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學者,在線發文」,屬實沒想到,在 Sci-Hub 下載論文居然也可以享受到這般待遇。
不知道在家學習的朋友們,在 sci-hub 下載文獻時是否發現了網頁左下角的彩蛋,創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身著印有「Send」字樣的 T 恤在和大家招手,仿佛在給大家發來一篇篇免費的論文。
而這一魔性新功能也迅速在推特上刷屏了...
上次看到和 Elbakyan 有關的消息還是五個多月前。
2019 年 12 月 19 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一名從事大型網絡盜版活動的女子(即 Elbakyan),稱其可能在與俄羅斯情報部門合作,從國防機構竊取美國的軍事機密,這無疑是對 Elbakyan 本人和 Sci-Hub 的又一次打擊。
所幸,sci-hub 頁面的彩蛋告訴我們 Elbakyan 還安然無恙。
那些你沒見過的 sci-hub
Sci-Hub 正式誕生至今已有 9 年的時光,在這 9 年裡,網站的樣子也有了不小的變化。
2011 年,是 Sci-Hub 正式誕生的年份,人們可以在 Sci-Hub 搜索論文,通過 Elbakyan 編寫的一個腳本,用各個大學的學生帳號自動登錄各大期刊網站,然後下載論文。
Archive 上保存的 2011 年的 sci-hub.org 網頁快照2012 年,Elbakyan 與付費書籍盜版網站 LibGen 達成了合作關係,將 Sci-Hub 所下載的所有論文都上傳到 LibGen 的伺服器中。同時,網站的樣子也有了較大的變化,看起來有了那麼點樣子。
Archive 上保存的 2012 年的 sci-hub.org 網頁快照就這樣,Sci-Hub 一直以與 LibGen 共存的狀態運營著,有時候 Sci-Hub 暫時關閉了,還會直接讓用戶到 LibGen 下載論文,直到後者因為一次變故,伺服器數據丟失。
Archive 上保存的 2013 年的 sci-hub.org 網頁快照而後,Elbakyan 轉而求助眾籌,為 Sci-Hub 購得了一個伺服器,但網站的樣子並沒有什麼變化,直到 2015 年,Elbakyan 失去了 sci-hub.org 這個域名。
2015 年,Sci-Hub 更換了域名 sci-hub.io 之後,網站終於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模樣。
Archive 上保存的 2015 年的 sci-hub.io 網頁快照浴火重生的烏鴉,終究展翅翱翔,變得越來越強大。
變化的域名,避免被屠的艱辛
正如 Sci-Hub 頁面上的那句 slogan:
Remove all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
Sci-Hub 在其誕生至今,在幫助科研人員掃除論文下載障礙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進步,掃除著前進路上的障礙。
但是其中又有多少艱辛和不易呢?Sci-Hub 網站的歷史快照記錄或許會告訴我們答案。
從 archive 的記錄不難看出,sci-hub.org 的網站快照記錄到 2015 年便戛然而止,這一年,出版商愛思唯爾在美國對 Sci-Hub 提起訴訟,同年 10 月,愛思唯爾勝訴,11 月,Sci-Hub 其主站域名和伺服器關閉。
圖片來源:網絡對此,Elbakyan 通過註冊新域名來進行回應,但是愛思唯爾並不善罷甘休,在 2016 年繼續試圖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盜版問題,依舊勝訴。
圖片來源:網絡2017,美國化學協會(ACS)也繼續跟進,以涉嫌侵犯版權,偽造商標和侵犯商標權為由,對 Sci-Hub 提起訴訟,同樣也勝訴。
就這樣,在短短的時間裡,Sci-Hub 先後失去了 sci-hub.ac,sci-hub .cc,sci-hub.io 等域名。
但是也有幾個域名一直堅挺至今。
不難看出,出版商和 Sci-Hub 之間的博弈還遠未結束。
正如前文所述,美國司法部已經將屠鴉計劃上升到了黑客竊取軍事機密的層面,Sci-Hub 能堅持多久還未可知,大家還是且用且珍惜。
收費與免費的背後,文獻下載的屏障何時能真正被打破
出版商和 Sci-Hub 博弈的背後,反映了資本對利益對追求以及研究人員對科研資源免費獲取的孜孜以求。
科研人員在發表論文時需要支付不菲的版面費,而在下載論文時,又需要向出版社支付一定的費用,一來二去,選擇 Sci-Hub 的科研人員自然越來越多。
對廣大科研狗來說,學術資源更加方便獲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論如何,非法渠道也不能成為獲得文章的首選,開放獲取或許是一個可能的選擇。
2017 年,Nature 的一篇在線報導稱,可以開放獲取的學術論文已經超過半數。
報導中提到,在 2015 年後出版的論文,有 45%是可以免費獲取的,這表明現在越來越多的論文走上了開放獲取之路。
儘管開放獲取在某些方面受到科研人員的詬病,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出版商的斂財方式,儘管存在爭議,但開放獲取文章的數量和比例的穩步增長確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沒有屏障地獲得自己需要的文獻。
封面來源:Sc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