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白鮮皮

2021-02-12 鑫綠療杏林研學堂

【名稱】白鮮皮

【拼音名】Bái Xiān Pí

【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白鮮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乾燥。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釐米。單數羽狀複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釐米,寬2~4釐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

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性狀】乾燥根皮,呈捲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釐米,直徑1~2釐米,厚2~5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鬆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羶,味微苦。以捲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鹹,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鹹,無毒。" 

③《本草述》:"苦微鹹微辛。"

【歸經】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③《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效】祛風,燥溼,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痒疹,風溼痺痛,黃疸。 

①《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溼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 

③《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④《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⑤《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注意】虛寒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溼證勿用。"

【附方】①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 

②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③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④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鮮皮!
    1、治皮膚溼疹、皮膚瘙癢:白鮮皮、苦參各90克,為水丸。每服6克,日2次,溫開水送服。並可單用白鮮皮適量,煎湯,外洗。每日1~2次。(《青島中草藥手冊》)2、治鵝掌風:用白鮮皮入口嚼爛,手搓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3、治急性肝炎:白鮮皮9克,茵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4、治產後風虛:白鮮皮、獨活各90克。
  • 每日學一味中藥:合歡皮
    :款冬花每日學一味中藥:洋金花每日學一味中藥:矮地茶每日學一味中藥:葶藶子每日學一味中藥:苦杏仁每日學一味中藥:馬兜鈴每日學一味中藥:紫苑每日學一味中藥:百部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前每日學一味中藥:野馬追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屈菜
  • 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
    水煎,每日一劑,分二到三次服。(《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②風溼性關節痛、腰腿痛:龍鬚藤鮮根60~90克,酒500毫升浸,每次服1杯,每日兩次;或幹根30克水煎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③治跌打損傷:龍鬚藤幹根、莖15~30克,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④治偏癱:(龍鬚藤)根30克,黃酒、豬肉共煮熟,吃豬肉和湯。
  • 中藥白鮮皮的功效:清熱解毒 生肌止癢 養肝護肝 也要注意其禁忌
    今天,我就來科普下中藥白鮮皮的功效作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帶來幫助,碼字不易,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最大的動力!中藥白鮮皮的功效作用清熱解毒中藥白鮮皮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作用。白鮮皮性寒,服用後可以起到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溼疹,風疹,肌膚潰爛,黃疸,關節紅腫,疼痛等疾病引起的不適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以直接用白鮮皮煮水服用,也可以與防風、當歸、生地等中藥配伍煎服,緩解病情。尤其對於溼熱蘊證導致的黃疸,尿血等症狀,中藥白鮮皮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果能與茵陳蒿配伍,退黃的效果會更好。
  •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膚子!
    ①治溼疹,痒疹:地膚子15克,白鮮皮9克,川萆薢12克,苦參、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當歸各9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除溼消疹湯)②治陰囊溼癢:地膚子、蛇床子、苦參、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藥志》)③治腎炎水腫:地膚子10克,浮萍8克,木賊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
  • 每日認識一味中藥藥材——亞麻子
    中藥識別:本品呈扁平卵圓形,一端鈍圓,另端尖而略偏斜,長4 ~ 6mm,寬2 ~ 3mm。表面紅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澤,種臍位於尖端的凹入處;種脊淺棕色,位於一側邊緣。種皮薄,胚乳棕色,薄膜狀;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嚼之有豆腥味。
  • 每日一味中藥-女貞子
    從這以後,教書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飢,病亦奇蹟般地日趨見好,過早的白髮也漸漸地變得烏黑了。他大為震驚,深情地吟到:「此樹即爾兮,求不分離兮。」從此,中藥女貞子便開始被人們作為一味中藥材使用了。更多學術計劃、科技獎勵和抗疫亮點等資訊可在本公眾號首頁【會員服務】-【特色亮點】欄目中及時獲取。【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
  • 每日一味中藥--蟬蛻
    【營養知識】蟬蛻知識介紹: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後的蛻殼。黑蚱蟲體較大,棲於楊、柳、榆、槐、楓楊等樹上。皮膚風疹痛瘙癢者,可與防風、白鮮皮等配伍。(《現代實用中藥》)4、治痘瘡出不快:紫草、蟬蛻、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分。每服10克,水煎服。(《小兒痘疹方論》快透散)5、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調5克,日三服。(《姚僧坦集驗方》)6、治痘後發熱發癢抓破:蟬退、地骨皮各50克。為末。每服二,三匙,白酒服二、三次。
  • 每日一味中藥:決明子
    中藥決明子為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乾燥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生用或微炒用。其味甘、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傳統認為決明子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等功效。無論內眼或外眼炎症,只要無禁忌症(如洩瀉、低血壓等),在方劑內加入決明子一味,都屬有益。但現代臨床上主要用於急性外眼炎症。1、用於治療由風熱所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急性結膜炎、流行性角結膜炎)。一般配菊花、木賊、黃芩等,如急結炎方;症狀較劇烈者則需配柴胡、黃連、防風等,方如決明子湯。
  • 每日一味學中藥—虎杖
    然而在中藥裡,虎杖的確是一味治療關節疾病的良藥。①抗菌作用體外實驗,虎杖煎液(2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瓊脂平板挖孔法)。高濃度(根)對鉤端螺旋體也有殺滅作用。
  • 治療皮膚瘙癢的14個中藥外治配方
    ‍治療皮膚瘙癢的14個中藥外治配方皮膚瘙癢症是指臨床上無原發損害,而以皮膚瘙癢為主的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中國動物藥》)5、治老年痰喘:秋白梨一個,去心,入燕窩一錢,先用滾水泡,再入冰糖一錢蒸熟,每日早晨服下,勿間斷。(《文堂集驗方》)6、治噤口痢:白燕窩二錢,人參四分,水七分。隔湯燉熟,徐徐食之。(《救生苦海》)7、治老年瘧疾及久瘧,小兒虛瘧,胎熱:燕窩三錢,冰糖半錢。頓食數次。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清熱燥溼藥——白鮮皮
    複方①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②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③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④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
  • 每日一味中藥---蒲公英
    ⑩《山東中藥》:為解毒、消炎、清熱藥。治黃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結。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利尿,催乳。治疔瘡,皮膚潰瘍,眼疾腫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蟲咬傷,尿路感染。⑫《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緩瀉。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風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服。(《食物中藥與便方》)6、治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腹瀉:白首烏、糯米草、雞屎藤各等分,研末備用。每次9克,加米粉18克,蒸熟食。(《四川中藥志》1982年)7、治乳汁不足:牛皮消根(去皮)30克,母雞1隻(去內臟)。將藥放入雞腹內,燉熟,去藥渣,湯肉同服,不放鹽。
  • 一味中藥洗洗就好,治標也治本
    在中醫藥寶庫中有一味藥對癢有著明顯治療效果,而且方法極為簡便。它就是水煎夜交藤。 準備夜交藤100克,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清洗皮膚,每天一次,堅持半個月,可以見到明顯效果。夜交藤又名首烏藤,為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夜交藤因夜裡藤莖會自動相互交合一起,故名。何首烏和夜交藤是同一植物。前者為其塊根,後者為其藤莖。
  • 中醫中藥,白鮮皮的功效及應用
    【附方】 《太平聖惠方》根含白鮮皮散:白鮮皮15g,黃芩15g,秦艽15g,犀角屑15g,甘草15g,麥門冬15g,大青15g,杏仁15g,主治熱病,狂言不止。
  • 每天學一味中藥,秦皮!
    共為細末,開水調服,每次9~12克,每日3~4次。(《國醫論壇》1986,(2),52)2、治慢性細菌性痢疾:秦皮12克,生地榆、椿皮各9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3、治急性肝炎:秦皮9克,茵陳、蒲公英各30克,黃柏9克,大黃9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4、治麥粒腫,大便乾燥:秦皮9克,大黃6克。水煎服。孕婦忌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❺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骨皮!❻不論脾有病,胃有病,一味特效中藥,讓你從此不再有脾胃病!❼手腳冰冷是一種病,比起一般的頭疼腦熱更具威脅!❽每天學一味中藥,牡丹皮!❾男人的龍脈,女人的鳳骨!脊柱不好,性命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