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裡蘭卡、黑山、摩爾多瓦……最近,顯示自世界各國打入的騷擾電話漫天撒網,令不少手機用戶不勝其煩。據北京晚報報導,有的市民一小時能接連收到數十通顯示自境外的電話,電話間隔短暫,接通後的內容前言不搭後語,且號碼不可回撥。有相似遭遇的網友不在少數,社交平臺上,網友截圖自嘲:「怎想我一個英語根本說不利索的人,卻遭到了國際騷擾電話的狂轟濫炸!」
其實,這些騷擾電話並不是真的走出了「國際範兒」,而是披上了「洋馬甲」。據技術專家介紹,這些電話是通過虛擬工具撥打的「馬甲」號碼,並非真的跨國。用戶在手機上看到的「00」開頭或者「+開頭」的號碼數字並不真實,而是電信詐騙、釣魚網站等「黑灰產」從網絡側發起的呼叫行為。選擇這種騷擾方式是因為資費較低,且可以利用工具遠程撥打,從而躲避監管。
沒完沒了的騷擾電話如打地鼠般此起彼伏,既影響了正常通話的接入打出,也可能傳播不良言論、詐騙用戶財產,甚至威脅人身安全。毋庸置疑,對如此大規模、超瘋狂、隱患多的「境外」電話騷擾,必須有效攔截。問題的關鍵是,在騷擾電話披上「洋馬甲」之後,由誰來攔截,怎麼去攔截。
針對這撥「境外」騷擾電話,三大運營商當前推出的攔截服務並不能做到精準識別。例如,有用戶根據聯通客服給出的解決方案,使用了「手機管家」服務,之後照舊被「各國」高頻致電。更有運營商表示,因無權限制用戶接收境外來電,只能讓用戶自己向運營商、工信部和警方舉報。這說明,運營商要麼尚未對這一輪「境外」騷擾電話找到應對之策,要麼壓根兒就沒想出手「醫治」。
雖然來電顯示的地點變了,但騷擾電話的性質可沒變,運營商為用戶攔截騷擾電話的義務更不該因此改變。難道說,騷擾電話多化了一層妝,運營商甄別號碼的火眼金睛就失靈失效,甚至連睜都懶得睜了?別說技術專家已經對這些電話做出了「偽國際」的定性,就算這些騷擾信息當真來自境外,作為網絡服務的架構者和通信資源的掌握者,運營商對這些騷擾信息作出攔截,也是應當應分、責無旁貸。與客戶一同謝絕「境外」電話騷擾,既是維護用戶權益、保證服務體驗的基本內容;也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證業務暢通的必要之舉。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這輪騷擾電話的罪過怪到運營商頭上,也不是說整治騷擾電話要靠運營商一家之力,而是說運營商有理由和義務在攔截騷擾電話的過程中,主動挑大梁、擔重任。既然騷擾電話在騙術上有所「精進」,那麼相應的攔截技術也該有針對性地升級。一方面,運營商可以攜手公安部門,通過技術手段,追緝騷擾「元兇」,找出問題源頭,從根上鏟了這撥「牛皮癬」;另一方面,面對騷擾電話不斷變換花樣,運營商還是要重視自身監管責任的落實,以此舉一反三,優化服務理念,提前加以防範。
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跨境」電話騷擾,運營商無論如何不該無動於衷;騷擾電話假裝來自國外,運營商可別真當作分外之事。
圖據北京晚報微信公號
來源 北京晚報|記者 殷呈悅
編輯:殷呈悅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