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8年的第一個月,搏擊產業領航者——崑崙決就對外發布消息,前北京保利演藝經紀有限公司總裁于洋加盟,將在體育文化旅遊業態方面發力。作為昔日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于洋的到來將對文化產業和體育產業產生何種影響?頗令外界關注。
初見于洋,記者便能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種文人氣質,在談到為何加盟崑崙決之前,他講述了自己近三十年來從事文化產業的故事,並強調傳播優秀文化與價值觀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從邁出校園大門算起,于洋就與文化產業有了不解之緣,憶往昔崢嶸歲月,他還是頗有感觸的。
198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俄語系的于洋,在總參三部五局開啟了職業生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曾因創意全球第一支女子軍樂團而引起轟動,後來開始從事文化創意、演出經紀、文藝匯演等工作,可以說從第一份工作算起,就在中國文化產業領域摸爬滾打了近三十年。早年間,于洋還曾提出「弘揚民族文化」系列觀點,影響頗深。
1992年,對于洋是個特殊的年份,因為他從部隊轉業到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政府特種貿易,從1996年到1999年擔任保利集團莫斯科代表處代表。看似與文化產業不提沾邊,可不解之緣的妙處就在於,這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對國外的文化產業有了初步認識,並對未來產生了積極作用。1997年,他在俄羅斯工作期間還創意了「莫斯科華人文化節」。
也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于洋看來,「那段在俄羅斯的經貿工作,讓自己比別人更早接觸了國外先進文化產業,而自己對這個領域也喜歡,曾經在部隊的工作也有所涉及。」1999年,回國之後的于洋,開始參與組建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他談到:「保利文化明年就二十年了,在那個年代,很少有人會認識到文化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怎麼能賺錢呢?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保利文化走了過來,成為保利一張耀眼的名片,對整個品牌的提升也有很大價值」。
公開資料顯示,于洋在2000年至2003年,擔任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兼演藝製作總經理。「那時候,我參與了保利文化產業結構的設計,算是最早起的創意人了,」于洋回憶道,「當時,我也是最早一批走出國門、把西方的文化演出行業考察個遍的人,包括很多細節,應該說看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早起階段,往往是由保利文化這樣的大公司去推動的,于洋有幸成為這個產業潮流的先行者,對於文化產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從2003年開始,他開始擔任保利演藝經紀有限公司總裁,先後是很多文娛明星的唯一經紀人,比如毛阿敏、邵兵、呂思清、王姬、屠洪剛、伊揚、李煜、零點樂隊、蔡國慶、陳明、1983組合、英國紅脈組合、美國布朗5鋼琴組合、周曉鷗、何璐、俄羅斯歌手列娜、瑞典歌手柏森、保利功夫明星表演團等。文化娛樂演藝經紀,是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毫不誇張地說,于洋絕對是當年文娛圈裡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進入21世紀,雖然選秀類節目開始逐漸湧現,但直到2005年才在社會引發強烈關注,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等懷揣音樂夢想的女生,通過參加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比賽,一炮而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于洋也是從2005年開始成為超級女聲評委的,2006年是超級女聲專家評審,2007年是快樂男聲專家評審,2009年是超級女聲總決賽評審,其權威地位可見一斑。
此外,于洋開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尋求文化產業的全新突破。2004年,于洋把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成功創意成為《十感鄉愁》國情主題唱片;2008年,于洋製作出品中國首部國學演出巨製《功夫詩?九卷》;2010年,于洋出品大型原生態歌舞劇《敖魯古雅》;2011年,于洋參與製作中國首個幽默獨唱音樂會、吳霜笑唱花腔音樂會、製作中國首個人聲說畫會:楊晨說畫。
為表彰多年來為文化產業所做的貢獻,2015年2月,時任保利演藝經紀有限公司總裁的于洋,被推選為「2014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同期獲獎的還有華誼兄弟集團董事長王中軍、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李丹陽、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席投資官李懷宇等產業大咖。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注重企業在內容創新、結構升級以及資源整合上的有益實踐,更加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
在文化產業堅守了將近三十年,于洋成為圈內人士眼中的「老炮兒」,可是他更應被視為文化產業的「匠人」,希望通過在全新領域的嘗試,不斷豐富自己對於文化產業「內核」的追求。俗話說文體不分家,實際上體育本身也屬於文化範疇,對於加盟崑崙決,于洋傾向用傳承文化的視角去解讀,並看到了在崑崙決身上能做大產業的希望。
多年以前,于洋與崑崙決創始人姜華就是朋友,對於崑崙決近年來的迅速崛起,于洋用「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來形容。「意料之中」是于洋認為崑崙決的靈魂人物——創始人姜華,身上擁有創業者獨特的氣質,有頭腦、有激情、很仗義、為人豪爽,氣場很強,令人欽佩,綜合能力很強,能夠取得成功完全不讓人意外,而且姜華用自己的激情鑄就了崑崙決,崑崙決帶動整個搏擊行業,形成了令全球刮目的嶄新業態。讓人意外的是,用于洋的話說:「發展得太快了!」這種快真是始料未及的,這也是令他非常好奇的地方,甚至是吸引人去研究思考的地方。
于洋說他受到了姜華的啟發,「搏擊的最高境界不是KO對方,而是戰勝自己,這是哲學,是可以跟文化、精神消費掛鈎的,人都需要勵志和精神充電。除了搏擊運動本身的魅力之外,更多獲取的應該是精神力量。」于洋認為:「崑崙決的發展也有很強的文化訴求,整個社會和老百姓,都需要在諸如搏擊比賽的人生中,不斷地戰勝自己,讓文化價值觀與國際賽事結合,引爆全民對自己的重新塑造,這也是公民自強的全新生活方式。精神消費是可以接地氣的,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主要是有價值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精神主導的,是人就需要精神。所以,精神消費變成大眾消費,會輻射很多人。」
經過四年時間的發展,崑崙決通過內容品牌化、商業化、資本化,崑崙決已經成為影響世界搏擊產業格局的中國力量。圍繞賽事IP布局全產業鏈商業模式,實現了體育賽事從單一商業模式到產業化規模運作的升級。早在2015年,崑崙決就被國外權威媒體評價為「全球年度最佳賽事」,逐漸發展為世界第一格鬥賽事品牌,成為中國原創體育IP的領航者。
崑崙決弘揚尚武精神,將中國原創體育項目帶到世界舞臺,期待打造公平、公正、公開、國際化的擂臺,促進國際體育文化交流,提升國內競技水平,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國人的自信心。推動體育產業聯盟,拓寬文化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國際化賽事的落地和運營,打造中國「魅力城市」的體育文化城市名片,讓世界看到擁有尚武精魂的中國。
于洋認為:「不管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核心點就是傳播正確價值觀。價值涉及到民族與歷史的發展,是數千年傳承下來的。為什麼我們是中國人?關鍵就在於我們擁有的中國文化DNA。」崑崙決所做的事情,也是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輸出海外。于洋強調:「我們的文化敬仰和追求,也是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安全,已經被提升到很高的戰略高度。」
文化產業鏈條中,科、工、貿,樣樣不可缺少。于洋認為:「科就是創意,工就是製作,貿即營銷。崑崙決在未來很可能再打造一款產品,把產業鏈做起來。」媒體報導披露,于洋將在體育文化旅遊業態方面發力。于洋還認為,崑崙決將在四個方向繼續發力,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與資本化。作為資深創意經理人、演藝製作人及文化經紀人,于洋認為未來搏擊比賽完全可以觀賞性極強,公眾買票原因不僅是要看肉搏,還要在精神方面得到充電,就好比人需要通過休假來給自己充電一樣,看一場崑崙決的比賽,也是給自己精神上充電。
于洋推崇迪士尼的商業模式,他談到:「迪士尼靠版權、文化賺錢,用植入方式,像晶片一樣,通過電視、音樂劇、動畫等內容傳播渠道植入給觀眾,傳遞的價值觀都是正能量,讓觀眾從小就體驗到美好的事物,等觀眾長大之後,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孩,也希望帶著孩子去追憶這種美好,此時迪士尼樂園就是他們需要的實物場景。」
于洋也希望崑崙決能夠通過比賽,引發大眾心理上的共鳴。他舉例說明:「當觀眾看到一個選手被打到頭破血流即將倒下的時候,不服輸地又努力站了起來,最終奇蹟般戰勝對手,實際上也是戰勝了自己。搏擊比賽如人生,觀眾逐漸進入到崑崙決的精神軌道,甚至能夠從精神中頓悟,他就逐漸認同這種精神消費的價值,逐漸被培養成為這個品牌的粉絲。」談到粉絲,于洋還認為:「在新時代中國的青年當中,同意你的人,就是你的粉絲。」
近幾年中國搏擊產業發展迅猛,但是放眼整個市場,依舊在三個方面有所欠缺:一是文化底蘊,這需要時間不斷去培育和積澱;二是泛娛樂基因,它能最大限度調動大眾參與;三是缺少好的產品。作為業內領航者和標杆,崑崙決被各方面一直看好的原因,就是能夠不斷吸取新鮮元素,提升自身競爭水準。伴隨于洋的到來,不僅能在體育文化旅遊業態上加深布局,還能將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嫁接」過來,正可謂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