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白鮮皮
【拼音名】Bái Xiān Pí
【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白鮮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乾燥。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釐米。單數羽狀複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釐米,寬2~4釐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
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性狀】乾燥根皮,呈捲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釐米,直徑1~2釐米,厚2~5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鬆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羶,味微苦。以捲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鹹,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鹹,無毒。"
③《本草述》:"苦微鹹微辛。"
【歸經】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③《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效】祛風,燥溼,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痒疹,風溼痺痛,黃疸。
①《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溼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
③《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④《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⑤《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注意】虛寒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溼證勿用。"
【附方】①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
②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③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④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