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不知道大夥有沒有這麼個感覺。
每年一到網上的各類購物節時,除了買買買,剩下的幾乎都是對自己數學能力的考驗。
好不容易選完了要買的東西,結果「左手領券,右手滿減」。
費了半天勁給算明白了之後,結果發現還有個「不得不買」的「換購」。
以前總聽人說,中國人的數學能力冠絕全球。
一開始我還沒當回事,感覺只是種誇張的說法。
但是在看了一圈那些網上的購物攻略,和商家的燒腦促銷後,我服了。
大寫、加粗、繁體字的「服」。
因為我感覺這都不能叫購物節,得叫基於數學能力的博弈。
不過話說回來了。
你哪怕就算是算不了那麼精明,也頂多是多花點錢而已。
比起平時的話,還是要便宜不少。
終歸是「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但是在英國,那些超市的促銷活動,卻用令人「匪夷所思」的數學水平告訴你:買得了。
英國超市的「促銷」
在英國,超市規模無論大小,都比國內更熱衷於搞各類促銷活動。
而自詡精明的市民們,也都對那些促銷商品趨之若鶩。
畢竟促銷就意味著便宜,省去了自己算不明白帳的尷尬。
但是他們顯然沒想過,超市工作人員的數學水平同樣是拙劣不堪。
有些促銷,就像是「迷惑行為大賞」一般,承包了國內網友的笑點。
比如說這種。
原價8英鎊,現價7.5英鎊。
重要的是,這樣你會省下1英鎊哦。
還有這樣的,原價1個1英鎊,滿兩件可「尊享」總價2英鎊的。
不過這還算是好的,因為你起碼不賠錢。
那些越打折越貴的促銷,也比比皆是。
原價1.55英鎊,促銷期間直降0.2英鎊,所以現價是1.75英鎊的。
2英鎊一瓶,兩瓶6英鎊。
原價3.59英鎊,打完折「低至」3.99英鎊的。
合著數學能力差,都不止是算不明白帳的問題了。
這些人,好像連比大小都有點費勁。
我感覺這都不能叫促銷區了,得叫「人傻錢多速來區」。
匪夷所思的數學能力
對於國內的學生來說,可能感覺這怕是誰給做出來的梗。
但是這種「基本操作」,對於英國,包括西方大多數國家的普通學生來說,簡直是要了親命了。
這樣的魔幻操作,還不止存在於超市的促銷活動中。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獎牌榜,就被「算」成了這副德行。
兩年後,蘇格蘭公投時的唱票結果,又被CNN「玩」成了這樣。
據英國本地媒體統計(咱也不知道他這算得準不準),因為數學能力差,每年給英國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200億英鎊,佔GDP總量的1.3%。
因為他們總是算錯帳,而且記帳效率奇低。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英國教育大臣摩根在電視訪談上大談數學的重要性。
並且表示,要下大功夫改變這種現狀。
然而主持人隨口問了一句「11乘以12」等於多少後,立刻顧左右而言他,堅持「不回答任何數學問題」。
大臣沒完成的任務,就得時任首相卡梅倫親自出馬了。
在一場演講中,他要求所有小學畢業的兒童,都必須掌握12以內的乘法表。
然而演講剛一結束,被記者問及「8乘以9」等於多少時,大哥直接就懵那兒了…
學數學,還是得靠中國
自從網際網路普及了之後,西方教育所謂的「先進」和「科學」,就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認知。
當然了,現在大夥也都知道那只是別有用心的人,以偏概全的一家之言罷了。
但是這在國內,卻實實在在地掀起了一波「留學潮」。
而留學生群體,也從高等教育留學生,逐漸擴展到了「小留學生」這個群體。
然而尷尬的是,與此同時,英國與中國籤訂了高達5.5億英鎊的「中英教育協議」。
而且在2020年到期之前,時任首相德蕾莎·梅伊就要求續籤協議。
我查了查這個協議的內容。
除了要求延長兩國數學老師的交換交流計劃之外,還提出希望中國的數學老師,能對英國的數學老師進行教學能力的系統輔導。
而且,希望能夠允許英國的在職教師,來華交流學習。
而且,光引進中國教師還不夠,教材也得按中國的來。
從2017年9月開始,有8000所英國學校的學生們,就開始用中國的教材了。
當然了,引進教材也不能全文照搬,本土化還是需要的。
所以英國的教材編輯,默默地把中國教材裡的「元」,改成了「英鎊」。
寫在最後
在公知的嘴裡,國內教育一無是處。
但是令他們心馳神往的西方教育,反而卻越來越頻繁地來找中國取經。
在他們的眼裡,國內的教材只不過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而在英國最權威的出版社中,卻稱這些來自中國的教材「簡直是藝術」、「領先於全世界」。
然而即便如此,這些年對於國內教育的詆毀和抹黑,也從沒消停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搜索框裡輸入「中國教育」四個字,跳出來的那些熱門「相關搜索」,都是這樣的。
我當然承認,我們的教育仍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但是每一代人的教育,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和每個時代的歷史使命。
我們總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麼不照搬西方教育,根據情況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最終的結果,不也都體現在了這些年祖國的繁榮富強上了嗎。
或許在將來,會有更多的國家引進中國的教材和教師。
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們也會從教育大國,成為教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