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米其林「選擇」了北京的第二年,雖然2020年,米其林才第一次進入北京,但當初一經發布,就引發了大家廣泛議論,其中也不乏許多吐槽的聲音,於是大家就更期待它的第二年了,這份期待中,既有大家對其轉變的期待,可能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看熱鬧」的心理在了。
果然,儘管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選擇了低調發布,98家被認為最能代表北京的餐廳上榜,但它依然沒躲過大家的吐槽,而且吐槽的角度四面八方,吐槽的方式花樣繁多。
有人表示:北京小吃如此之多,爆肚、炸醬麵等等輪番登上必比登榜單,去年的滷煮功成身退,今年又有豆汁扛起大旗,也是難為評委了。
如果說這是米其林想要體現出自己正在深刻的融入北京這座城市,可是在英國,米其林的榜單裡也沒有很多炸魚薯條,在紐約,米其林的榜單裡也沒有什麼漢堡店啊。就米其林官方給出的標準來看,食材品質、廚師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料理中袒露的個性、是否物有所值以及餐飲水準的一致性這5點,才應該是評判標準,說簡單點,就是食材本身、廚師的理解與處理、服務這幾項,但就目前我們榜上有名的這些北京小吃來看,還是有點奇怪的。
當然,如果說這只是必比登榜單,不能與上星餐廳的標準一概而論,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從一星到三星的這些上榜餐廳吧!放眼望去,3星餐廳今年升為2家,但無論大家怎麼排列組合,整個榜單裡,上海菜、江浙菜的佔比幾乎要超過「半壁江山」了,讓人有一瞬卷會產生幻覺:我正在看的真的是北京米其林麼?
當然,大家看到「厲家菜」也榜上有名的時候,這個幻覺就會消失了,確實是北京,而且拿得出手的北京菜代表,也「太有特色」了。不久前剛剛被群嘲是「高價旅遊團餐」的厲家菜這次摘下一顆星。此外,還有網友統計,這次的米其林上星榜單中,格外青睞「四合院+烤鴨」的組合,無論是什麼菜系,只要在菜單裡加上烤鴨,那麼就有了更大的摘星機會。
這簡直是米其林摘星小竅門啊!強烈建議上至法餐下至沙縣的各大餐飲都推出老北京烤鴨。不開玩笑說,這次米其林的評選,簡直讓人看到了西方世界那副「xx正確」的習慣,忽略餐廳最重要的味道本身,去追求一些有象徵意味的食物,還常常因為不夠了解而拉胯。
看了這次的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不由得讓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想法:與其在北京打卡可能並不那麼地道的米其林榜單,還不如花一樣的價錢,飛去中國更多的「小地方」,在那些有著一線食材、有著在當地環境浸潤多年的廚師、有著雖然可能不夠精緻,但絕對會給你的味覺帶來驚豔體會的菜餚的地方,也許才有食物最純粹的樣子。
說到這,就順勢安利一波《舌尖》導演陳曉卿團隊的美食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好了,截至目前,《風味原產地》系列已經更新了3季,分別紮根雲南、潮汕、甘肅3省,講述了當地最地道,外地人卻很少聽說過的美食,其中當然也有很多食材,就是米其林大廚們常常愛用的食材。每一集都不會有什麼「大菜」,而是介紹一樣簡單的食材或小菜,當你看完一集,卻會發現自己對這個省份的人們愛吃什麼,這裡真正好吃的是什麼已經了如指掌了。
雲南的「撒」和「鮓」、潮汕地區的魚露和香料、甘肅的百合與胡麻,不起眼的食材造就了堪稱偉大的中國味道,遠非一個榜單就可以代表的。這部紀錄片,簡直可以說中國人自己的「米其林」,按照它來深入當地大吃一番,踩雷的可能性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對一個地方沒有過深層次的調研和了解,也是不可能拍出來這樣一部系列紀錄片的~
好啦,最後當然也不會阻攔大家去品嘗各地米其林榜單上的餐廳,不過更推薦的,當然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深入探索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感受豐富多樣的東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