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本佔領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當時的蘇門答臘島是印度尼西亞重要的咖啡產區。某天,一位日本士兵喝到了一杯令他非常驚豔的醇厚咖啡,於是詢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咖啡?當地人誤以為是在問他:你是哪裡人?便回答道:曼代寧!日本士兵以為他喝到的咖啡名叫曼代寧。
戰爭結束後,這位日本士兵返回日本,但每每想起在蘇門答臘島喝到的那杯咖啡,久久不能忘懷。於是打電話給印度尼西亞棉蘭市當地一家名為帕尼旺的咖啡公司。但日本士兵誤將「曼代寧」說為「曼特寧」。不久,首批輸入日本的15噸蘇門答臘島曼特寧咖啡很快被搶購一空。曼特寧就這樣誤打誤撞,成為咖啡界內知名的咖啡豆。
曼特寧咖啡風味
全球70餘個種植咖啡的國家,每個國家種植的咖啡豆,因其種植條件、處理方法等不同咖啡風味也不盡相同。按照區域可以將這些咖啡產國分為三個大產區:拉美咖啡產區、非洲咖啡產區、亞太咖啡產區。
拉美咖啡產區:
咖啡風味特點:酸度與苦味較為平衡,醇厚度較低,風味上以堅果、可可、香草為主。
代表咖啡產國:巴拿馬、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
非洲咖啡產區:
咖啡風味特點:酸度高,苦味低,醇厚度較低,風味以水果、花香為主。
代表咖啡產國: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
亞太咖啡產區:
咖啡風味特點:酸度低甚至沒有,苦味高,醇厚度高,風味以泥土、香料、烘烤為主。(夏威夷島咖啡風味接近於非洲)
代表咖啡產國: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巴布亞內紐幾內亞、夏威夷島。
印度尼西亞生產咖啡的地區有:蘇門答臘島、爪窪島、蘇拉威西島、峇里島等。曼特寧咖啡原產於蘇門答臘島,也稱為「蘇門答臘咖啡」。在咖啡界內,公認能代表亞洲咖啡品質的不是亞洲第一大咖啡產國越南,不是出名的貓屎咖啡,也不是多次獲得美國「年度優質咖啡」的夏威夷咖啡,而是曼特寧咖啡。
曼特寧咖啡的口感有人比喻為「猛虎下山」,從側面反映了曼特寧咖啡味道的醇厚與濃烈。既可以作為單品咖啡,使用手衝方式製作可以品嘗其風味的層次感,使用濃縮咖啡機製作品嘗其強烈的口感。一口下肚,精神抖擻一整天;也可以作為拼配咖啡豆,與其他產區的咖啡豆拼到一起,為最終的咖啡口感奠定醇厚的基礎,豐富咖啡的產品線。
獨有的處理法,展現曼特寧咖啡的「地域之味」
「精品咖啡之母」——努森女士認為:精品咖啡強調不同產區的咖啡,因海拔、氣候、水土、處理法與咖啡農照顧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的「地域之味」。
咖啡果實在採摘後,便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這個過程對於咖啡豆非常重要,因為使用不同的處理法,咖啡最終的口感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常見的處理法有三種:水洗處理法、日曬處理法、半水洗處理法。水洗處理的咖啡豆擁有很高的酸度;日曬處理法擁有很好的甜度;半水洗處理法酸度與苦味較為平衡,甜度較低。
非洲與拉美咖啡產區,多使用水洗處理法,其次是日曬處理法,半水洗處理法非常少見,這是因為非洲與拉美的氣候整體較為乾燥。蘇門答臘島氣候潮溼,在拉美以及非洲咖啡的日曬乾燥可能只需要1-2周即可,蘇門答臘島則需要更久。蘇門答臘島曾經也試過水洗法與日曬法處理咖啡豆,但最終風味卻差強人意。
因地制宜,蘇門答臘最終找到了適合當地咖啡豆的處理方法:半水洗處理法!(也稱「溼刨法」)
水洗處理法與日曬處理法的種殼,一直保留到咖啡豆脫水變硬,含水率降至12%左右,才去掉子皮。但半水洗處理法卻在咖啡豆鬆軟潮溼,含水率高達30%-50%時,先去掉種殼,再繼續曬乾。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晾曬時間。
乾燥時間的縮短,咖啡豆的酸度降幅很大,但醇厚度卻上升,略帶草藥與香料風味,這就是屬於蘇門答臘島的「地域之味」。
附:半水洗處理法的過程
1.咖啡果實去皮,將帶殼豆倒入水槽,將漂浮至水面上的瑕疵豆、樹枝等雜物撈取扔掉;
2.帶殼豆稍作水洗清潔後,取出放入桶內,稍作幹體發酵,也就是讓種殼表面上的果膠糖分發酵增味。
3.帶殼豆曝曬1-2天,咖啡豆的含水量達到30%-50%,此時的咖啡豆半硬半軟,使用專用機器去除種殼後再次晾曬4天左右,此時咖啡豆的含水率大約在12%-13%。
曼特寧也有不同的種類
「可追蹤性」是精品咖啡的重要元素,我們經常購買高品質咖啡豆時,一定會有具體產區或者莊園顯示,比如巴拿馬的翡翠莊園、衣索比亞的耶加雪菲產區。
蘇門答臘咖啡=亞齊特區曼特寧(塔瓦湖曼特寧、蓋優山曼特寧、亞齊曼特寧)+蘇北省曼特寧(多巴湖曼特寧、林東曼特寧、黃金曼特寧)
蘇門答臘島一共有8個行政區,其中亞齊特區和蘇北省海拔較高,主要生產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兩個地區所產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佔印度尼西亞全國阿拉比卡總量的85%以上(其餘6個省海拔較低,主要生產品質較低的羅布斯塔咖啡豆)。
其中,又以「兩湖曼特寧」最為出名。
蘇北省——多巴湖:1888年開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年出口量約為3萬噸。(該地區50%的咖啡產量供給國際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
亞齊特區——塔瓦湖:1924年開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年出口量約為4.5萬噸。
多巴湖與塔瓦湖四周的高地,都屬於肥沃的火山地質,能為咖啡帶來良好的養分;雨水充沛,年均氣溫在23℃-29℃,咖啡果實一年可以獲得兩次收穫。
兩者在口感上的共同點在於:口感都非常醇厚。不同點在於多巴湖的曼特寧香氣較為沉悶、低沉,塔瓦湖曼特寧香氣較為強烈,但時而有股木質味,酸度要比多巴湖稍高。
國內出現頻率較高的是蘇北省曼特寧,尤其是黃金曼特寧。黃金曼特寧需要經過三次以上的手工挑選,顆粒大品質高,香氣濃烈,風味乾淨無雜,醇厚度與甜度很高,很受專業人士以及消費者喜歡。
這幾年做顧客咖啡教育時,有非常多的學員最熟悉的咖啡豆是印度尼西亞的貓屎咖啡。幾乎都是前往峇里島旅遊時喝過,或者自己朋友旅遊時帶回來送給自己的。從業7年來,自己收到不下10包「旅遊」、「朋友轉贈」、「自己購買」、「供應商贈送」的貓屎咖啡豆/咖啡粉。無一例外,沒有一款讓人驚豔!
曾經的貓屎咖啡是野生麝香貓挑選熟透的紅色咖啡果實食用後得到,如今的貓屎咖啡在利益的驅逐下幾乎都改為人工圈養,無論是紅色熟透、還是綠色未熟的咖啡果實一起餵給麝香貓,風味大幅下降!反觀曼特寧咖啡,酸度與苦味平衡,雜味少,擁有獨特的醇厚度與香氣,無論使用哪種器具製作,都能完美地釋放其咖啡風味特性。
印度尼西亞不止只有貓屎咖啡,還有曼特寧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