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地間自有運行規律,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或者為了一個國家而存在或者滅亡。世界上有諸多的小國,都被強大的鄰國給吞併了。弱肉強食,落後就要挨打,遭受欺凌,這本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一、咽喉要道,兵家必爭
印度是南亞最強大的國家,不論是在國土面積、人口亦或者是科技水平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它繼承了英國大半的政治體制,也繼承了日不落帝國的野心,在獨立以後,總是夢想著要做南亞的"老大哥",一直在忙著吞併周邊的地區。
比如1975年併入的錫金,還有直到今天都在爭奪的克什米爾,雖然也曾想過入主斯裡蘭卡,最後無功而返。那麼,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那個小國錫金。
在公元7世紀時,錫金的名字還叫哲孟雄,這是吐蕃藩屬下的部落之名。兩百年以後,哲孟雄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部落,但方方面面還得受西藏方面的節制。
1624年,菩提亞的貴族納穆佳爾,在一眾兄弟和家族成員的幫襯下建立了納穆佳爾王朝,他本人也成了法王。當地百姓一直信奉黃教,所以自然而然的也歸屬在達賴喇嘛的麾下。
不過"弱國無外交",錫金自從成立以來就麻煩不斷。1788年,素以能徵善戰著稱的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強勢進攻錫金。
廓爾喀人直到今天還存在,他們有的在雪山之上為遊客擔任"挑夫",有的則在世界各地擔任僱傭兵。當年錫金的法王根本無以應對廓爾喀人的攻擊,當即逃往拉薩請求達賴喇嘛的幫助。
而達賴向中央政府匯報了實際情況,那時正值乾隆皇帝在位。他還算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派出大將福清安率領精兵趕走了廓爾喀人,幫著錫金復了國。不過好景不長,日不落帝國的軍艦不日就將登陸印度,他們自是不會放過錫金。
1861年在英國人的威逼利誘之下,錫金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英國人在這裡開墾荒地,又逐步的向尼泊爾挺進。不論怎麼說,錫金都算是清廷的藩屬國,所以清朝皇帝不斷派人與英國人交涉,希望它能夠將錫金的統治權歸還自己。
不過英國人船堅炮利怎會理會弱小清廷的祈求,在1890籤訂了《中英藏印條約》,清廷被迫承認了錫金歸屬於英國。不過這裡實在是太過狹小,英國人對此也不太重視。而錫金的國王,在國內還是有一定自治權的。
直到印度獨立以後的1947年,印度打著繼承"英國保護國"的名義,迫使錫金籤訂了《維持現狀條約》,又於近30年後操縱了錫金的選舉,讓大多數錫金人選擇頭投票歸屬印度,又派兵解除了錫金國王的武裝,自此錫金正式歸屬於印度。
那麼,印度為何對錫金如此的執著呢?因為錫金的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它的國境類似於一個"雞脖子",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卻是橫亙在印度本體與東北阿薩姆邦的咽喉要道。而且,錫金又與中國西藏還有尼泊爾與不丹接壤。如果誰佔領了這裡,就可以將印度一分為二,讓其首尾不得相連。
當年印度佔領錫金時,國王還曾向中國求助。那時的中國正值文革期間,實在無力多做幹預。不過還是一直承認錫金獨立地位的,直到2003年才認可它是印度的一個邦。
二、落魄貴族,持續反抗
雖然錫金已經亡國,但他們的王室至今還有存在。今天要說的這位是錫金的末代公主,她一生都在為復國奔走,奇怪的是60高齡的她,還依舊如年輕人一般豔壓群芳。她的名字叫庫庫拉公主,父親是錫金的國王,母親則是西藏的貴族後裔。
庫庫拉公主出生於1924年,當時的錫金受到英國的影響很大,而西式的自由與抗爭精神也深深的植根於庫庫拉的內心之中。
庫庫拉公主自幼天生麗質,可以說是"面若銀盆,目似水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了快要成家立業的年紀,她的父王為她指派了西藏的彭康家族。
當時的錫金與西藏是允許一夫多妻制度的,不過庫庫拉公主十分倔強,堅決反對一妻多夫。她要嫁的彭康家中有三四個兒子,如果要嫁,就會同時成為這好幾個兄弟的妻子。
這令她不能接受,不過庫庫拉公主的父王倒是對其十分寵愛,丟下面子,親自到西藏來遊說,這才定下來,庫庫拉只成為該家族長子江孜宗本的妻子。
23歲那年,本該上大學的庫庫拉因為婚姻,來到了西藏,不論是為人婦還是為人母,庫庫拉總是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婚後的幾年,西藏的局勢不太穩定,而庫庫拉公主為了避免殃及自身,帶著家人們回到了錫金的首都甘託克。
庫庫拉與江孜宗本可謂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相處十分和諧,也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鑽研宗教與藏南歷史。為此,兩人還一同創辦了格納穆加爾學院,共同研究出了許多東西,或捐贈給印度或捐贈給錫金。
好景不長,1973年江孜宗本身患重病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他美貌的妻子以及三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次年,印度強勢入駐錫金,並通過了《印度憲法修正案》。自那開始,錫金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正式歸屬於其統治。
在這之前,錫金王室們大都已經流亡國外。而庫庫拉雖亦如此,不過她在此時再度表現出了自己的抗爭精神。自從1975年開始,庫庫拉公主就在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等多個國家輾轉,屢次召開發布會,痛斥印度的侵略行為,以博得同情。
不過彼時正值冷戰期間,不論是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沒有誰會去關心一個彈丸小國的生死。庫庫拉公主每次聲淚俱下的演說,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時間越長,承認錫金歸屬於印度的國家就越來越多。
庫庫拉公主對此雖然無計可施,但一直都在抗爭著。1980年代,庫庫拉公主已經60多歲了,但她仍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庫庫拉公主去英國演說時,《每日郵報》報導稱:"這位來自東方的奇女子,她雖然已經六十高齡,但卻是古老東方文化的象徵,看起來簡直是豔壓群芳"。
三、女中豪傑,巾幗不讓鬚眉
進入21世紀後,庫庫拉公主實在是無力再為祖國奔走,所以回到了錫金生活。印度當局曾經多次試圖以金錢收買她,不過都被庫庫拉公主義正言辭的回絕了。
2008年12月,庫庫拉公主於錫金逝世。
庫庫拉公主去世當天,國家內發生了四次地震,按照當地的傳說,這表示庫庫拉公主是一個"偉大的靈魂"。那麼,從錫金和庫庫拉公主的經歷能夠給世人帶來怎樣的啟迪?
首先,是"落後就要挨打"。錫金自從成立以來,國土面積狹小,人口數量也不多,甚至直到1940年代還是君主獨裁,還沒有設定君主立憲制。所以,不論是體制、科技亦或是國防,錫金都要落後於印度。
可它的地理位置又太過於重要,以至於印度不論如何都要將其收入囊中。錫金的命運就如同浮萍一般,先是在吐蕃的版圖下,又依附於清廷,再被英國納降,到最後徹底的亡了國。國家小不是錫金的錯,錯就錯在它的位置太重要,而印度又太強大。可見,有一個強大的鄰居也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奮鬥的人生很值得。庫庫拉公主為復國抗爭了一生,不論結果如何,她都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效忠為生民立命。正如保爾柯察金所言:"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庫庫拉公主,儼然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
當然她的國家實在是太小,小到國際社會都看不見它。她的國家又太大,支撐著其亦步亦趨的走完這艱難困苦的一生。進入21世紀,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已經沒有了任何異議。
隨著庫庫拉公主的去世,也不會再有過多人關注錫金復國事宜。如果不出意外,錫金復國是無望了,除非印度解體或者南亞劇變,即使復國後,它又能何去何從。
即使當年庫庫拉公主博得了國際社會的幫助,讓錫金復國,那是否還是由她父親來擔任國王,繼續獨裁下去?
這恐怕是大家都無法接受的結果,只是庫庫拉公主的一廂情願。雖然庫庫拉公主的精神值得讚揚,不過她的反抗,其實是在為君主獨裁制鳴喪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