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2021-02-19 平常心語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後,它能夠發識,能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 

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麼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呢、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

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相雖有也等於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它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於性,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曾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是以溼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是以動為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又則由靜變為動了,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麼材料,或作成什麼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能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

我們人呢,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麼呢?因為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貓現,狗來狗現,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為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為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為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的鏡子裡的影子是在不斷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談到明心見性,猶如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

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當末法時代,眾生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難以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其實,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

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陽神」、「元神」、「身外身」、「意生身」
    良山祖師說:「神通不能求,求也不能得,得了也不能用。」所以要韜光養晦。——以上摘自《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作者:元音老人      明宗就是辨明本經的宗旨。每一部經都有其宗旨所在。《心經》中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心經》以「無所得」為宗旨。
  • 元音老人|不動心,腦子是否會遲鈍
    所以說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邊具不能住。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現代科學尚不能測其端倪。只有佛眼明淨,一清二楚。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塵脫落時,所謂看不見的世界自然得見。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趕經懺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氣。
  • 宏圓法師:為什麼說佛法是不二法門?
    一切的色相、一切的現相都是我們的性所顯現。色不能離開性,性也不能離開色,離開性就沒有色,離開色也沒有性可見,我們常說佛法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是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它完全是一。
  • 元音老人|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
    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 佛教:佛教中的「八苦」,指的是哪幾苦?
    佛教:佛教中的「八苦」,指的是哪幾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1、生苦:胎在母親肚子裡頭,要在這個胎胞裡頭住十個月,這十個月的日子很不好過,不要認為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什麼都知道。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真正修行過,讀過佛經的人,知道一個人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持戒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 如何理解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既是此意。佛是大空性,不是指某個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肉身形象。不但雙運的造像是象徵符號,一切佛教造像都是不了義、不精準的象徵符號。佛法所說的許多譬喻,歸根結底都是針對不同根器眾生的譬喻,而不是對無上正等覺的精確描述。
  • 我們常常說汽車底盤,知道指的是什麼嗎?
    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汽車底盤,很多的車主朋友不知道汽車底盤指的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汽車底盤。汽車底盤包含四個部分。1.第一個部分,也就是第一個系統,傳動系統。傳統系統是負責動力傳輸。當發動機運轉起來產生動力,把這個動力傳遞到我們的輪胎上,讓汽車跑起來。
  • 農村老人說:「前世燒了斷頭香,今生相遇難成雙」是啥意思?
    與農村老人聊天,說起了姻緣之事。突然,老人說:有些男女即便是很有緣分,但無奈是「前世燒了斷頭香,今生相遇難成雙」啊!啊哈!老人居然蹦出了這麼一句頗具經典的語句,不由得使我驚訝不已。但我還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裡的真實含義,於是,便請老人解釋一下,老人說:一、前世燒了斷頭香古代信佛的人都會把燒香念佛當成一門功課來做。因此,每天必然都會燒香。然而,有些人敬佛的心並不真誠,會抱著一種敷衍的心態。原則上來講,一旦香折斷了之後,是不能用來燃香敬佛的,是需要扔掉的。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碧巖錄講座》--元音老人
  • 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
    今天我們來解析自然拼讀中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問題。我們都知道英語的音素根據發音方式或分布規律的不同分為輔音和元音,輔音發音難點在於輔音數目眾多,發音位置各異,而元音發音難點在於變化多樣。同樣的字母a,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發音,例如單詞at和ate,前面兩個字母拼寫一致,只因為後面加了一個字母e,發音就有了明顯的區別,下面我們細說在什麼情況下讀短音a,什麼情況下讀長音。通常字母a在閉音節中讀短音。所謂閉音節是指一個以輔音結束的音節,形式上是元音之後有一個或多個輔音字母,不過後面的輔音字母不包括r和半元音w, y。
  • 「胡說八道」中的「八道」指的是什麼意思?為啥不是九道十道?
    其實,答案並不是這樣的,雖然在成語中有許多數字都充當著量詞的作用,例如「三言兩語」等,這個成語中的數字本身不存在「數字」上的含義,而是另有它意。而「胡說八道」中的「八」,並不是代指多的意思,指的就是「數字」上的八,八個的意思。這麼一來,這「八道」指的是哪八道呢?
  • 老人說:「小孩無腰」,其實是這個意思?記著這些事別讓孩子做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到長輩人說,「小孩哪有腰?」「小孩沒有腰!」「蛤蟆無頸,小孩無腰」等等之類的話,當時還覺得納悶,腰不是人人都有嗎?怎麼就說小孩沒有腰呢?腹部前後不就是腰部嘛!所以曾經很不理解,不過現在來看的話,老輩人說這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大概包含著如下這幾個意思。
  • 短元音e和長元音e發音規則
    自然拼讀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專注於意思理解,而不必停下來琢磨生詞。歐美研究者發現,自然拼讀能力強的學生,其閱讀能力更強,因為他們可以輕鬆閱讀遇到的文章,更好理解意義,也更樂於讀書。英語中的字母分為輔音字母和元音字母,讀音也分為輔音和元音。
  • 元音老人:略說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 :何為見性?   ●所謂「見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  ●見性是見無所見,沒有一點東西的。這個方案、圖樣、數據就是理體,而飛機就是事相。飛機是由方案、圖樣、數據等成就的事相,是事以理成;飛機造成功證明它的設計方案、圖紙、數據是正確的,是理以事顯,這是個比方。我們的真心是無相的,無相之相是在事物上顯現,今天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千變萬化的東西,都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所顯現的,所以,見相就是見性,性相不二。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摘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一百法內,第一個是「心法」,稱之為「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我們講過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產生六種識。因為第六識雖然能分別好壞美醜,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緣,就是碰到事緣之後,它才分別;碰不到事緣,它並不分別,所以它也沒有善惡。壞就壞在這個遍行五法上,由於遍行五法「意、觸、受、想、思」的把持,六識就著相了,意觸受想思是無相的,看起來是無,實際上就是一念。一個念頭往往是造一切罪業的根由。古代有一則公案,徒弟問師父:「如何是一念?」師父答:「不覺成山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在農村,老人常說「世上有三不讓」指的是哪三不,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常說「世上有三不讓」指的是哪三不,有道理嗎我們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很樸實,很勤快。不管是在做人上面,還是在做事上面,都比較誠實。我們國家很大,有很多農村誰也不知道。但是,每一個村莊都有它的特別之處。有些農村住在深山裡,有些農村住在城市邊上,而那個住在城市邊上自然生活條件相對好些。
  • 佛教:佛教的這個「卍」字,學佛的人不能不懂!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們進入寺廟,看佛陀佛像的時候,很容易看到這個「卍」圖案,但是缺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圖案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當然,這個字怎麼讀,相信大家也很多不知道的,只能不知道怎麼發出讀音來,或者認為這就是一種標誌。我們輸入佛教兩個字,可能會有人注意到,就會伴隨著「卍」這個特殊符號,簡單來講,這確實是一種特殊符號的象徵,是來自唐朝盛世之前就已經產生的一種表達吉祥福瑞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