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珍郵
全套共有3種面值,幣制為關平銀,1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紅色,5分銀為黃色,刷色有深淺暗亮等差異,採用凸版印刷,有背膠,齒孔12.5度。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製,先後分三期印製、發行,根據票幅和紙張等特徵分為:
薄紙大龍 1878--1882年印製,為第一期。紙質韌薄,略呈透明,圖框間距約2.5mm,後期全張為25(5*5)枚,但3分銀全張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闊邊大龍 1882年印製,為第二期。圖框間距約4.5--5.0mm,紙張比較複雜,有的脆薄而易裂損。因紙張尺寸關係,3分銀全張改為15(5×3)枚,除3分銀外,另外兩種印量較少。5分銀新票存世尤少,為名貴品,俗稱黃5分,全張新票為孤品,原由美國集郵家施塔收藏,曾被中華郵票會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購藏。
厚紙大龍 1883--1885年印製,為第三期。紙質厚而不透明,圖框間距2.5--3.25mm,因子模磨損和紙張尺寸關係,全張都改為20(4×5或5×4)枚。按齒孔形態又分光盼、毛齒2套。
大龍郵票發行量共約發行100萬枚,關於它的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經研討,大龍郵票的最早發行日期被認為在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之間。因此,大龍郵票的發行史、子模特徵和版式、郵戳、實寄封等,長期以來都是集郵研究的重要課題。
闊邊大龍五分
在中國珍郵中,首屈一指的要數闊邊大龍5分銀全張新票。大龍郵票自1878年發行以後,先後共發行三次:第一次印製用薄紙,故稱《薄紙大龍》;第二次印製因印版重新組合,子模之間的距離加大,使郵票圖案的邊框和齒孔之間的距離加寬,故稱為《闊邊大龍》;第三次印製因所用紙質較厚,故稱為《厚紙大龍》。其中第二次印製的《闊邊大龍》於1882年2月發行。這時,正趕上郵件猛增,郵票需求量增多。在印製時,首先印製了3分銀面值的票,所用紙張為先期印製《薄紙大龍》郵票時裁剩下的小張紙,全張枚數為15(5×3);隨後印制面值1分銀郵票時,改用不厚不薄的紙張,全張枚數為25(5×5);最後印的是面值5分銀郵票,改用法國產的薄而易脆裂的蔥皮紙來印製,全張枚數為25(5×5)。這種紙質不適合印製郵票,但因找不到其他的紙,只好用它暫印了2萬枚,僅有800全張。因印量少,僅9個月就銷售一空。再之這種郵票紙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僅有百餘枚。在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於世的全張郵票,僅有一件孤品。這件孤品(見圖)原為美國華郵集郵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國著名集郵家周今覺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孤品」。1991年9月,這件孤品在英國蘇富比公司拍賣,被香港集郵家林文琰以37.4萬英鎊買得,使這件流落在外的中國第一珍郵,終於榮歸故裡。
紅印花
發行日期:1897.2.2(光緒二十三年一月一日)
齒孔度數:12-16
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8.5×22.5
原票全張枚數:100(10×10)
加蓋全張枚數:(1)(2)(4)-(8)100(4×5×5);
(3)100(5×10×2)
原票印刷: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加蓋:上海海關造冊處和民營印刷廠
(1)紅印花票 當壹分(黑、大字)
(2)紅印花票 暫作洋銀貳分(黑、小字)
(3)紅印花票 暫作洋銀貳分(黑、大字)
(4)紅印花票 暫作洋銀肆分(黑、小字)
(5)紅印花票 暫作洋銀肆分(黑、大字)
(6)紅印花票 當壹圓(黑、小字)
(7)紅印花票 當壹圓(黑、大字)
(8)紅印花票 當伍圓(黑)
紅印花原票
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的原票,面值3分,以紅為主色,刷有紅、朱紅、絳紅,因曾被誤認為是印花稅票,而得名《紅印花票》。其實,它是上海海關於1896年9月印製的原擬用於報關單上貼用的收費憑證,後因商人反對,未能實施,從未發行。1897年清代國家郵政為應急需,便利用上海海關未發行的《紅印花票》加蓋改作郵票。在加蓋之前,僅取出2全張共200枚,用於饋贈中外高級官員、存檔加蓋設計等,其餘全部用於加蓋改作郵票。因此,未經加蓋的紅印花原票,存世量很少。據黃光城考證,存世僅有53枚。未加蓋的紅印花原票並不是郵票,之所以與中國珍郵並列齊名,因為它是紅印花加蓋票的原票,而中國清代珍郵,大多是由紅印花原票加蓋產生的。最著名的是「紅印花八寶」:紅印花原票、紅印花小字「當壹圓」、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四方連、紅印花小字「當壹圓」舊票、紅印花小字貳分倒蓋兼復蓋、紅印花「當伍圓」倒蓋、紅印花雙色復蓋小字4分、「綠衣紅娘」。
紅印花小字一圓
紅印花小字「當壹圓」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共有8種,即紅印花加蓋小字「當壹圓」、紅印花加蓋大字「當壹圓」、紅印花加蓋大字「當伍圓」、紅印花加蓋小字「暫作洋銀貳分」、紅印花加蓋大字「暫作洋銀貳分」、「紅印花加蓋大字「當壹分」、紅印花加蓋小字「暫作洋銀肆分」、紅印花加蓋大字「暫作洋銀肆分」。另外還有一種未發行的試色樣票紅印花加蓋小字「暫作洋銀貳分」(綠色加蓋)。在正式加蓋的8種紅印花暫作郵票中,最先加蓋的是小字「當壹圓」,後因嫌加蓋的「當壹圓」字體太小,又改用大字加蓋。傳說加蓋小字「當壹圓」只有2個全張,共計50枚。至今流傳下來的共發現32枚,其中有四方連一件,橫雙連一件,其餘均為單枚。在存世的32枚中,有兩件孤品,一件為四方連,一件為蓋銷舊票。此外,還有兩件珍貴的變體票,一件為加蓋英文「dollar」後邊漏「·」點,一件為加蓋英文「dollar」後邊句點遠離。漏句點紅印花小字「當壹圓」,由日本著名華郵集郵家水原明窗收藏。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存世量稀少,是中國最名貴的郵票之一。
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四方連
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四方連紅印花加蓋票中的存世孤品,因此被譽為「東半球最罕貴之華郵」。這件孤品原由費拉爾秘藏,他在世前秘不告人。只是在他去世之後20年,由他的遺孀披露於世。1924年先被上海英籍郵商施開甲得知,並告訴中國著名集郵家周今覺。周今覺為獲得此寶,費盡苦心,花費了3年時間,於1927年用2500兩紋銀購得,因此而享有「華郵之王」、「郵王」之美稱。20年後,周氏因年邁,又將此寶以黃金330兩價格出讓給中國集郵家郭植芳。1948年郭氏移居美國。1967年郭氏病逝,臨終前曾叮囑其妻一定要把這件孤品轉讓給中國人收藏;寧肯低價讓給中國人,決不高價賣給外國人。1982年,香港集郵家林文琰用30萬美金從郭夫人劉兆珊女士處獲得這件珍寶。
二、民國珍郵
宮門倒印
中華民國郵政於1913年5月5日(民國2年)正式發行一套普通郵票, 全套19枚。面值半分至1角的,圖案為一帆船,背景鐵橋上飛駛的火車,寓水陸交通發達之意,通稱「帆船票」;面值1角5分至5角的,圖案為一收穫的農民,背景為天壇,寓發展農業之意,通稱「農獲票」。面值在元以上的郵票圖案為北京國子監牌樓,寓弘揚文化,通稱為「宮門票」。這套郵票發行了3次。1913年發行的郵票是在英國倫敦印刷的,稱倫敦版。第二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能繼續在英國印製而改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印製,於1914年發行第二版帆船郵票。郵票圖與倫敦版相似,初期亦為19種面值。1919年又增加發行1分半、1角3分和20元3種面值,全套總共為22枚,稱北京老版。1923年在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印製的第三版,全套22枚,稱北京新版。在北京老版的「宮門票」中,有1元、2元、5元、10元和20元等五種元單位票。其中面值2元的,在印刷中出現了嚴重的錯印。主圖牌樓為黑色,邊框為藍色,此票採用雙色套印的方法印製的,即先用一個版印出邊框,再用另一個版套印中心圖案。由於印刷工人忙中出錯,將其中一個版放倒了,所以印出來的郵票中心圖案牌樓是倒印的,俗稱「宮門倒印」票。據考證,這種「宮門倒印」錯體票僅流出48枚,十分罕見,被列為「民國四珍」之一,被譽為「後四寶」之首,為中國郵票中的珍罕之品。 1996年4月蘇富比公司在香港舉辦的「遠東珍郵」拍賣,1枚「宮門倒印」以20.7萬元(港幣)成交。另有1件橫雙連「宮門倒印」以59.75萬元(港幣)拍出。
1996年5月20日北京郵品拍賣會,1枚北京老版2元「宮門倒印」,帶版銘,有藍色鑑定號「2115080」,底價25萬元(人民幣),以38萬元(人民幣)成交。
北京帆船
1922年11月1日(民國11年11月1日)中華民國郵政調整郵資,時值聖誕節和元旦期間,賀年郵件猛增,2 分郵票出現緊張,郵政當局決定將庫存北京老版3分帆船郵票加蓋。該票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加蓋。加蓋的形式是在票中間加蓋「2cts」,兩側加蓋「暫作貳分」字樣,並以小星加蓋四角原面值。加蓋墨色為紅色,加蓋全張為50枚。於1922年11月11日發行。在3分加蓋「暫作2分」票中出現倒蓋變體票。即加蓋的「2cts 」和「暫作貳分」字樣與原3分帆船郵票圖案形成倒蓋。
據集郵家們考證,此種帆船3分「暫作2分」票存世約有十餘枚,數量很少。被列入「民國四珍」之一。這種帆船3分「暫作2分」珍郵十分昂貴。 1996年4月蘇富比公司在香港拍賣1枚北京老版帆船3分加蓋「暫作2分」倒蓋新票以32.2萬元(港幣)成交。
更多珍藏郵票欣賞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回覆:「LS」能進入歷史回顧,文章按發布時間順序排列。
回覆:「99」能進入【古玩物品知識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