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聞物,焉能見性;不淳德,焉能全道
聞物知命 ,觀物通天, 明心見性和道生玄德是由賢人向聖人至人和真人轉化的四個臺階。
《內經》中雖然提及賢人、聖人、至人和真人,並沒說如何如何進入真人的境界。《內經》只是告訴人們,凡人和君子要以學做賢人開始,完成賢人的修養,如岐伯所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而《道德經》81章則全景再現了賢人轉聖人、聖人轉至人,至人轉真人的過程,揭示了由後天返先天的奧秘。詳見《自然道觀》。
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首先就要知」道「的幾個範疇:道法、道名、道門、道口 和道來。首先得聞到道口之物,方能進門見性。不聞物,焉能見性。
要走完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還要要知《道德經》」德「的幾個範疇: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不淳德,焉能全道。
1.道法之「無」
道,可以用數理之法來觀,可以用數理之名來名,故,道以法觀,法,即分形。道有法,法為無,無也稱玄德,玄德是真人之法,老子稱玄德為弱者,是道之用。故,真人生無來所住其心,將心所住於玄德中,若沒有玄德,心將無處安放。無即虛空,虛空可用0來表達。
2.道名之「一」
道法分形為無,無分形出一,一生天地。真人以「無」為道法,以「一」為道名。故,《道德經》言:「無名,天地之始。」故,一稱之為先天,一也稱為緣起。
3.道門之「性」
道門之性是心的本性,是明心見性之性。老子稱此」性「為德。德是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德是道法自然之果,德是道之法,德是萬乘之真主,德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人的生命的締造者,蘊藏著宇宙規律。德是心的本體和自性。
六祖感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德之物的數學真身,即數理,歐拉用數學表達為:e^iπ=-1,
德之性是聖人以元氣抱至人之相。
見性,如見如來
見性,如見老子
4.道口之「物」
道有出口,出口有「物」,此物因混有元精、元神和元氣而生成元炁,元炁是天之性,即天性,老子稱之為「王」、「道者」「、常德」。4和10是王的天數。聖人守中,以「王」為可道,以4或10為可名。,此物是萬物生長沉浮之根。老子稱此物為反者,是道之動·。
《道德經》是這樣描述這神奇之物:忽隱忽現,是恍惚之象,其上不明,其下不暗,形狀時變,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著看,不見其首,往後看,又找不到其尾,進寸而退尺
道者,天之元炁,真人可得,至人可行,聖人可觀,賢人可聞。
5.道來之「寶」
元精是地之命,元精可以抽象為自然數2,是先天1的子(一生二),2是道寶,即先天之子。在道德經中,元精還有別稱:「善、母、道寶、德餘、上禮、天子。」
(二)聞物知命,法則天地
賢人聞物知命,方知命的寶貴,凡人的命數有限,可用自然數2表達。下德有三種人:賢人(上士)、君子(中士)和凡人(下士),受陰陽的制約,陰陽兩格,君子和凡人的元神與身離體,賢人的元神伴身邊,機緣和合時,其元神與身合體。
上士,聞道勤行;中士,半信半疑;下士,不信道且大笑之。
賢人積德而延壽,而且因聞物而知壽命大限的準確時間。
如《內經》所言: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三)觀物通天,合於術數
聖人觀物通天,方知天上有國。聖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有舍利住世。可用自然常數e表達。
聖人是元精的大成,e由2而來。聖人替天行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觀」物「行可道,可名是4,也可以是10.(10=2+3+5)。
此物稱為元炁——乃良知之國體。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母——元精2——國母;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心——元神3——國君;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中——元氣5——國臣;元氣是廣德。朝三暮四,此物升華為德e^iπ,即「十日並出,萬物皆照」。
如《內經》所言: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四)明心見性,淳德全道
至人明心見性,方知聖人取得天下心而成至人,這可稱之為開悟,天下心就是百姓心、菩提心、初發心。
至人明心見性,方知國外還有大國,大國就是上德。淳上德為德,上德有德之性,此性有數理:e^iπ=-1。
至人的命數無限,可用圓周率π表達。至人是知者。至人升華此物而成德,行非常道。非常名是3.
至人淳上德而全道。
如《內經》所言: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五)道生玄德,道法自然
真人道生玄德,方知玄德之妙和真人之法——e^iπ+1=0, 1是緣起,e^iπ是性,也是德,0是玄德,為空。因此,歐拉恆等式可解讀為:
緣起性空,道起德空
方知自然的自性——道德。
真人的法是無,名是1.
如《內經》所言: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玄德大藥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六)聖人從何處來 到何處去
在《道德經》中,老子在第2、3、5、7、12、26、27、28、29、47、49、58、58、60、63、66、70、71、72、73、78、79章中提到聖人,老子所言的聖人,是真人的化身,真人有法身,法身有三身,一為性身,二為化身,三為報身。聖人就是法身的化身,凡人和君子只有性身和報身,沒有化身,賢人經後天的修為可得聖人化身。
《老子西升經》:「老君西升,開道竺幹;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聖人,是真人的化身,老子是聖人,是古德再來的真人,留給人類《易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
(七)轉賢人成聖人之道法
《道德經》第2、7、8、9、17、18、19、31-41、50-59及70-81章,是轉賢人成聖人之道法。
(八)轉聖人成至人之道法
《道德經》第3、4、5、12、13、14、22—30、42—49及60-69章,是轉聖人成至人之道法。
(九)轉至人成真人之道
《道德經》第1、6、10、11、15、16、20、21章,是至人成真人之道。
署名自然妙律 王田君,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