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李白總是那樣瀟灑恣意,狂傲不羈,浪漫如仙。可是當我再次讀到他的《獨坐敬亭山》才明白,即使灑脫飄逸的仙人也有孤獨落寞之時。全詩如下:因為這首詩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但當時的老師解讀時,並未著重於「孤獨」這個字眼,況且以小學生的年紀,是無法體會李白那種歷盡千帆後的孤獨。李白與宣州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狂放,傲視詩壇,卻對一人推崇備至,那就是南朝著名山水詩人,曾做過宣州太守的謝朓。正如清朝的王世貞所言「青蓮才筆九州橫,一生低首謝宣城。」第一次是在公元753年,應其堂弟李昭,宣城長史(相當於現在的政府秘書長)之邀。那次去宣城,李白受到了當地太守以及文人墨客的熱情款待。他經常和太守宇文先生、堂弟李昭、崔侍御等人對酒酣高樓,尋幽探密,飽覽名山,賦詩舒懷。有段時間他甚至安家在敬亭山下,「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後來他又多次重遊宣城,「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有一次宣城涇縣的汪倫寫信邀他過府一敘,美酒相待,兩人相談甚歡,臨別之際,便有了那首耳熟能詳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可以說,李白前幾次到宣城都是高朋如雲,迎來送往,把酒臨風,痛飲高歌。
但這一次不一樣,李白寫這首《獨坐敬亭山》時,已是61歲,花甲之年。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李璘幕府的牢獄之災,流放夜郎的大難不死,他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這次沒有人夾道歡迎,也沒人與他把臂同遊,更沒有人陪他一醉方休。
茫茫天地,仿佛只剩他和那座亙古不變的敬亭山,孤獨落寞的情緒盈滿了心間,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這首《獨坐敬亭山》。天上的鳥兒高高地越飛越遠,直至無影無蹤,蒼茫天空,只餘一抹微雲,悠閒地飄來飄去。這兩句看似是在寫他眼前所見之景,實際上是他內心孤獨的真實寫照。眾鳥遠飛,就像當年的他曾眾星拱月,可是如今他也如孤雲般,遺世飄零。一個「盡」字,將他的情緒寫到了極致,突出了他的百般惆悵。而「閒」表面說的是孤雲遊離的狀態,實際說的是詩人無所事事的悠閒。他不是陶淵明,歸隱山林,「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即使屢遭挫折,他依然有「致君堯舜上」,道濟天下的抱負,他的閒是迫不得已的「閒」,就像陸遊的「矮紙斜行閒作草」。他久久地凝望著敬亭山,敬亭山也仿佛在默默地注視著他。在這世間,能夠和他永遠相看不厭的也許只有敬亭山了。「相」「兩」二字將他和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偎。他看不厭青山,而青山也不嫌棄於他,這裡詩人將「山」擬人化,就像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而山的有情,反應了世人的無情,青山依舊,可人世境遇卻是翻天覆地。他曾眾星捧月,他曾傲視群雄,可晚年的他卻像杜甫所言「世人皆欲殺」。昔年遊宣城是何等瀟灑恣意,如今隻身登山就有多孤獨落寞。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網頁,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於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
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微信號
推薦閱讀:
杜甫的一首詩,僅僅29個字,寫盡人間世態炎涼
陶淵明的一首詩,道盡了人生真諦
李清照的一首小詞,寫盡少年、中年、老年所有人的心境
杜牧指桑罵槐的一首詩,後兩句竟成千古絕唱
孟浩然本想借這首詩謀個一官半職,竟成了寫洞庭湖的名篇
劉禹錫北邊夔州寫下了一首詩,諧音梗用得太好了
黃庭堅最江湖氣的一首詩,讀後酣暢淋漓
李煜的這首詞讓自己丟了性命,卻為我們帶來了一首絕世好詞
蘇東坡醉酒回家,沒人開門,卻寫了一首千古絕唱
白居易的一首小詩,語言之美不輸《洛神賦》
劉禹錫最富哲理的一首詩,讀完後豁然開朗
李白的這首愛情詩,金庸把它用在了《神鵰俠侶》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