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北美獨行菜或播娘蒿的種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癥瘕結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2方次。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七),「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七),「支飲不得息」(十二)。本方藥僅2味,而且其中一味為大棗,故可認為上述諸證是葶藶子的主治。「喘不得臥」,反映喘的程度。「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描述喘的特徵。「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等,是喘的伴有症狀。
己椒藶黃丸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十二)。莫枚士認為「是方即治石水腹滿者」(《經方例釋》)。所謂石水,《諸病源候論.石水候》:「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硬如石,故云石水」。
大陷胸丸治「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131)。莫枚士認為此方用葶藶、杏仁配大黃、芒硝,不是瀉胃實,而是「瀉胸實」(《經方例釋》)。這種胸實,就是仲景所說的「結胸」、後世所謂的胸水、懸飲,胸悶痛脅肋脹是表現特徵。
另外,從《金匱要略》「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十四)
這段文字可見,葶藶子的下水功效是明確的。
葶藶子大黃:主治咳喘而胸腹脹滿,大便不通者。方如大陷胸丸、己椒藶黃湯。
葶藶子杏仁:主治咳喘胸脹痛、胸水。方如大陷胸丸。
經方中含葶藶子的方劑見表46-1。
表46-1組成含葶藶子的經方一覽表
葶藶子主治喘不得臥,兼治水腫。
喘不得臥,是一種嚴重的氣喘,伴有痰多、胸腹脹滿、頭面虛腫,無法平臥等。《醫方類聚》卷十有方用甜葶藶、漢防己、桑根白皮、鬱李仁為丸,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大便秘澀。《太平聖惠方》用甜葶藶、貝母、杏仁、皂英為丸,桑根白皮湯送下,治肺氣喘急,痰壅悶亂。《聖濟總錄》卷六十三有方用甜葶藶、木香、半夏為丸,薑湯送下治支飲,氣喘不得息。《博濟方》卷四有方用甜葶藶、牽牛子、漢防已、杏仁為丸,治小兒乳食不和,傷風咳嗽墜涎。《重訂嚴氏濟生方》單用甜葶藶末,水煎溫服,治肺癰咳喘氣急,眠臥不得。
水腫,有一身面目浮腫者,也有腹水或胸水者。患者多有小便不利,量少赤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葶藶大丸用甜葶藶與芥菜根為末蜜丸,陳皮湯嚼下,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全生指迷方》卷四有方用甜葶藶、續隨子、幹筍為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後身面浮腫,水乘於血,致經血不利。
麻黃亦治咳喘而水腫,但無胸腹脹滿;大黃、厚樸能治胸腹脹滿,但不能治一身面目水腫,既治咳喘,又治胸腹脹滿,還治面目水腫者,非葶藶子不可。
葶藶子證與杏仁證相近,兩者同用治胸痛胸水,但顯然葶藶子證的咳喘、胸滿、水腫等的程度要嚴重得多。
葶藶子瀉下力強,為緩和其對胃腸道的刺激,仲景多配大棗。
(1)葶藶子20g,大棗12枚(《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應用:適用於咳喘而胸腹脹滿、鼻塞、一身面目水腫者。如支氣管炎、哮喘、胸腔積液等可試用之。
(2)葶藶子5g,防已5g ,川椒5g ,生大黃5g( 《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
應用:肺心病、哮喘、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水、幽門梗阻、痰飲、閉經等,見大便不通、腹脹、口乾舌燥者。
《本經疏證》:「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於此可見腫而不脹,非上氣喘逆者,非葶藶所宜矣。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者,皆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水證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與葶藶丸下水,則葶藶之用,前說不可雲不善矣。」
《藥徵》:「葶勞子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為則答曰:用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清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而處方,不為病名所絆,斯為得也。」
|文章摘自《張仲景50味藥證 》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轉載不當,隨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