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健康來說,春天更是一個重要的季節,因為春季萬物萌生,正是調養身體的大好時機。
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
因此,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反之,春季養肝得法,將帶來整年的健康安壽。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有益,應季的野菜如馬蘭頭、枸杞頭等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1. 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蔥、生薑、韭菜、蒜苗等這類性溫味辛的食物對於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類似的食物還有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薑等,在疏散風寒的同時,又能抑殺潮溼環境下孳生的病菌。
2.多喝汁液:在五行學說裡,肝屬木,所以補肝要多吃「木」類食物,木類食物往往顏色是綠色,味道則是酸味。適合榨取汁液飲用,對肝膽有益。淨化肝臟的好汁液有菠菜汁、獼猴桃汁、檸檬汁、葡萄汁等。
3.多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每日食醋40毫升,加溫水衝淡後飲服;也可用食醋泡雞蛋或醋泡黃豆等。
夏季烈日酷暑,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在夏季裡心氣最容易耗傷,特別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因此夏季最需要注意養生保健,讓你的身體在夏季中健康地度過。
《內經》有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心火旺)、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
對於一般人來說,在夏天,防止「肺虛腎虧」很容易接受,而對於正處於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點保養,就往往掉以輕心了!所以夏天養生秘訣要以養心為先。
夏天養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
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小米、玉米、豆類、魚類、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
少吃動物內臟、肥肉、蝦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應節的蔬果如西瓜、黃瓜、桃等都是生津解渴、解勞乏、清心明目的佳品。
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溼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所以秋季養生要防燥。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
故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秋氣內應肺。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係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幹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秋季應注意養肺。
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鴨蛋、蜂蜜、龜肉、橄欖。
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
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
冬季對應的臟器是腎臟,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季養腎至關重要。
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黑色食物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鴨肉、大豆、核桃、慄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飯只吃七分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2、改變飲食習慣: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燻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3、避免不良情緒:胃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