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勤餘
(作者李勤餘,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知名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猜想,這兩天郭敬明的心情一定還是不錯的:媒體和輿論再怎麼不滿,我自編自導的電影照樣如期上映;再多的批評,根本就傷不了我分毫。我甚至一度懷疑,最近的風波反倒正中郭敬明的下懷——給《晴雅集》免費炒作一把,何樂而不為?
其實,《晴雅集》上映之前,還是有值得觀眾期待的地方。比如,《妖貓傳》的美術班底,保證了本片的視覺效果;日本重量級音樂人川井憲次加盟配樂;夢枕貘的原著小說《陰陽師》也保證了本片的故事不至於太掉鏈子。更不必說,趙又廷、鄧倫、春夏等年輕演員不缺演技,也不缺人氣。
然而,集齊了那麼多有利條件,《晴雅集》的質量離及格線都還差了老遠。或許,不管郭敬明願不願意承認,事實是,他的電影創作只有在讓人失望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讓人失望。
從《小時代》到《爵跡》,再到今天的《晴雅集》,電影的題材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但毛病還是那些毛病。正因如此,我們真的很難理解,那位坐在導師的位置上指點江山的郭敬明,到底哪裡來的底氣呢?
《晴雅集》的故事說複雜也很複雜:天都城內頻頻出現怪象,法師們從各方趕來,試圖找到真相。故事又分成兩條敘事線。一是陰陽師晴明(趙又廷飾)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與武士博雅(鄧倫飾)、法師瀧夜(春夏飾)、鶴守月(汪鐸飾)相識,四人決定聯手展開調查;二是深宮內,公主(王子文飾)背負著巨大秘密,在查案的過程中不斷攪局,真相也漸漸被眾人揭開。
但這故事說簡單又很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有人想要借一場災禍滿足自己的私慾,然後主角和他的朋友就一路打怪阻止了這個陰謀。對,就這麼簡單,但是電影的片長竟然到了令人髮指的132分鐘。在這2個多小時裡,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李誠儒說的「如芒刺背,如坐針氈,如鯁在喉」。要不是我還有一絲職業道德感,我早就和放映廳裡的不少觀眾一起撤退了。
這些觀眾走的時候,嘴裡都在嘟囔:這到底在演什麼,我怎麼完全看不懂啊。真不能怪他們,我也有很多地方似懂非懂、雲裡霧裡。
比方說,晴明的師父和公主相愛了,可是按照設定,附身在公主身上的大蛇會吞食她的欲望。難道說,愛情不算人類的欲望?又比如,晴明的師父要離開公主了,於是留下一個式神保護公主。但偏偏這個式神又可以變成師父的模樣,偏偏公主就要和這個式神長相廝守。這……郭敬明真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一切只看臉。
如果要給本片挑bug,那恐怕講個一天一夜也說不完。沒有邏輯沒有人物更沒有內涵,可是呢,導演一定要用最自豪的姿態把自己的名字貼在片頭片尾(真的,在最醒目的位置提醒我們兩次)。
PPT式的唯美畫面、聽上去很炫但實際沒什麼意義的臺詞、空虛到不值得一提的主題……從《小時代》一路走來,郭敬明還是那個郭敬明,歸來仍是少年,一點變化也沒有。就連給自己和粉絲帶來的福利都是那麼一脈相承:鄧倫和汪鐸打架就打架吧,一言不合就脫衣服是啥意思?這麼多年過去了,只能感嘆一句,郭敬明的審美和喜好還真是專一。
可是這一切,對不是郭敬明粉絲的觀眾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當年《小時代》四部曲紅到發紫的時候,輿論場中的批評聲很激烈;不久前兩部《爵跡》上線的時候,社交媒體上的嘲諷聲不斷;近期於正和郭敬明似乎惹惱了所有同行……可結果是什麼呢?流量、票房、名氣,看上去郭敬明還是一樣都不缺的。
在《晴雅集》的結尾,晴明和博雅告別,看上去很傷感是不是?但要知道,晴明本來就會瞬移的法術啊,那他坐船是打算幹嘛呢?單純擺pose嗎?字幕出來沒多久,嘿,他還真的瞬移了。這簡直就是整部電影的隱喻:就是這麼荒謬,就是這麼沒道理,像極了郭敬明的影視歷程。
哦對了,電影結尾還埋了一個伏筆。一個領了便當的主要角色,看來是要在續集復活了。是的,你沒聽錯,這《晴雅集》還有續集。我們都很無奈,但又有什麼辦法呢。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唯有一聲嘆息。
歡迎關注荔枝銳評(lizhirp)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