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料理店在中國大張旗鼓地擴展,國人對三文魚陷入一種莫名的狂熱。人們似乎已經將吃三文魚和健康飲食劃上了等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三文魚案板事件再次將三文魚推上風口浪尖。
深得世界人民喜愛的三文魚到底是什麼,可能人們真的沒搞清楚。三文魚一詞來源於拉丁語Salmo,表示跳躍的意思。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種魚,每年都會從海裡洄遊到河裡產卵,這些魚在洄遊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去,因此而得名。
這就是生物學中的溯河洄遊。所謂「溯河洄遊」,指的是魚類在淡水江河中產卵,出生後遊向大海,性成熟再洄遊至江河中繁殖的行為。與此類似的行為還有,在海裡產卵,出生後遊到淡水裡,性成熟後再洄遊至海中繁殖,我們稱其為「降海洄遊」。
18世紀,生物命名法的創立者林奈,將Salmo一詞給予給這種來自北大西洋量大美味的魚兒。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橫跨北美大陸抵達太平洋沿岸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居然也有很多種外形類似Salmo、也會洄遊產卵的魚類。
為了區分它們和遠在大西洋的親戚,人們把大西洋的叫做「大西洋Salmo」,而把後者叫做「太平洋Salmo」。而廣義上的三文魚也變成了具有溯河洄遊性的鮭魚和鱒魚的統稱(不包括淡水裡的鱒魚)。
我國東北地區臨近北太平洋的河流中,也會出現這種魚的身影。不過它早已有了中文名字,鮭魚,或稱大馬哈魚,其實都屬於太平洋Salmo,在中文裡被喚作太平洋鮭。而相對應的大西洋Salmo,被叫做大西洋鮭。
20世紀初期,大西洋鮭是十分重要的捕撈對象,產量逐年上升,人工養殖業開始起步,成為歐洲和北美重要的海產支柱,逐漸開始佔領世界市場。為了讓大西洋鮭佔領太平洋鮭的市場,商人們開始炒作Salmo一詞,將太平洋鮭用三文魚代替,讓市場三文魚變得複雜起來。
說了這麼多三文魚的故事,是不是你也已經糊塗了,那恭喜你也成為商家炒作成功的對象。簡單總結一下,廣義上的三文魚指所有鮭科下所有具有溯河洄遊性的鮭鱒魚;狹義的三文魚,由於上文提到的歷史原因,僅指大西洋鮭屬下的大西洋三文魚,即Salmon Salar。
現在的三文魚市場已經魚龍混雜,想要辨別真正的三文魚,確實有些難度了。不過,三文魚刺身卻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生吃三文魚已經成為品質生活的象徵。隨著而來的魚類寄生蟲也成為人們詬病的對象。那麼,三文魚中的寄生蟲真的多嗎?
不過,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大西洋三文魚約95%來自挪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三文魚生產國,每年中國從挪威進口的三文魚超過1.5萬噸。這裡隸屬氣候嚴寒的北歐,無數水質清澈的縱深峽灣河和寒冷的環境是三文魚生長的絕佳條件。
在這樣寒冷的,無汙染的深水下生活的三文魚寄生蟲是很少的。另外,正規渠道進口的三文魚都有國家進出口檢疫,一般來說不會存在寄生蟲。不過市面上的一些假三文魚,學名叫「虹鱒」,這類魚本身就在淡水中,寄生蟲確實複雜,因此一般不適合生吃。
關於近期三文魚的相關事件,確實又讓人們稍稍放鬆的神經緊繃起來。詳細原因,靜待公布。美味可口,健康為上,最近可不要貪吃哦!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不如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