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是象形字,是像烏鴉抬起頭叫的樣子,表示烏鴉喜歡啼叫的特徵。但它為什麼讀wū呢?《說文》引孔子話說:「烏,籲(xū)呼也。」
如果用段玉裁的意思解釋,烏這個字之所以稱烏,是為這個字能氣自如,故稱烏。烏變成雙音詞「烏鴉」以後,人稱摹聲字,也因為它舒氣自如,牙牙不停。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全身黑色,所謂「天下烏鴉一般黑」,還有「狐色皆赤,烏色皆黑」的俗語。
有個故事說歷史上燕太子丹質於秦國,秦國不讓它回去,說什麼「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要黑烏鴉變成白烏鴉,馬也生角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世界上確有白烏,不過這是另一回事了。
據說坦尚尼亞就有白烏鴉,我國古代有三白烏生眾鳥的傳說。《拾遺記》:「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烏繞煙而噪。」如果這個記載是真的,說明我國古代也是有白烏的。
烏和鳥只有一點之差,鳥頭上有點,畫的是鳥的眼晴;烏字頭上沒有一點,就因為烏鴉周身是黑的,眼睛當然就看不出來了。所以烏頭上不加點,與鳥字表示區別。把「烏」字寫錯的人並不多,粗心的人也難說。諺語有「書經三寫,烏焉成馬」的說法。
民俗以烏噪為不祥,但這種觀念也不足以概全,也有一些地區以烏鴉為吉樣的。俗話說「烏鴉叫,禍事到」,這當然是迷信,但烏鴉為什麼如此不討人歡喜呢?除周身墨黑,象徵不吉利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埤雅》說:「烏見異則噪」,這個「異」如是兇異,當然是不吉祥的了。
說烏鴉是吉鳥的,還可見《容齋隨筆》:「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南人反是。」白居易也是把烏看作吉烏的,這可見他寫的《答元郎中楊員外喜鳥見寄》:「故人錦帳郎,聞烏笑相視;疑烏報消息,望我歸故裡。」
再說烏鴉也是孝鳥,與梟鳥食其母恰恰相反。烏鴉之所以稱孝鳥,是因為老烏鴉孵出小烏鴉以後要哺育幼烏,當老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還能反哺老烏鴉,所謂慈烏反哺,說的就是這件事。
晉朝李密不願在晉武帝手下做官,藉口祖母老了要終養祖母,他在《陳情表》裡,這樣寫道:「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所以後人就以「烏私」兩字代「烏鳥私情」,表示奉養老人的意思。
「烏」的行蹤,也常為軍事家所注意。軍事家善於觀察,見營帳「集烏」,就知道敵人已逃跑了,「烏驚不集」意味著前面有伏兵。《左傳》記載楚將華元帶領六百輛戰車,攻打鄭國,鄭國君本打算逃到桐丘去。後來諜報說楚國營帳上有烏鴉,判斷楚軍已經逃跑了,因此鄭國取消了自己逃走的打算。
意思就是關於烏鴉的故事,大家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