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2020-12-14 自然妙律

(一)、不聞物,焉能見性;不淳德,焉能全道

聞物知命 ,觀物通天, 明心見性和道生玄德是由賢人向聖人至人和真人轉化的四個臺階。

《內經》中雖然提及賢人、聖人、至人和真人,並沒說如何如何進入真人的境界。《內經》只是告訴人們,凡人和君子要以學做賢人開始,完成賢人的修養,如岐伯所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而《道德經》81章則全景再現了賢人轉聖人、聖人轉至人,至人轉真人的過程,揭示了由後天返先天的奧秘。詳見《自然道觀》。

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首先就要知」道「的幾個範疇:道法、道名、道門、道口 和道來。首先得聞到道口之物,方能進門見性。不聞物,焉能見性。

要走完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還要要知《道德經》」德「的幾個範疇: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不淳德,焉能全道。

1.道法之「無」

道,可以用數理之法來觀,可以用數理之名來名,故,道以法觀,法,即分形。道有法,法為無,無也稱玄德,玄德是真人之法,老子稱玄德為弱者,是道之用。故,真人生無來所住其心,將心所住於玄德中,若沒有玄德,心將無處安放。無即虛空,虛空可用0來表達。

玄德之虛空

2.道名之「一」

道法分形為無,無分形出一,一生天地。真人以「無」為道法,以「一」為道名。故,《道德經》言:「無名,天地之始。」故,一稱之為先天,一也稱為緣起。

3.道門之「性」

道門之性是心的本性,是明心見性之性。老子稱此」性「為德。德是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德是道法自然之果,德是道之法,德是萬乘之真主,德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人的生命的締造者,蘊藏著宇宙規律。德是心的本體和自性。

六祖感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德之物的數學真身,即數理,歐拉用數學表達為:e^iπ=-1,

德之性是聖人以元氣抱至人之相。

見性,如見如來

見性,如見老子

4.道口之「物」

道有出口,出口有「物」,此物因混有元精、元神和元氣而生成元炁,元炁是天之性,即天性,老子稱之為「王」、「道者」「、常德」。4和10是王的天數。聖人守中,以「王」為可道,以4或10為可名。,此物是萬物生長沉浮之根。老子稱此物為反者,是道之動·。

《道德經》是這樣描述這神奇之物:忽隱忽現,是恍惚之象,其上不明,其下不暗,形狀時變,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著看,不見其首,往後看,又找不到其尾,進寸而退尺

道者,天之元炁,真人可得,至人可行,聖人可觀,賢人可聞。

5.道來之「寶」

元精是地之命,元精可以抽象為自然數2,是先天1的子(一生二),2是道寶,即先天之子。在道德經中,元精還有別稱:「善、母、道寶、德餘、上禮、天子。」

(二)聞物知命,法則天地

賢人聞物知命,方知命的寶貴,凡人的命數有限,可用自然數2表達。下德有三種人:賢人(上士)、君子(中士)和凡人(下士),受陰陽的制約,陰陽兩格,君子和凡人的元神與身離體,賢人的元神伴身邊,機緣和合時,其元神與身合體。

上士,聞道勤行;中士,半信半疑;下士,不信道且大笑之。

賢人積德而延壽,而且因聞物而知壽命大限的準確時間。

如《內經》所言: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三)觀物通天,合於術數

聖人觀物通天,方知天上有國。聖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有舍利住世。可用自然常數e表達。

聖人是元精的大成,e由2而來。聖人替天行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觀」物「行可道,可名是4,也可以是10.(10=2+3+5)。

此物稱為元炁——乃良知之國體。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母——元精2——國母;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心——元神3——國君;

國體遁甲著良知之中——元氣5——國臣;元氣是廣德。朝三暮四,此物升華為德e^iπ,即「十日並出,萬物皆照」。

如《內經》所言: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四)明心見性,淳德全道

至人明心見性,方知聖人取得天下心而成至人,這可稱之為開悟,天下心就是百姓心、菩提心、初發心

至人明心見性,方知國外還有大國,大國就是上德。淳上德為德,上德有德之性,此性有數理:e^iπ=-1。

至人的命數無限,可用圓周率π表達。至人是知者。至人升華此物而成德,行非常道。非常名是3.

至人淳上德而全道。

如《內經》所言: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五)道生玄德,道法自然

真人道生玄德,方知玄德之妙和真人之法——e^iπ+1=0, 1是緣起,e^iπ是性,也是德,0是玄德,為空。因此,歐拉恆等式可解讀為:

緣起性空,道起德空

方知自然的自性——道德。

真人的法是無,名是1.

如《內經》所言: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玄德大藥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六)聖人從何處來 到何處去

在《道德經》中,老子在第2、3、5、7、12、26、27、28、29、47、49、58、58、60、63、66、70、71、72、73、78、79章中提到聖人,老子所言的聖人,是真人的化身,真人有法身,法身有三身,一為性身,二為化身,三為報身。聖人就是法身的化身,凡人和君子只有性身和報身,沒有化身,賢人經後天的修為可得聖人化身。

《老子西升經》:「老君西升,開道竺幹;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聖人,是真人的化身,老子是聖人,是古德再來的真人,留給人類《易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

(七)轉賢人成聖人之道法

《道德經》第2、7、8、9、17、18、19、31-41、50-59及70-81章,是轉賢人成聖人之道法。

(八)轉聖人成至人之道法

《道德經》第3、4、5、12、13、14、22—30、42—49及60-69章,是轉聖人成至人之道法。

(九)轉至人成真人之道

《道德經》第1、6、10、11、15、16、20、21章,是至人成真人之道。

署名自然妙律 王田君,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相關焦點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試譯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為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道德經第38章:都說厚德載物,怎樣才算有德呢?有德一定能成功嗎
    本章作為德經的開篇,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便是有德與無德的概念以及在行為上的區別。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德的概念,遵道而行,即為德。道分為常道和非常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生發萬物,其德行廣泛存在於萬物之中,這種順天道而行,不彰現自己,卻實際上有力存在的德就是玄德。
  • 道德經,大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各位道兄,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先來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或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八章道生之,德恤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不復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恤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意思
    母愛是偉大的善德,要像母***護子女一樣去愛護天下眾生,愛一切萬物,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修煉者本應繼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斷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後天主觀意識的改造,在三元回歸和三源再造領域,完成「法於母」的過程。同時在命體方面,經過修爻補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達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狀態。「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
  • 什麼是玄德?老子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道是宇宙中最偉大的事物,最有資格作為萬物主。但是道生養萬物,但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作為於萬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但不加以掌控和宰制。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而不居,這就是道的品德。道的品德老子稱為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這是講道生養萬物。「道生之,德畜之」講的其實是一回事。
  • 薑湯道德經,從道容德,以閱眾父(甫)
    這是硬往修行修煉上靠!)(2說,孔乃盛,大,美,孔德即盛大美好的品德,這是硬往大道華麗上牽強附會)(3說,很,甚,非常!舉例:孔武有力,為什麼說孔武?實不是吃奶的力氣很大?俗話說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了,寓意從小就武,所以很武非常武?)容——動,奶水從乳頭流淌!與從類似!【從容】的本意,從道容德,故安然自得的樣子!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從來不顯山露水!
    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儒家的道德是什麼意思?通俗的理解,其實就是人們的行為規範,比如儒家道德範疇的仁義孝悌,本質上是用倫理道德對人起到約束作用。如,一個人尊老愛幼,那麼在儒家看來,他就是個有道德的人。本質上都是道德,但也分為上德和下德。道家提倡「上德」是指「上德不德」,什麼意思呢?道家認為,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道家的德是無心為之,儒家的德是有心為之。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我們學習太極拳就是要有德,要厚道,以拳悟道,同時伴隨著立德。這才是修行。不然的話,練拳一陣子,身體有所好轉,再回到世俗的狀態,又造成舊病復發,這樣就不好辦了。那麼《道德經》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 老子思想綜述: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2)「道」是無限的存在,沒有規定性。道是實在的,但不是實體的。《老子》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視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淺談老子的道與德的意義和價值
    筆者前文之中對於老子的道與德,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道是信仰,德是理想。本文之中筆者淺談道與德的意義與價值。老子的道,又名大道。其意義之深遠,意境之恢宏,真的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加以描繪和講述。這從信仰層面來說,是老子留給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最大財富和無盡寶藏。信仰的意義是不可取代的,信仰的價值是不可衡量的。故而,大道之意義與價值,吾輩今日探討只能淺談,不可深究。概因其至高位格不可逾越之故。德是老子心中僅次於道的位格。
  • 《太一道的秘密》01,拜師,法印,法劍,玄師與陰師
    我笑道:「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你的福緣到了。入我太一道門,有諸多好處呢。」「那都有哪些好處呢?」「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師父啊,您不是要說入太一道的好處嗎,您怎麼吟起詩來了?」「這就是入道門的第一重好處,放下一切煩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與天地合一,與道合一。」
  •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置天地於度外,將萬物遺忘,而精神卻不曾受到困擾。與道相通,與德相合,退去仁義,擯舍禮樂,至人的內心也就可以安定了。要想心中安定,只有修煉到「道」的境界。因為「道存在於宇宙之初的鴻蒙之態,所以「道」是伴隨著宇宙的進化而進化的,是無處不在的。
  • 學道三年,道在天邊
    所謂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夠證得一性真靈,便可與道相合。證道的過程,便是人們不斷修卻身心欲求而達常清常靜的過程。為了能夠實現「常清靜」,歷代祖師多舍家棄業而隱居修真。古往今來,追隨祖師腳步的人群不在少數,但能如祖師一般生發無上精進之心者卻不多。
  • 佛即是道,道即是佛,這是真理,不是歪理!
    道人所言,不代表道教觀點,亦非佛教觀點。而是以佛法和道法的宗旨為觀點,進行論述。佛經說:皆輪迴故,不成聖道!反之,道門中人,只煉精氣神,不持戒定慧,那他也煉不成精氣神。佛道二宗大多數人,都在後天有為法中翻滾。
  • 老子的「道」與「德」與對此的新認知
    陳鼓應在《老子注釋及評價》中認為:「然而『道』的問題,卻不可以把它當作經驗知識的問題來處理,它只是一種預設,一種願望,藉以安排與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最關鍵的是,這種預設雖然不能證實,但也不能證偽,這種預設與已有的知識不矛盾,與人類的經驗和意識不相違背。在這種前提下,這種預設是一種信仰,超越理性。
  • 【道門傳奇】 葉法善 :少年訪道
    到葉道興時,葉氏才真正意義上與道教發生了關係:「厥考道興,性守宮庭,道敷邦國,居鬼從地。率帥神從天,受策以怛之,飛符以比之,扼魍魎之邪,劉臺臺之崇,有足奇也。」受當時天師道傳教的影響,葉道興成為了松陽地方上的受籙道士,擅長天師道符籙與劾鬼隸神的道術。到葉國重時(葉道興之子、葉法善的祖父),其自幼繼承先輩道教宗旨,受高人前輩授道,加上其本身天賦異稟,很快便在修道上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能力。葉國重專精於五龍安宅等天師道道術,耳能通曉未來,目可洞察人心,佔卦以知禍福生死,歸隱以遠離塵囂,精通辟穀服氣之術,善用外藥瑞草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