不難看出林風眠對素描真的是「愛得深沉」。
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印象派的凡·高,莫迪裡阿尼,還有現代的馬蒂斯、畢卡索、達利康定斯基等,都是林風眠非常喜歡的畫家。所以在林風眠的畫作中,也時常能看到他們的影子。
比如在林風眠的花卉和風景作品中,就能看到印象派的筆觸。
除此之外,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題、原始主義等也是影響林風眠創作的主要風格。
林風眠用簡簡單單一兩筆就勾勒出了一個滿面愁容的仕女,這種形象與莫迪裡阿尼的《女像柱》十分相像,就連露出的哀愁的表情也都十分相近。
林風眠的仕女圖的背景常常會使用一些方形的色彩,與仕女的形象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而這種方形的色塊在馬蒂斯的作品中也經常出現。
此外,林風眠和馬蒂斯在刻畫女子的形象時,都將面目處理的十分簡約,她們都有著細長的眼睛和細長的眉毛。在馬蒂斯的《音樂課》和林風眠的《琵琶仕女》中,除了眉目和神態,就連坐姿和動作也十分的相似。
林風眠的仕女圖顯然受到了傳統中國畫的影響,但是又與張萱、周昉等人的不同。林風眠喜歡宋瓷,在創作這些仕女題材的作品時也從中汲取靈感。
我的仕女畫主要是接受來自中國的陶瓷藝術,我喜歡唐宋的瓷器,尤其是宋瓷,受官窯、龍泉窯那種透明、顏色影響,我用這種東西的一種靈感、技術放在畫裡。——林風眠
他還巧妙地利用西方畫中的現代畫的形式表現了京劇中的人物。在立體主義中,畫畫開始在同一平面上表現物體的不同層次。林風眠就將戲劇中的時空與立體主義的時空相結合,創作出了既有東方形象,又有西方藝術形式的作品。
而林風眠晚年的作品似乎更注重內心情感的表達和宣洩,以至於他的作品中又蘊含著許多西方表現主義的色彩。
林風眠晚期的作品有著一種神秘的氣氛,就如同戈雅的作品,給人一種黑暗藝術的感受。
這種帶有北歐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總讓人不禁聯想到表現主題和北歐浪漫主義畫家恩索爾的,或許林風眠也借鑑了這些作品中表達情感的方式吧。
其實在林風眠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經開始使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表達痛苦、迷茫的感情了。
只不過在晚期作品中,這種手法更多的用來宣洩他自己的情感,看起來就更加的深刻和震撼了。
林風眠「表現主義」風格的另一類作品是他創作的黃山風景。在他的筆下,黃山的風景沒有了雲霧繚繞的神秘和婉約,而是一種血與火的融合。
一座座尖銳的山峰,完全沒有了傳統文人畫中的情愫,更像是但丁畫中的地獄的樣子了。
林風眠在對於西方藝術的鑑賞和判斷上是非常有選擇的,他不僅看到西方藝術中值得學習之處,也看到它們的欠缺之處:
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一樣,是絕對個人主義的結果。——林風眠
立體主義裡有這許多東西,有好的、有壞的、相反的意志,和異樣的可能之果,實不可褒或貶的……所以,還是只講它的建設方面的好處,新的客觀性,和注重風格之趨勢,而希望從不好裡,發生出好的東西來吧。——林風眠
正是這種客觀而有所取捨的藝術態度讓林風眠的藝術在20世紀真正做到了集眾家之長,他將西方藝術內化為自身的藝術語言,並以它們書寫自己的人生歷程。
「中式」的林風眠
傅雷是一位眼光苛刻、下筆犀利的藝術批評家,但他對於林風眠作於宣紙上的作品卻讚賞有加:
現在只剩一個林風眠仍不斷從事創作。因抗戰時顏料畫布不可得,改用宣紙與廣告畫顏色(現在時興叫做粉彩畫),效果極像油畫,粗看竟分不出,成績反比抗戰前的油畫為勝。詩意濃鬱,自成一家,也有另一種融合中西的風格。以人品及藝術良心與努力而論,他是老輩中絕無僅有的人了。捷克、法、德諸國都買他的作品。——傅雷
不能否認西方藝術對他有積極影響,但林風眠終究是東方的藝術家,他的這一作品意味顯得更接近於將景與情統一的中國詩篇……——王朝文
花鳥畫是林風眠作品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貫穿著他的藝術生涯。《悲嘆命運的鳥》受到了著名詩歌《受傷的鳥》的啟發,用十分東方化的手法描繪了一隊水鳥在蘆葦從上飛翔的情景,氣氛憂鬱而悲傷,表現出夜的靜寂。似乎林風眠的花鳥畫一開始就與其悲劇性的人生軌跡相聯繫。
林風眠的花鳥畫的線條有一種流暢、直接的美感。他十分看重中國藝術中線條的魅力,無論是水鳥的線條還是仕女圖中的線條都是十分考究的:
我是比較畫中國的線條,後來我總是想法子把毛筆畫得像鉛筆一樣的線條,用鉛筆畫線條畫得很細,用毛筆來畫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東西要練得久,這種線條有點像唐代的鐵線描、遊絲描,一條線下來,比較流利地,有點像西洋畫稿子、速寫而我是用毛筆來畫的。——林風眠
在林風眠的鶴、鷺鷥等作品中,確實能看到其中的線既有中國畫白描的痕跡,又有西方速寫的特點,課件林風眠的線確實有傳統、有技術。
除了花鳥畫之外,林風眠的山水畫也讓人過目不忘。他的山水畫是中式的意境與內容和西式的變現形式的結合,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林風眠的山水畫作品主要有三個主題:杭州、重慶江邊和黃山。江邊的風景多與水鳥相結合,黃山主要用表現主義的手法畫山,而杭州則是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會與和不舍的。明豔的顏色表達出他內心深處對杭州美好生活的記憶。
(西湖的風景)這些畫面,深入在我的腦海裡,但是我當時並沒有想畫它……創作時,我是憑收集的材料,憑記憶和技術經驗去作畫的,例如西湖的春天,就會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綠柳長堤,而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東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許多想不起來的,也許就是無關重要的東西了,我大概是這樣概括自然景象的。——林風眠《抒情、傳神及其他》
20 世紀20 年代至40 年代,有許多藝術家畫過那時的西湖,他們筆下的西湖是充滿了文人氣息、古色古香的西湖。例如關紫蘭1929 年創作的《西湖風景》和陳抱一1944 年所畫的《西湖藝專一角》。
他們筆下的西湖水光灩瀲、風景迤邐,多有亭臺樓閣點綴其中,非常精緻典雅,有著濃濃的文人意趣。
如果照傳統的中國畫筆墨來論,林風眠的書法和中國畫筆墨功底在他的時代確實不能算是有什麼過人之處。然而林風眠對於中國藝術的繼承是廣泛的,他的許多作品體現出敦煌壁畫、宋瓷、民間藝術等中國傳統因素的影響。而林風眠對於中國藝術精神的領悟,無疑可以追溯到他留法時博覽眾多博物館的東方藝術藏品與後期他在國內進行的研究。正是得益於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廣泛借鑑和吸收,才使得林風眠畫作中的東方格調如此自然而真切。
本文改編自《中國藝術》2017年第3期
作者:周蓉
《從歐洲現代派到中國意境——再看林風眠藝術中的形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