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會看過一部集幽默和感人並存的一部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該片是2008年由韓國導演郭在容執導的作品,作為郭在容當年進軍日本市場的第一部作品,全片全部採用了日本演員,大量的影片取景也同樣選擇了日本實地拍攝。
雖然並不是一部非常大製作的科幻巨作,但在情節,以及內容上,還是可圈可點的,給觀眾們都曾留下過極其深刻的印像。尤其是電影的結尾處,女主機器人為了救男主而獻身,不可謂是感人至極。
一部好的影片值得我們去多番的品味,好的素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多方的理解,而好的劇本同樣也值得多次的翻拍和重新解讀。就在今年的中旬,由導演王韋程,主演包貝爾。重新的翻拍了12年前這部日本電影。
對於影片的質量和內容,雖然網絡上褒貶不一,莫衷一是,我也難以評價。不過翻拍是否真的就一文不值了呢?
我想答案應該非常明顯,自然是「不」了。和寫作一樣,影視製作同樣需要新意和創新,老調重彈,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顯得非常的庸俗,這點我不可置否,但有一點需要明白的是,翻拍不同於原創,或者是首創。
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往往早期的作品會給人帶來一種極強的「先入為主」的主觀映像,當後面接觸的新的相似的刺激時,人們總是會不自覺的更傾向於早期的作品。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客觀規律。
但即使如此,也並不意味著,翻拍作品就毫無價值了。時代在變化,技術在革新,一個文學作品、一部優秀的劇本,在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人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價值觀,以及對於藝術的需求,同樣也不同。
曾幾何時,83版射鵰英雄傳可以說是國內武俠影劇的巔峰,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如今還會是這樣的一種局面嗎?顯然不是,或許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那依舊是經典,但對於新生代的00後來說,就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了。倘若用現如今的技術和演員來重釋這部經典,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呢?
翻拍的精髓並不在於複製,而是在於重釋
一提到翻拍,我想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抄襲」這個詞彙,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翻拍,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抄襲,而是一種基於經典之上的創新和重新解讀。單純的沿襲原著進行無腦的反派,那的確是一種抄襲。
那麼,我們可以回歸正題,具體的比較一下兩個版本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首先在主體劇情上,包貝爾版本的確和日版的大同小異。但實際在很多的細節上,還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1、文化上的差異
因為劇情背景發生的地域文化不同,包貝爾版本並沒有完全沿用日版的全部要素。而是非常巧妙的將非常多的中國文化和元素,替換到其中。就比如:四川方言,廣場舞,導遊文等等。
就連比較出名的九宮格火鍋,也沒有落下。相比於日版中的高級西餐廳,我個人感覺,火鍋店還是比較符合國內文化消費的。而且考慮到國內的治安現狀,日版中的歹徒劫持,也被替換成了裝修事故。
不得不說,在內容引入和文化替換上,包貝爾版本的導演和編劇,還是非常用心的。
2、人物刻畫
在日版中,男主是一個有點窮酸的在讀學生,老實本分,而又十分呆板,性格隨和,而又常想入非非。可以說在總體上,是一個比較矛盾的集合體,和我們所熟悉的絕大部分華夏人,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包貝爾所飾演的男主,則是一個生活在大城市底層的小人物,生活平淡,但總抱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樂於助人,但總是自己最需要幫助。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華夏宅男的全部原貌。不說人物刻畫成功的問題,就貼合度而言,我覺得包貝爾的更具有代入感。
3、引申哲理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部電影,無論是日版還是中版的,其能夠有很高的口碑,不僅僅因為劇情和製作上的優良,很大程度上,和影片中隱含的很多哲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包貝爾版本中,有一句話說的比較好:「人都會si,機器也有壽命,並沒有什麼好可怕的」。的確,人生短短數十載,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有太多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太多的欲望,我們不僅需要樂觀的活著,更要為自己而活著。
一生中,我們會失去很多的親朋好友,有的一別便是永遠,但毫無用處的悲傷並不可取,沉浸在過去也同樣不划算。人之所以擁有數不盡的記憶,不是方便我們緬懷過去,而是為了讓我們激勵自己,努力的迎接明天,精彩的活出未來。只有曾經擁有過美好的記憶,那一切便已經成為永恆。
國產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雖可能稱不上「精品「,但用心良苦
不可否認的是,就日版而言,國產版本在選角,製作,以及設置上,或許並不比日版的更加優秀,但在翻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導演以及整個劇組所有的工作人員,對於工作的認真態度。
如果我們真的靜下心來,摒棄掉對於日版的第一印像,包貝爾版本的機器人女友,還是非常不錯的。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雨打屁屁癢
圖:源自於網絡(侵權請聯刪)
均屬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