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書單君 書單 收錄於話題#書單薦書15#親密關係9
「我跟女朋友分手了。」
書單君的一位朋友,最近突然來找我訴苦。
明明前段時間,我還看到他在朋友圈秀恩愛來著,而且他分手的理由聽起來很離譜——因為對方不願意花他的錢。
這簡直匪夷所思。
但聽他說了具體細節以後,我卻慢慢理解了。
比如兩人外出逛街時,女友看上一件衣服覺得價格貴,他偷偷買了送給她,沒隔幾天,她就會送價值更高的東西作為還禮。
出去吃飯看電影,她也算得特別清楚,不是回頭再請一次,就是找個藉口發紅包。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不挺好的嗎?女孩子不打算佔你便宜。
表面上看,的確是這樣的,但背後,可能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知乎上就有個類似的提問: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其中一位答主說:
「這些女生不僅不好意思花男生的錢。
她們也會不肯讓男生幫忙,不願意給男生看到自己的脆弱面,不肯麻煩對方為自己勞心費力,不會讓自己陷入任何可能會對對方產生依賴的狀態裡。」
是不夠愛嗎?
似乎也不見得,不然為什麼要這麼費力維持一段親密關係。
那為什麼明明相愛,卻不願意依賴對方呢?
書單君今天要推薦的這本《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或許能夠給到大家一些啟發。
戀愛是個無比複雜的課題,通過疏離規避風險當然是種選擇,但硬幣總有兩面,這種舉動,同時也規避掉了背後的親密和甜蜜。
在地久天長以前,讓我們先學會如何依賴。
雖然在戀愛,但一點也不想欠你的
近些年很流行這樣一種言論——愛情,是兩個彼此成熟獨立的人互相陪伴、共同成長。
這話不假。
但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各不相同。
有不少人,覺得依賴就是成熟獨立的背面。好的戀人,既不麻煩別人,也絕不會佔對方的便宜。
書單君那位朋友的女友,大概就抱著這樣一種心態。
正如知乎那位博主所說,除去經濟,在生活方面,她也不太願意讓男朋友幫忙。
家裡漏水、貓走丟了這類事,她第一反應想到的,都是專業人員,只會在解決好以後通知男朋友一聲。
甚至會很自豪地跟對方說:「你看我都自己處理好了,是不是很厲害?」
在情感方面,她也非常克制。
除了常規聊天,很少問到對方的工作狀況,對他之前的感情狀況更是一點也不關心,總是一副"你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說的啊"的體貼模樣。
看起來,這真是一段非常輕鬆的感情,男生擁有絕對的自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
但問題是,這種狀態也讓兩個人喪失了聯結和親密感。
朋友告訴我說:「我感受不到自己被在乎,被需要,更不知道自己對她而言意味著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就算這段關係戛然而止,對她也沒什麼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曾提出過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必須具備這三要素才能夠構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在書單君看來,激情很容易被替代,承諾雖然帶來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但多少有些虛無縹緲。
唯一兩個人能在戀情中實打實感受到的,且獨一無二的,就是親密。
親密意味著什麼?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和你之間的距離比其他人近。
不願意講給別人的瑣碎小事,要分享給你。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問題,交給你來替我解決。
前段時間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編劇在顧佳和林有有之間設置了一個特別鮮明的對比。
林有有安裝新家具,讓許幻山來幫忙,裝好以後,稱讚他很厲害。
後來許幻山回到家,顧佳也恰好在裝家具,他主動幫忙,被顧佳拒絕了,並說:「咱家什麼家具是你裝的啊。」
他表面什麼都沒說,其實內心裡是很失落的。
書單君並不是在為他的出軌開脫,只是想說,在一段關係裡,人是需要感受到被對方所依賴和需要的。
只要不依賴,就不會受傷
其實,那些不願意麻煩對方的女生,她們也不見得真的就「樂在其中」,畢竟,誰會想要一段無所依傍的關係呢?
與其說她們不願意麻煩對方,倒不如說,她們是害怕切實進入一段關係裡,所以選擇了這種方式來規避彼此的親密。
正像詩人顧城在一首詩裡所說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這其實和不同人的依賴模式有關。
在《關係》一書中,作者提到:
「沒有形成健康的依賴模式的時候,人們常常會發展出一到兩種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
一些人發展出以害怕和不安全感為特點的關係模式,被稱為過度依賴。其他人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發展出一種防禦性的、自我封閉的關係模式,即障礙性疏離。」
這種害怕依賴他人的狀態,正是障礙性疏離。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呢?
在作者看來,這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
「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依賴他人等同於自己無能。我們一直受到這樣的教育:獨立是好的,依靠別人的幫助是不好的。」
尤其是受到一些被歪曲的,「獨立女性」觀念的影響——
她們或者把「遠離男人,不談戀愛」作為信條,要不就是在感情中高舉「獨立」大旗,拼了命證明:「我只是想戀愛,不是想佔對方便宜。」
比如書單君那位朋友的女朋友,在自己解決了問題以後,會很自豪地向對方展示:「你看我多厲害,都不用麻煩你。」
其實,這是對獨立最大的誤解。
《關係》的作者,對於「獨立」這件事有著很不一樣的解讀,在他看來,真正的獨立,背後指向的是高度的安全感和信任。
「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地信任別人,敞開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這種衝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用一句有點繞的話來形容就是:「真正的獨立,是可以不獨立的。」
這表示我允許自己的脆弱存在,我允許自己有崩塌的時刻,即便這樣,也不會摧毀我們的關係,或者說,即便摧毀了我們的關係,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從其中恢復。
打破彼此的邊界
當然,這種依賴模式由來已久,並不是隨口說說就可以立即改變的,但可以通過做出新的嘗試來改善。
第一,把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人本身區分開來。
你會怎麼判斷一個人呢?
是通過長期的相處,各種行為的累計來判斷,還是只看他做的某一件事,就立即給出判斷?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是前者。
但對於我們自己,似乎就稍顯苛刻。
每做一件事,我們就會把這件事等同於我們本身,事情做好了,自己就是好的,如果事情做壞了,那麼連帶著自己也是壞的。
其實,這是沒能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你的人本身區分開來。
一旦出現脆弱、需要幫助的狀態時,就產生一種「我很糟糕,我很無能」的想法。
不如換靜態思維為動態,試著這麼想:「我依然是好的,我不過是遇到了問題,在這個當下需要幫助。」
「尋求幫助是你在做的一件事情需要幫助。當你開始將人的行為和人本身區分開來,那麼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尋求別人的幫助就會變得簡單一點——而且當別人拒絕幫助你的時候,也會比較好接受了。」
第二,試著去「冒犯」對方。
戀愛其實是一個重新建立彼此邊界的過程。
這個建立,是通過一定程度上的冒犯,也就是打破原有邊界來做到的。
處在一段關係中,你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比如想和對方保持聯繫的需求,比如希望能夠感受到被在乎的需求,不用完全抑制這些需求,合理地去表達。
舉個例子,你想讓男朋友晚上去車站接你,又覺得可能很麻煩他,那可以試試直接提出要求,看看對方的反應。
可能會如你所料,但也很有可能,對方反而很樂意你去「麻煩他」。
對男生來說也是同樣的。
嘗試幾次之後,如果對方承接了你的這個需求。你就會更具備「冒犯」對方的安全感,同時也會發現,兩個人之間的邊界在重新建立,反而會因為願意彼此麻煩,變得越來越親近。
正如所有的表達都有風險一樣,還有可能出現的另一種情況是,對方並沒有能力,或者說沒有意願去滿足你的需求。
這個時候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只是你們的需求不匹配而已。完全可以及時止損,去尋找更合適的另一半。
書單君並不是在建議情侶們都去提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這種冒犯,還是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範圍內,至於度的把握,需要兩個人共同制定。
而當你遇到一個疏離型的伴侶時,也不要感到害怕自己完全無法靠近他們。
「雖然疏離的人看起來堅強、自信,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覺得孤獨、寂寞和悲傷。」
你可以採取一些舉動,打破他們包裹在身上的殼。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出你的困惑,比如書單君開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可以嘗試告訴另一半,自己被她這樣的行為傷害到了,或者可以委婉一些,告訴對方偶爾依賴自己、麻煩自己也是完全可以的。
第二種則是尋求別人的幫助,比如那些已經和他建立了成熟依賴關係的朋友,詢問他們,採用什麼辦法,可以讓對方放心的信賴自己。
當然,這些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你自己足夠成熟健康的基礎上,與疏離型的伴侶相處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對兩個人的共同消耗。
這個時候,及時止損才是更好的選擇。
✎✎✎
書單君還記得前幾年看《太陽的後裔》時,裡面有一幕是男主替女主扎頭髮。
女生不太好意思,男生說了大概是這樣的話:「戀愛就是幫對方做一些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
有的時候甚至都不是為了尋求幫助,而是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甜蜜和被在乎。
正是在這些看似無用、不需要對方的事情上,彼此的付出幫助我們建立了新的聯結。
戀愛的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在於交付自己的一部分,通過彼此麻煩,我們變得不可或缺。
正如「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一樣,我們並不完美,但那,恰恰也是我們需要彼此的地方。
原標題:《真正會談戀愛的人,都很擅長「佔便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