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淋透人心的,不同滋味的七場雨
其一:傷別的雨
>>>>唐宋的人慢則步行、快則騎馬。總之,很慢。因為慢,天地就變得那麼的遼闊,於是,天南地北和天涯海角就變成了可以隔絕一生的距離。不斷遷謫的士人更有深層的無奈。智勇如寇準,也在垂死之年貶到了雷州,聰慧如蘇東坡,同樣在垂死之年被貶到儋州,而雷州和儋州都是那時的「天之涯,地之角"。
所以在那個時代,送別的傷感不言而喻:一不小心就成了永別。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其二:充滿希望的雨
唐宋處於農耕時代,士人們尤其嚮往「晴耕雨讀」的生活,不是標榜清高、而是真正享受內心深處的安逸、所謂天人合一的和諧寧靜。此時的杜甫已定居在草堂逾兩年。真正過起了晴耕雨讀的日子,也真正理解了農耕,感受到了春夜喜雨帶來的希望和愉悅。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其三:幽靜的雨
古人喜歡尋幽探勝,大概也是因為那時候幽靜之處良多。人類尚沒有征服大自然的狂妄自大之心,人煙稀少,草木繁多。水盡其清、山盡其幽、木盡其繁。帶著敬畏之心感受到的那份幽靜,大異於今人。
滁州西澗
作者:韋應物(737年-791年),字義博,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藏書家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其四:清明杏花雨
總有那麼一天,人在旅途中。詩人杜牧於清明時節正在趕路(或許是回家祭祖吧),遇雨正感覺困苦,心思找個地方歇腳。這時候一個牧童騎牛經過,問牧童哪裡有酒家。牧童向遠處一指,在滿是杏花的地方隱約看得見青磚白牆的村落。風中飄搖的小黃旗應該就是酒旗子了吧。頓感無限寬慰,沿著田間小路、向著杏花村落加快了腳步。
清明
作者: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五:參透人生、瀟灑的雨
怕雨,那是不懂雨的韻味。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三年後的一個春天他隨當地友人出遊遇雨,因為雨具不在,同伴嚇得狼狽逃竄。我們的蘇東坡蘇仙,渾然不覺,偏偏在雨中自在徐行。
不知道他當時是種什麼樣的感受?
或者是:隨你淋吧!死餘之人,萬般看透,區區一雨,何懼?
或者是:風來恰好聽竹聲,雨來正好洗塵埃。我本自天地來,隨天地生,歸天地去,風雨是我,我是風雨?雨來,修養一顆禪心。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編者註:此處「任平生」多解為:任由一生風雨不誤瀟灑。根據情境不作誇大的話,似乎應解釋為:任憑風雨生
其六:思緒飄渺、優美的杏花春雨
此時的陸遊待任臨安(杭州),應該說是千絲萬緒:想平生功名多誤,想世態炎涼,想「不如歸去」,閒來草書幾行,無聊地作作分茶的遊戲,一夜間聽春雨滴滴答答敲打著窗戶,想一想:明天該會從深深的巷子裡傳來賣杏花的聲音。
臨安春雨初霽
作者:陸遊 公元1125年11月13日(舊曆十月十七)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其七:寧靜安逸的雨
最最讓人感覺得到內心的寧靜的就是這首詩了。雨在古詩詞中多半是感傷的,而這首詩裡,雨寧靜得那麼純粹。我願意某一天,也可以這樣心無掛礙地靜聽雨聲和蛙聲。
約客
作者:趙師秀
(1170~1219年),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字紫芝,號靈秀,亦稱靈芝,又號天樂,人稱「鬼才」。南宋詩人。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其八:人生不過三場雨
蔣捷1274年中了進士,1279年南宋滅亡,可謂生不逢時。宋亡,蔣捷矜持氣節,隱居起來。那麼這詞真的是他一生的真情總結了。少年、中年、老年,三場雨、滋味大不相同。讀者請各自體會,或許都曾經身在其中或心在其中吧。
虞美人·聽雨
作者: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分享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