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明朝婚服裡的兒女情長

2020-12-12 尋史奇談文史君

引言

古人常言,人生四大喜事,乃久旱逢甘霖,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以及洞房花燭夜。可見婚禮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白虎通·婚嫁》有雲,"昏禮者,將結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能表示婚嫁之事之重的,除了婚嫁過程中的六個程序步驟外,就是這最後一個步驟"親迎"中的婚嫁服飾了。

明代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上重要的一環,它基本確定了由宋朝轉型而來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而婚嫁服飾方面明代的成就更是功不可沒,它雖仍承襲歷朝歷代傳統習慣,但在色彩考究上,《明史·輿服制》記載,明代的婚服"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以赤為宜"。開創了以緋紅為嫁娶衣的經典婚嫁形式,並一直延續,成為我們現在公認的經典婚禮形式。

一、"假"九品官服與命婦裝的突破美

中國傳統的婚禮服飾制度可大致為三類,分別是周制、唐制和明代。前代上至貴族下至平民均崇尚莊重端正,自然也不缺乏喜慶。即使宋後期出現了平民結婚可以著絳紅色禮服,但婚服一直沒有以正紅為主要定色的規矩。直到明代,重文輕武的風氣大盛。一是由於科舉制度更加完善,文人通過科考便可入朝為官,二是由於內閣權力不斷擴大,武將地位一落千丈,士大夫階層不斷興起,使得文化也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就包括婚禮文化。

明代時,男子婚娶被視為"小登科",為官者穿官服,而庶人則可穿九品官服。一般為綴補子大紅圓領和烏紗帽的搭配。帽子上額外插兩朵金花,肩上披一塊布叫披紅,顯得喜慶而隆重,而用色卻並未特定為紅色,用色不拘,如青綠色等。而女子婚嫁服飾則更為考究,出嫁當天,頭戴,假鬢花鈿,並遮紅蓋頭,身穿真紅色大袖衣或紅色羅裙等,腳上是紅色繡花鞋,端莊秀麗,隆重尊貴。

紅色對襟大袖衫及鳳冠霞帔成為了明朝時期婚禮服飾的固定搭配,紅色寓意著隆重、吉祥,對襟則含合襯、合滿之意。明代女子不分貴賤皆可做此番搭配,見於徐珂《清稗類鈔》,"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只是還是由於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思想,會根據地位不同而在婚服的材質、裝飾、鳳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無論是男子假九品官服,還是女子的破格命婦裝,都是因為明朝時期對婚禮的特殊待遇,是得到皇室默許的。是上千年傳統思想禁錮下的一種突破美,即"攝盛"。這種寬容制度下造就的集歷代禮服大成的明代婚服,代表的是時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獨特的審美價值觀。

二、回歸禮製造就的經典美

朱元璋一統江山後,為標榜漢族正統身份,發布"衣冠復古詔",秉承"上採周漢,下取唐宋"的標準制定新的漢服。回歸漢唐時期的禮天下變得尤為重要。而婚服被稱為禮服,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恢復漢人禮制,婚服自然成為不可忽略的一點。故相較於前代,明代婚服的制度相當嚴格,依據各階層等級來。

明代天子諸王等迎親時一般著通天冠服,但洪武十年後已少見記載,多為皮弁服代替,皮弁服上衣是真紅色,叫做絳紗袍或絳紗衣,衣身不加任何紋飾。皮弁服下裳也是紅色,分為前後兩片,前片三幅,後片四幅,共裳腰,裳幅上折有襞積。紅裳上亦不織章紋。皮弁以烏紗冒之,上綴有五彩玉,中以玉簪導入,衣物上另有革帶、白襪、黑舄、佩綬等相配。而對於傳統的鳳冠,則是更加繁華複雜,為歷代鳳冠精美之最。

鳳冠是因鳳凰綴於其上而得名。並且只有皇后才可與之相配。明代鳳冠以宋代冠梳為原型,用金絲網或竹篾為圓形框架,罩上紗後在其上進行鑲嵌珠玉、點綴圖樣等工藝。皇后的鳳冠上龍鳳皆有,龍為金色,用金絲堆砌,鳳為翠色,由翠鳥羽毛粘貼,形狀立體有美感,且色彩豔麗經久不壞。另外還鑲有珠花、博鬢、翠葉等,精緻華美,美不勝收。而一般命婦所戴的鳳冠則為"無鳳"冠,即不得綴有龍鳳,只能將珠翟、花釵等點綴其上。其間規矩層次之多,極盡繁複之美。

在婚服的圖案紋飾上也有頗多講究。男性以不同紋飾圖案及尺寸等來區分不同的等級。一品官為大獨科花,二品為小獨科花,三品為散苔花無枝葉,四至七品都是小雜花紋,只不過尺寸有所不同,而八品以下就無花紋了。新婚夫婦禮服上,動植物花紋的圖樣最為流行,且內容豐富,所含品類繁多,各式各樣。不僅代表了時人豐富的審美態度,也表達對新婚燕爾的各種美好願景。植物以纏枝、折枝、團花為最,如牡丹豐滿妍麗,象徵富貴,石榴內多果籽,象徵多子,靈芝健身,象徵長壽等等。動物常見的有獅子,常以獅子滾繡球寓意喜慶,用鴛鴦象徵婚姻美滿,蝙蝠與福諧音,為萬福金安的象徵等等。

除卻動植物紋樣,還有雲紋、器物紋等,常做圖案的襯底,裝飾等。如定陵孝靖皇后墓出土的幾件皇后吉服,為百子衣,刺繡精美,紋樣豐富,百子即象徵多子多福。傳統的婚服圖案紋樣的裝飾而更加精美且具有傳統文化的內涵。另外除了衣物上的花樣,女性的霞帔在此也有頗多講究。霞帔早在魏晉南北朝便已出現,只是那時並不作為婚服配飾穿戴,後由於其色彩演變成絢爛華美之色,美如彩霞,故稱霞帔。明代時,雖命婦與后妃均可穿霞帔,但后妃是可以用紅色以及金線繡龍鳳紋的,其他命婦只可用深青色繡花霞帔。而對於民間的新婦,則用素色,並且是沒有文秀的。

對於服色,當時認為明以火德王天下,應尚赤色,且朱家天下更應以紅色為正色。又深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故新娘的婚服從此時開始便以紅色為主色,既寓意正統,又寓意吉祥喜慶。當然男性婚服也以紅顯吉,只是由於不同等級而限制了用色,一至四品官服為緋紅色,而五六七品為青,八九品為綠。但一直以來,紅色都是備受推崇的,並深深凝結在中國人的情感裡。

不論是其服制還是服色,都嚴格按照禮制而來,代表當時社會的社會等級制度以及對不同等級制度的審美,自然等級越高審美價值越高,但這種審美意趣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均以繁縟精緻為美,以崇貴尚赤為麗,以漢家正統為尊。此後這種士婚制便成為典型的華夏人民婚禮配置。

三、承唐宋,啟後世的傳統文化之美

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的形成,往往不是空穴來風的。明代的婚嫁服飾的定型,首先就是萃取了前朝漢人的精華,如鳳冠霞帔作為婚禮配飾,在宋朝就已被確立,明統一後,它仍舊被作為漢族婚飾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點被保存和傳承。深受上千年漢族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統治者興復漢族衣冠制度的明人,在恪守禮制,嚴格遵守不同等級階層之間的服飾制度不得僭越的同時,又由於士大夫文化的發展,所以不斷對婚禮服飾有著創新。在統治階級的默許下,以及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刺激下,庶人亦可著真紅,尚奢華,假借九品官服以及九品命婦的鳳冠霞帔。從而,明朝奠定了後世幾百年間女性著大紅吉服、上衣下裝的搭配鳳冠霞帔的傳統婚嫁服飾,一直沿用至民國,乃至當下社會,這種形神仍舊存在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這句詩光是讀來,就仿似眼前出現了個身上紅衣似火,步履搖曳生姿的活色生香的新婦來。這是古時婦人婚嫁時的真實寫照。重傳統禮儀使得明代婚禮服飾端莊大氣,嚴謹高貴,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趣深刻影響了後世之人,不僅是當時清朝的藍本,對現今的服飾審美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結語

明代繼承前人以正紅寓意吉祥美好的思想,將其發揚光大,在紋飾、鳳冠點翠等工藝上大放異彩,使著大紅喜服、鳳冠霞帔婚嫁成為一種固定思維。不僅是統治階級與社會變遷給人們帶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場變革中思想上、審美意趣上發生的重大變化。恢復漢制,制定與元朝不同的禮儀制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當時時代的審美風格。

明代高度中央集權下強制的等級森嚴的等級階層制度,讓服飾花樣繁多,等級嚴明,顯得隆重繁複;快速的商品經濟發展下得到長足發展的手工業,使得婚嫁服飾上的繡樣更加精美華麗;以及文人地位提高帶來的文化發展,令婚嫁服飾在不斷創新從而日臻完善成熟,形成我們今日得以有幸得見的模樣。婚姻自古以來便被視為終身大事,並且是一件值得期待,值得一切美好祝願的事情,它著最美的服飾,結成兩姓之好,在古人看來,是上告慰祖先,下綿延子孫的大事。在明代,定型的真紅大袖衫和鳳冠霞帔的美,不僅是只局限于欣賞,更應值得考古學家以及服裝設計者,以及美學研究者等等一系列人取探索和發掘。

參考文獻:

《明史·輿服志》

《中國服飾史》

《大明會典》

相關焦點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在此之前,禮冠上的裝飾還是以花樹、鈿等為主。當時鳳冠的具體形制,可見《金史.輿服志》「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託裡,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 銜穗球一朵,前後各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餾辦、孔雀、雲鶴、王母隊仙人、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襻金兩博鬂,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顏色濃鬱華貴,極盡奢華和工巧。
  • 娘娘們的「霞帔」演變史
    比如元代雜劇《瀟湘雨》裡張翠鸞與崔甸士定終身時,穿的就是鳳冠霞帔:「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檯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清代小說《紅樓夢》裡,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見到十二釵正冊裡李紈的畫像,也穿著鳳冠霞帔:「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 古代婚服都是紅色嗎?你喜歡哪種顏色的嫁衣?
    這都是近現代的發展,西方的婚服傳入中國,現在也是婚禮上穿得最多的一種,但也還是有少些新人穿古代中國紅的婚服結婚的。隋唐紅男綠女從隋朝開始,史上最大膽的婚服出現了,新郎、新娘常常按照「紅男綠女」的民俗籌備婚服。新娘裝扮被概括為「釵鈿禮衣」,即身穿大袖長衫與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唐朝後期,這種繁複的婚禮服飾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
  • 古代竟還有「黑」婚服
    然而自周朝以來,隨著朝代和習俗的不同,婚服的顏色也是五花八門的。先說周朝,當時女子出嫁穿的是什麼顏色的嫁衣呢?《禮記·郊特牲》裡就記載說:「婚禮不用樂,幽冥之義也」。就是說,雖然當事人很重視婚禮,但是當時的人們對待婚禮不時興熱鬧,辦婚禮不敲鑼、不打鼓、也不奏樂。因此,新娘出嫁的嫁衣不選擇紅色,太搶眼。那麼當時新娘出嫁的嫁衣到底是什麼顏色呢?
  • 一日命婦:古代婚禮中鳳冠霞帔從禮服變成婚服的演變
    對此,鄭玄解釋:「不著純衣纁袡者,彼嫁時之婚服;今已成婚之後,不可使服,故退從此服也。」在《彌勒下生經》中記載:「人壽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爾乃行嫁」,就是說彌勒世界裡人的壽命有八萬四千年,女子要到五百歲的時候才到婚齡,才會行禮出嫁。於是,石窯中那些描繪佛國世界的壁畫裡,就有了彌勒世界的婚娶場面。
  • 你知道各朝各代的婚服都是什麼樣子的嗎?本文帶你揭秘
    大家在想起漢服婚禮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漢服婚禮的婚服呢?其實,真正的漢服婚服,可能不是大家認為的那個樣子哦!那麼,大家可能就要疑問了。真正的漢服婚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大家在看其他人舉辦漢服婚禮的時候,應該也發現了,漢服婚禮的婚服是和朝代有關係的吧!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各朝代的漢服婚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