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2021-01-20 青丘漢潮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也表明臺灣的原住民祖先有很大可能是來自於大陸的一隻善渡的古老民族,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強國方略,但是日本民多地狹,資源匱乏,於是日本便將魔爪伸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被清政府拋棄的臺民推戴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成立民主國,意圖抵抗日軍,史稱乙未抗日,這也是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實力差距明顯,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先後潛回內陸,義軍首領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國捐軀!轟轟烈烈的抗擊日軍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佔領全島的日本人深知亡國不如亡種,日本派人在臺北成立「國話傳習所」,推行奴化教育。不僅如此,因侵略臺灣而死的日本親王北白川宮能久,在死後被造神,成為日本人文化侵略,文化奴化的象徵,日本人在臺灣大肆給北白川宮能久立廟,逼迫臺灣人民祭祀這位「侵略者」。

一方面日本人殘酷鎮壓漢族民眾,另一方面被日本人視為「野蠻不開化」的原住民也遭到了日軍的血腥鎮壓,經歷了五年的殘酷鎮壓,日本人還在原住民地區設置了無孔不入的「警察制度」,這些警察窮兇極惡對原住民動輒打罵。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反應的正是這一歷史事件和背景,故事還要從1930年提起,日本人奴役原住民的政策早已引起了原住民的不滿,日本人大興土木並且逼迫原住民服勞役更是激化了矛盾,霧社賽德克首領莫那魯道之子結婚,好意給路過的警察吉村敬酒,而窮兇極惡的吉村視其為野蠻之人不僅沒有接受敬酒反而用手杖打人,雙方矛盾激化日本警察吉村被憤怒的賽德克族人暴打。日本殖民者第二天便以毆打警察為由逮捕了莫那魯道之子,莫那魯道前去道歉講和卻遭到了吉村的進一步羞辱,由於日本警察制度的高壓殘暴原住民備受欺凌,莫那魯道本就憎恨日本殖民統治,氣憤絕望的莫那魯道決定發動一場起義,時間就定在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病死於臺灣而舉行運動會,這也被賽德克族人視為出草(獵人頭)的原始活動,1930年10月27日這一天莫那魯道率領六部族人率先發難,在運動場等地殺日本一百餘人,聞訊後的日軍馬上圍剿莫那魯道,僅僅兩天便攻克霧社,莫那魯道率領族人進山抵抗,老幼婦女為了避免拖累集體上吊自殺,極為悲壯!大勢已去的英雄莫那魯道在斷崖處飲彈自盡,他的遺體多年後才被發現,後又被送往日本,直到1973年才被送回霧社安葬。由此是為第一次霧社起義,而熱衷「以番制番」的日本人又挑唆其他的原住民,對賽德克人發動了無差別的大屠殺,是為第二次霧社事件。在賽德克人起義之前,霧社一度被視為模範,這一起義也徹底撕破了日本人虛偽的「臉龐」。

起義的英雄雖然戰歿,起義失敗,部族被殺,可這次大起義卻激勵著臺灣的熱血愛國青年,此事也深深打動了臺灣各界,霧峰林家「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蔣渭水等人皆抨擊臺灣,使得臺灣各界已經沉寂了多年的抗日熱血重新點燃,這也是臺灣人民抗日史中耀眼的一幕。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直到1945年陳儀將軍正式受降,臺灣人民終於重回祖國懷抱!

相關焦點

  • 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曾是高山族抗日起義根據地,就是南投縣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各省各地的名勝古蹟數不勝數,陝西西安的秦嶺兵馬俑、浙江杭州的西湖、廣西桂林的山水風景等,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位於中國臺灣的一個地區,這裡風景秀麗,風景如雲,同時也是著名的臺灣高山族原住民抗日大起義的爆發地。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日本政府不得已於11月10日頒赦令,但此時餘清芳,羅定等95人已被處死。江定在深山中仍堅持抵抗,他的二個兒子先後犧牲。1916年4月,在當局誘騙下投降。但臺南法院背信棄義,以特赦令已逾失效,處決了江定等37人。  餘清芳起義,日方稱噍吧哖事件。與林少貓起義是日本佔據臺灣時期,臺灣民眾發動的兩次最大規模武裝抗日起義。在當時均產生巨大影響。
  • 臺灣賽德克族血戰日本,僅存230人
    這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中國臺灣土著賽德克族頭領莫那•魯道,對身著日本警察制服的青年族人達奇斯的痛斥,一番話道盡臺灣原始部落對日本殖民者的忿恨。這部上映於2012年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1930年,中國臺灣省霧社地區,高山族分支賽德克族起義反抗日本殖民者,史稱「霧社事件」。在日本人的「建設」下,原始部落逐漸步入文明社會,他們為何要起義呢?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這期間,臺灣人民繼續發動反日起義,1907年至1915年間又相繼爆發了十多起抗日起義,其中以餘清芳起義規模最大。1915年8月,餘清芳抗日隊伍在一戰鬥中與敵激戰數日,遭敵集體殺害,只有200多人生還。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日本在臺灣推行警察政治,對臺灣人民的控制日益嚴密,但日資企業入侵使臺灣人民在經濟上遭到壓榨,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者的剝削與高壓,臺灣人民多借宗教與幫會進行秘密抗日運動,包括1907年蔡清琳領導的北埔起義,1912年劉乾率領革命黨與農民武裝、反對總督府支持日本財閥霸佔竹林所有權的林杞埔起義(又稱竹林事件),受辛亥革命影響羅福星等人計劃在苗慄起事(但事前被警察破獲)等一系列抗日事件,以及1915年餘清芳、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舉行 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中國網12月22日訊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今日在北京開幕。首都各界50餘位嘉賓出席並參觀展覽。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表示,我們的先人用實際的行動、不懈的鬥爭,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一直到抗戰勝利,終於迎來臺灣光復。
  • 周杰倫/徐若瑄/言承旭借出4000萬,才有了這部破臺灣票房紀錄的電影!
    史詩英雄巨片《賽德克·巴萊》故事敘述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見證這三十五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
  • 1930年,賽德克族人發動起義對抗日本,全族老幼自盡以保尊嚴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佔領臺灣後,打算將其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作為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對臺灣實行全方面的殖民統治
  • 電影推薦 | 1930年臺灣原住民抗日悲壯史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晚上好 啥好吃的吃多了都膩閱片無數早已麻木很少有電影能夠記憶深刻但是腦子裡一直揮之不去的那幾部小汙一直十分想分享給大家今天咱們不更視頻奧so牆裂推薦一部震撼心靈的臺灣史詩電影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日語 / 閩南語 / 賽德克語上映日期: 2011-09-09(臺灣)片長: 144分鐘/132分鐘又名: 真正的人 / Seediq Bale: The Rainbow Warriors該片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2011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盟會員羅福星以「驅逐日人」、「光復臺灣」為號召,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秘密發展革命組織,積極準備發動起義,以「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為「恢復臺灣」,餘清芳、羅俊、江定等領導噍吧年起義,殺死日本駐臺官吏數十人。為保臺護臺,臺灣同胞不怕流血犧牲,同仇敵愾,譜寫了一首首抵抗日本侵略的悲壯詩篇。
  • 臺灣太魯閣人抗日英雄雕像設立 族人盼找回英雄
    聯合報圖   中新網9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臺灣率領太魯閣族對日抗戰長達18年的總頭目哈魯閣·那威,後代族人卻鮮少知道這段歷史。成立11周年的布洛灣山月村找來石雕家葉大·莫那為哈魯閣·那威雕塑高達200釐米的石像,盼為替太魯閣族找回他們的英雄。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2020年12月2日,上海圖書館,「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開幕。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
  • 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島的原住民女子
    【排灣族】排灣族主要生活在臺灣南部山區,屬於較大的原住民族。排灣族有貴族制度,族內分為四個等級。頭目和貴族的房屋裝飾非常華麗,平民需要向他們繳納賦稅。排灣族以墾田、捕魚、狩獵為傳統生產方式,亦擅長雕刻、刺繡。【平埔族】平埔是平地之意,泛指臺灣居住在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漢人來臺拓墾定居前,平原地帶(西海岸)就有不同的土著族群。
  • 原始部落與現代武器的對抗,臺灣土著抗擊日寇,最終僅存230人
    條約規定,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償給日本兩億兩白銀。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從此日本開始了對臺灣長達50年的統治和侵略。 《馬關條約》籤訂後,臺灣不承認條約內容,繼續與日寇進行鬥爭。臺灣巡撫唐景崧建立「臺灣民主國」,與當地人民一起捍衛主權。一時間,臺灣同胞群情激奮,各地起義不斷,誓與日寇不共戴天。
  • 鐵木瓦力斯_中國臺灣網
    「霧社事件」發生時被小島源治控制,後被脅迫組成「味方蕃襲擊隊」,與抗日蕃對抗時戰死,激起道澤群族人激奮發誓報仇,在日本人暗助下發起「第二次霧社事件」,襲擊抗日族人收容所,殺害200餘人。2011年《賽德克·巴萊》電影中,由族人馬志翔飾演。
  • 上世紀前臺灣「原住民」的基本狀況介紹
    日本強制改原住民之名為日本名,並在二戰時期組織「高砂義勇軍」前往東南亞充當炮灰。 1945年國民黨接管臺灣後,認為平埔族已經漢化,將「高砂」稱為「高山族」,兩年後改稱「山地同胞」,簡稱「山胞」;次年,重申嚴禁使用「蕃族」,說明此時漢人民間仍然有稱呼原住民為「蕃族」者。同時,對於清朝之「熟番」,日據時期劃分的平埔族不予承認少數民族地位,視為漢族。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兼臺灣光復75周年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 否定日本殖民統治1945年4月17日,臺灣革命同盟會為勿忘《馬關條約》50周年,在重慶發表宣言:「臺澎同胞,為著求自由解放,為著伸張正義,為著保有民族正氣,明知寡不敵眾,繼續奮鬥,抗拒強暴。起初發動七年抗戰,其次又是十年暴動,抗日反帝怒潮今日依然遍及臺澎諸島。50年間,犧牲6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