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微朗讀丨司徒美堂與中國致公黨(上)

2020-12-23 澎湃新聞

黨史微朗讀丨司徒美堂與中國致公黨(上)

2020-05-13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學習中國致公黨黨史

是每一位致公黨員的必修課。

今年是中國致公黨成立95周年,

值此之際,寧波市委會推出 「黨史微朗讀」活動,

帶領全市黨員追尋合作初心,

重溫優良傳統,凝聚思想共識,

助力寧波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

今日聲音:封 平

封 平:致公黨寧波江北區綜合支部黨員,寧波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科員

本文根據相關史料整理 | 朗讀:封 平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1885年加入洪門致公堂,是美洲洪門組織的著名領導人,也是中國致公黨的創始人之一,對致公黨的建立、發展和改組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發起,於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

司徒美堂是主要發起人之一。

1931年,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黨、堂分家,以黨領導黨,為了加強領導和便於同國內聯絡,致公黨的總部遷到香港,舊金山原址則稱中國致公黨美洲總部,由司徒美堂任主席。

司徒美堂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致公黨總部在香港被迫停止活動。司徒美堂於1941年冬從美國取道香港回國,與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和原致公黨中央幹事會領導人陳其尤等同志進行接觸和相互了解,積極籌劃恢復致公黨組織的活動,為致公黨在新的基礎上恢復總部創造條件。

1947年5月1日,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司徒美堂在中國致公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後途經香港,與致公黨領導人陳其尤、陳演生等同志交往甚密,使他對國內的形勢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

1948年10月30日,司徒美堂在香港報紙上發表《擁護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聲明》,並對陳其尤等重建致公黨總部工作備加推崇。

他說:致公黨今能徹底整理,奮發前進,揭民主之大旗,為新政治協商人民民主聯合政府之主張堅決奮鬥,司徒美堂以洪門老人地位,深表同情,並竭力贊助。

圖文丨寧波市委會

原標題:《黨史微朗讀丨司徒美堂與中國致公黨(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致公黨95歲生日 重溫歷史回顧光輝歷程
    致公黨是我國現有八個民主黨派中,成立最早、也是唯一在海外成立的參政黨。《中國致公黨章程》指出:「中國致公黨是由華僑社團發起,於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章程上所說的華僑社團即是美洲洪門致公堂。具體情況是,1923年10月10日,美洲洪門致公堂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著重討論成立中國致公黨問題。這次懇親大會實際上是成立致公黨的預備會議。
  • 【同心同行微故事(四)】從響應「五一」口號到第一份黨派集體提案
    為了慶祝中國致公黨成立95周年,引導廣大黨員始終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致公力量,致公黨杭州市委會推出「憶95載致公前行路,頌抗疫先鋒奉獻情」線上故事分享活動,以視頻形式,通過兩個篇章11個生動的故事,一起重溫中國致公黨的光榮歷史,一起聆聽抗疫中杭州致公黨員的感人事跡。
  • 主題黨日活動丨柳城縣法院組織黨員幹部觀看中共黨史教育電影《大...
    主題黨日活動丨柳城縣法院組織黨員幹部觀看中共黨史教育電影《大會師》 2020-12-03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知名的四大黑幫,第一在中國,第三殺人不眨眼,第四太出名了
    全球知名的四大黑幫,第一在中國,第三殺人不眨眼,第四太出名了文/觀心通史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黑幫,黑幫成員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個個囂張跋扈,欺軟怕硬,動不動就出手打人,而且幹的都是些違法亂紀的勾當。在世界近代史上,全球有四大知名黑幫,他們實力強大,連政府也不敢小看。我們來看一下是哪四大黑幫?第一:最具影響力的黑幫——洪門洪門最早源自中國,是由清朝時期的天地會衍生出來的分支。
  • 黨史直播間 | 淄川區委書記李新勝在線講黨史上黨課 「讀史明鑑...
    7月15日,淄川區委書記在線講黨史上黨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圖謀瓜分中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建立礦山和工廠,瘋狂掠奪我們的礦產資源。
  • 不能以獵奇的心態讀黨史
    在紛繁複雜的歷史故事和歷史評價中把握黨史的主流和本質,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這也是新時期真正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這一現象也或多或少存在於黨史領域,黨史「揭秘」此起彼伏就是例證。   但這裡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野史雖令人津津樂道卻有失嚴謹和準確,如果把野史當正史讀,就會混淆視聽、顛倒是非。必須看到,野史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活靈活現卻違背常識。這裡有一個基本的鑑別方法,就是看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情節是不是違背常識。
  • 致公黨省委會六屆五次全會在長召開 胡旭晟出席
    致公黨省委會六屆五次全會在長沙召開。紅網時刻1月14日訊(記者 李兵 通訊員 陳端義)今天,中國致公黨湖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委員(擴大)會在長沙召開。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湖南省委會主委胡旭晟作工作報告。
  • 讀書悟道|《文獻中的百年黨史》:黨史讀物的創新表達
    該書以「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為引,從黨的珍貴文獻入手,講述重大黨史事件,回望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一百年,一百個(組)重大事件,每個重大事件既能獨立成篇、深耕細作,又能前後接續、點面結合,串聯起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
  • 提振僑企信心,共謀家鄉發展——崇明區政協致公黨界別開展座談考察
    提振僑企信心,共謀家鄉發展——崇明區政協致公黨界別開展座談考察 2020-10-16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不能以獵奇的心態讀黨史
    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土改中確實出現了一些錯誤,所以當時黨中央一直提出要嚴肅糾正,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剷除盛行了上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嗎?由此可見,細緻深入的考證有必要,但要在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加強歷史哲學的思考,透過微觀看宏觀,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細節看大勢,這種歷史的細節研究才有意義,才能更好地把握歷史的本然。  二是價值觀出現變化。
  • 界別活動丨區政協致公黨界別開展活動
    界別活動丨區政協致公黨界別開展活動 2020-10-12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喬木指導中共黨史研究
    為了改進和提高黨史工作,把中共黨史寫成一部開放的黨史,一部具有科學性的著作,他發表過許多重要的、指導性的意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黨史研究隊伍正是在他指導下建設的,中央黨史研究室先後編寫出版了《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等黨史著作,也是致力於實踐他提出的那些指導思想和方法的。
  • 【每日黨史】 黨史上的今天——2020年2月3日
    【每日黨史】 黨史上的今天——2020年2月3日 2020-02-03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書館樓梯擺坐墊板凳,設朗讀專區專座……
    圖書館樓梯擺坐墊板凳,設朗讀專區專座…… 2020-12-03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公黨上海市委赴山東省微山縣南陽鎮中心小學開展助學活動
    9月14日,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帶隊赴山東省微山縣南陽鎮中心小學開展助學活動。2017年,致公黨市委將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南陽鎮中心小學列為市委定點幫扶學校。三年來,致公黨市委一直關心南陽鎮中心小學的發展,從軟硬體兩個層面給予幫扶。
  • 重慶市直機關「讀黨史、守初心、擔使命」活動讀書分享決賽舉行
    12月16日,重慶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舉辦重慶市直機關「讀黨史、守初心、擔使命」活動讀書分享決賽。重慶市委直屬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張國忠、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塞聲出席活動並講話。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善於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重慶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就重慶市直機關開展「讀黨史、守初心、擔使命」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活動分為讀黨史、聽黨史、講黨史、答黨史四個環節,重慶市直機關3900多個黨組織、5萬餘黨員踴躍參與。
  • 夜讀黨史265丨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藝術人生
    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輩為了革命事業英勇奮鬥,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黨史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我們與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黨史讀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學的你。
  • 致公黨領導郭振棟蒞臨青島恆星科技學院調研
    6月29日下午,致公黨青島市委駐會副主委郭振棟率隊赴青島恆星科技學院調研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致公黨青島市委副秘書長閆瑋參加調研。  郭振棟駐會副主委表示,職業教育是培養產業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
  • 致公黨中央:深入參與全球抗生素耐藥性治理,加大替代藥研發
    致公黨中央:深入參與全球抗生素耐藥性治理,加大替代藥研發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05-19 10:10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