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一方(九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葶藶子

2021-02-12 康仁堂基層醫藥傳承

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北美獨行菜或播娘蒿的種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癥瘕結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2方次。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七),「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七),「支飲不得息」(十二)。本方藥僅2味,而且其中一味為大棗,故可認為上述諸證是葶藶子的主治。「喘不得臥」,反映喘的程度。「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描述喘的特徵。「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等,是喘的伴有症狀。

己椒藶黃丸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十二)。莫枚士認為「是方即治石水腹滿者」(《經方例釋》)。所謂石水,《諸病源候論.石水候》:「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硬如石,故云石水」。

大陷胸丸治「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131)。莫枚士認為此方用葶藶、杏仁配大黃、芒硝,不是瀉胃實,而是「瀉胸實」(《經方例釋》)。這種胸實,就是仲景所說的「結胸」、後世所謂的胸水、懸飲,胸悶痛脅肋脹是表現特徵。

另外,從《金匱要略》「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十四)

這段文字可見,葶藶子的下水功效是明確的。

葶藶子大黃:主治咳喘而胸腹脹滿,大便不通者。方如大陷胸丸、己椒藶黃湯。

葶藶子杏仁:主治咳喘胸脹痛、胸水。方如大陷胸丸。

經方中含葶藶子的方劑見表46-1。

表46-1組成含葶藶子的經方一覽表

葶藶子主治喘不得臥,兼治水腫。

喘不得臥,是一種嚴重的氣喘,伴有痰多、胸腹脹滿、頭面虛腫,無法平臥等。《醫方類聚》卷十有方用甜葶藶、漢防己、桑根白皮、鬱李仁為丸,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大便秘澀。《太平聖惠方》用甜葶藶、貝母、杏仁、皂英為丸,桑根白皮湯送下,治肺氣喘急,痰壅悶亂。《聖濟總錄》卷六十三有方用甜葶藶、木香、半夏為丸,薑湯送下治支飲,氣喘不得息。《博濟方》卷四有方用甜葶藶、牽牛子、漢防已、杏仁為丸,治小兒乳食不和,傷風咳嗽墜涎。《重訂嚴氏濟生方》單用甜葶藶末,水煎溫服,治肺癰咳喘氣急,眠臥不得。

水腫,有一身面目浮腫者,也有腹水或胸水者。患者多有小便不利,量少赤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葶藶大丸用甜葶藶與芥菜根為末蜜丸,陳皮湯嚼下,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全生指迷方》卷四有方用甜葶藶、續隨子、幹筍為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後身面浮腫,水乘於血,致經血不利。

麻黃亦治咳喘而水腫,但無胸腹脹滿;大黃、厚樸能治胸腹脹滿,但不能治一身面目水腫,既治咳喘,又治胸腹脹滿,還治面目水腫者,非葶藶子不可。

葶藶子證與杏仁證相近,兩者同用治胸痛胸水,但顯然葶藶子證的咳喘、胸滿、水腫等的程度要嚴重得多。

葶藶子瀉下力強,為緩和其對胃腸道的刺激,仲景多配大棗。

(1)葶藶子20g,大棗12枚(《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應用:適用於咳喘而胸腹脹滿、鼻塞、一身面目水腫者。如支氣管炎、哮喘、胸腔積液等可試用之。

(2)葶藶子5g,防已5g ,川椒5g ,生大黃5g( 《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

應用:肺心病、哮喘、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水、幽門梗阻、痰飲、閉經等,見大便不通、腹脹、口乾舌燥者。

《本經疏證》:「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於此可見腫而不脹,非上氣喘逆者,非葶藶所宜矣。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者,皆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水證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與葶藶丸下水,則葶藶之用,前說不可雲不善矣。」

《藥徵》:「葶勞子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為則答曰:用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清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而處方,不為病名所絆,斯為得也。」

|文章摘自《張仲景50味藥證 》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轉載不當,隨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讀一方(八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阿膠
    黃土湯治「下血、先便後血」(十六),雖主證不明,但用於便血是肯定的。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303)。心中煩,不得臥,為黃連、黃芩主治,阿膠證不明,但方中既用大量阿膠,則可推測當有便血或下利膿血等。
  • 日讀一方(八十五)|《張仲景50味藥證》 —— 當歸
    大多屬於當歸證。即便是痢疾、便血、便秘、痔瘡等用當歸,也應有腹痛者為宜。如妊娠腹痛、胎動不安或胎死腹中、胎萎不長等。多配川芎、阿膠等。方如當歸芍藥散、當歸散。後世方更多,如《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五方用當歸、甘草、乾薑為末水煎溫服治妊娠心腹㽲痛。又方用當歸、川芎、阿膠、白朮為末水煎溫服,治妊娠胎萎。
  • 張仲景50味藥證三字經
    下利後,用之多,嘔瀉證,喘嗽痾,腰冷痛,出血擇,善配伍,用更多:配附草,四逆悅,伍參術,理中得,率苓術,愈腎著,配半夏,嘔吐絕,同梔子,煩躁握,伍石脂,下膿血,配辛味,止咳藥,伍芩連,醫寒格,協蜀椒,除滿痛,伍桂枝,腹痛挫。
  • 【每日一藥】葶藶子
    無臭,味微辛辣,黏性較強。南葶藶子:呈長圓形略扁,長約1mm,寬約0.5mm。一端鈍圓,另端微凹或較平截。味微辛、苦,略帶黏性。【古代炮製】漢代有「熬黃黑色」(《玉函》)的方法。晉代有「熬令紫色,搗如泥」(《肘後》)的記載。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與糯米同焙去米(《雷公》)的方法。
  • 學一味中藥,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
    葶藶子的藥方選錄1、治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子(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取一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2、治腹脹積聚症瘕: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 張仲景《傷寒論》50味藥證三字經
    三、甘草甘草證,羸瘦形,氣液餒,膚枯情,口舌糜,咽中疼,刺激咳,心悸動,逆上衝,躁急痛,和諸藥,解毒雄。七、烏頭烏頭證,腹劇疼,關節痛,手足冷,脈沉緊,舌淡紅,苔白滑,用多靈。苔光薄、舌絳紅、膚白瘦,當忌用。伍生薑,減毒性,久煎煮,忌用生。仲師傳,蜜煎行,求安全,好醫生!八、乾薑乾薑證,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雖渴,飲不多,苔白厚,滑膩訣。
  • 中醫醫聖張仲景60味藥證三字經
    張仲景60味藥證三字經!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葶藶、大室、丁歷、大適性味:味辛、苦,性大寒。有毒(一說無毒)。歸經:歸肺、膀胱經。煎法:包煎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於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用量:3~10g,包煎。利水,消腫,下氣,潤肺平喘。
  • 張仲景30味藥證三字經
    四、大棗用大棗,主安中,通九竅,醫大驚,補氣津,胃氣平,和百藥,四肢重,同草麥,髒躁寧,伍生薑,咳嘔平,食慾差,均可用,入瀉劑,養正功。五、麻黃麻黃證,主黃腫,兼咳喘,惡寒風,無汗出,身痛疼,膚黃暗,乏光明。
  • 藥性歌括四百味028:葶藶子、瞿麥、三稜、五靈脂
    有個亭藶大棗瀉肺湯,就用瀉肺水厲害的葶藶子配大棗兩味藥。   痰涎壅盛,咳嗽喘滿的用它很好。   痰咳癥瘕。   實證肺中濃痰堵塞,甚至胸脅積水的,那些抽胸水的啊這些,葶藶子、大棗就可以用得上。讓胸水快速的走腸胃跟膀胱。   葶藶子,它利水消腫啊,用於腹水效果也好。有個方子張仲景叫己椒藶黃丸,防己椒木葶藶子跟大黃,你看葶藶子走水道,大黃走谷道。
  • 除了葶藶大棗瀉肺湯,你還會怎麼用「葶藶子」?
    導讀:今天學習「葶藶子」的用法。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藶子)和獨行菜(北葶藶子)的成熟種子,又名苦葶藶。味辛、苦,性大寒。入肺、肝、膀胱經。一、功效概述下氣行水。二、適應證肺壅喘急,痰飲咳嗽,胸膜積水,水腫脹滿。三、文獻記載《別錄》:「下膀胱水,腹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腫,身暴中風痱熱癢,利小腹。」《本草擷英》:「主癥瘕,積聚積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 1800年前,張仲景唯一減肥方,只需2味藥,一消一補,藥簡方精 ​
    枳實這味藥,古人認為能利七衝之門,但只用它來消已成之痞結還可以,但要消未生之痞結,就還要用點扶正健脾之品。這枳術湯兩味藥這麼厲害,張仲景當時就看到了肥胖的機理啊。有什麼機理呢?這個方子確實是千古名方,而且後世加減化裁好此方,變化出更多的名方,這兩味藥健脾消痞,消補兼施。這兩味藥還製成丸子,更受人歡迎。比如橘皮枳術丸,加進橘皮理氣寬胸效果更強。又比如陳夏枳術丸,加進陳皮半夏行氣化痰作用更強。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院士提醒:張仲景唯一減肥方,只需2味藥,一消一補,藥簡方精 ​
    這枳術湯兩味藥這麼厲害,張仲景當時就看到了肥胖的機理啊。有什麼機理呢?這個方子確實是千古名方,而且後世加減化裁好此方,變化出更多的名方,這兩味藥健脾消痞,消補兼施。這兩味藥還製成丸子,更受人歡迎。比如橘皮枳術丸,加進橘皮理氣寬胸效果更強。又比如陳夏枳術丸,加進陳皮半夏行氣化痰作用更強。
  • 《傷寒論》:張仲景的一方,治療「血熱互結」其效如神
    「其人如狂」,膀胱血熱互結的證候,也就是說和正常人不太一樣,表現出興奮、狂躁,是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一種表現。這是因為太陽的經別散布於心,心主血脈,也主神志,所以血脈的病變容易影響到心,血熱互結,血分鬱熱循經上擾心神,故出現發狂的精神症狀。「血自下,下者愈」,熱隨血減,熱隨血洩,鬱熱會隨著出血而排出體外,血與熱就不結了,病就會自愈。其實這句條文是說了治療此證的原理,方法。
  • 傷寒必背:張仲景60味藥證三字經!
    八、乾薑乾薑證,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雖渴,飲不多,苔白厚,滑膩訣。下利後,用之多,嘔瀉證,喘嗽痾,腰冷痛,出血擇,善配伍,用更多:配附草,四逆悅,伍參術,理中得,率苓術,愈腎著,配半夏,嘔吐絕,同梔子,煩躁握,伍石脂,下膿血,配辛味,止咳藥,伍芩連,醫寒格,協蜀椒,除滿痛,伍桂枝,腹痛挫。
  • 《貓貓讀本草心得》·第5味:附子
    味辛、甘,大熱,有毒。回陽,散寒。逐陰散寒,通行十二經絡。回陽救逆,扶大廈於將傾。
  • 認識中藥——葶藶子
    相關名丁藶、丁力、帝力、丁力子、丁藥、葶藶、葶藶子、北葶藶、南葶藶、甜葶藶、苦葶藶、炒葶藶、狗芥、蕇蒿、大適、大室產地南萃芳子主產於江蘇、安徽、山 東, 浙江、河北、河南等地亦產;北草房子主氣微,味微辛、苦,略帶黏性。北葶藶子呈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種臍位於凹人端。味微辛辣,黏性較強。飲片 炒蘋芳子形如蘋拐子, 微鼓起,表面棕黃色,有油香氣, 不帶黏性。性味歸經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
  • 張仲景唯一的減肥方:2味藥泡水,健脾胃,還瘦身!春節用起!
    分享給大家一個醫聖張仲景的減肥方,直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三十二)本方主治氣滯水停之證。脾虛氣滯,失於轉輸,水溼內停。其特徵是心下痞滿而堅。故應行氣消痞為治。本方枳實用量倍於白朮,意在以消為主,寓補於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