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起老北京的飲食文化,總少不了炸醬麵。其實,您別忘了,在夏天,老北京人還愛吃另一種大眾化的麵食——芝麻醬麵。入了伏,室外氣溫三十多度,酷暑難耐,人們沒有胃口,什麼都不想吃。這時 給您端上一碗用涼水過好的麵條,把「澥」(xie)好的芝麻醬往上一澆,再炸點花椒油,倒上點山西老陳醋,從冰箱裡扽(den)出條黃瓜,剝上幾瓣蒜,您一定立馬就來了精神。吃完了,您準會用一個字來形容,爽!
我打小在南城長大,一直愛吃芝麻醬麵。參加工作後,我在建國門上班,住在北京站附近,每天中午回家吃飯,就我自己一個人,圖省事,櫃櫥裡總有一碗澥好的芝麻醬。到家,打開蜂窩煤爐子,坐上半鍋水,去附近糧店買半斤切面,回來,水開了,下面,撈出來過水,擓一勺子芝麻醬,從房簷下掛著的蒜辮子上揪下一頭蒜,一海碗麻醬麵轉眼間就順下去了。再喝口麵湯,二十分鐘完事,那叫一個痛快,吃起來沒個膩。
其實,這麻醬麵不光省事,還經濟實惠。比起炸醬麵,光炸這「醬」,就夠費事的,其中的食材和炸的火候很有些說道,還甭說這面碼要白菜、黃瓜、芹菜末、青蒜末、五香蘿蔔乾兒末,加上青豆嘴兒,綠豆芽兒,七八樣,趕上開春小紅蘿蔔下來,還要來上一把兒,哪樣缺了都不夠味兒。黃瓜講究切絲,也可以切段,您要是一撅兩半,手裡舉著,就這麼咔咔地嚼,擺出老北京人吃炸醬麵時的架勢,也絕對沒錯。相比之下,這麻醬麵就沒這麼多事兒!
老北京人管和芝麻醬叫「澥」。芝麻醬倒碗裡,撒上點鹽,一邊兌涼白開,一邊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和,直到把芝麻醬裡邊的油「逗」出來,稀稠合適了,香味出來了,就全齊活了。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資供應緊張,芝麻醬憑副食本每人每月一兩,家裡幾口人,一個月湊上幾兩,才能吃頓芝麻醬麵。那時我年紀小,把打芝麻醬視為美差,因為可以在路上偷著吃一點。每個月就盼著家長說,打芝麻醬去。於是拿上碗,到副食店,半斤8分錢。一家子就這麼多,不夠吃就加鹽。偷吃也不敢多吃,只能用手指頭摳一點,往嘴裡抹兩口,然後把碗搖晃搖晃,趕緊把偷吃的痕跡弄沒了。
今天,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什麼有什麼,雞鴨魚肉不再是炫富,一年四季到什麼時候吃什麼的節奏感也不那麼鮮明了,大街小巷,代表著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餐廳,讓北京人的飲食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和驚喜。
而我,快80歲了,卻依然鍾愛這麻醬麵。在農貿市場裡,甚至在居住的小區裡,接長不短地花上十幾塊錢,打上一大瓶現磨的芝麻醬。三伏天,盛夏熾熱,在家裡,脫光了膀子,酣暢淋漓的,忒兒嘍一口涼麵,嘎喯兒一口黃瓜,就著大蒜瓣兒,陶醉在滿屋子的麻醬香味兒中……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7月28日北京日報廣場版
(圖片來自網絡)
古都熱風老廣場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
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
北京日報副刊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