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題材影視劇常拍常新,但「翻車」的不在少數。如果說,過去「手撕鬼子」「包子藏雷」之類雷劇是魔幻可笑,那麼最近被群嘲的這幾部則是雜糅成了瞎扯,有的照搬偶像劇套路,讓八路軍戰士抹髮膠住別墅;有的延續「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爛梗,在民國軍校中談情說愛;還有的號稱「還原歷史」,結果服裝現代、道具穿越、場景架空,屢屢讓觀眾無比心塞。總的來說,這些雷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倍速播放都遮不住其中的邏輯硬傷。
抗戰艱苦卓絕,一寸山河一寸血,創作者放著那麼多史料不去研究、那麼多故事不去還原,為什麼非要弄出這些「四不像」?歸根結底還是信奉「顏值經濟」「流量至上」那套邏輯。就拿因廣受抨擊而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為例,歷史上不少抗戰名將都是青年,不乏留洋歸來的精英子弟,按劇方的說法,既是如此,那找一些「小鮮肉」參演再好不過,可以再現英姿勃發的精氣神。可問題是,戰爭裡哪有光鮮浪漫、洋酒咖啡?劇中把戰場變秀場、炮臺變T臺,把大量筆墨放在演員耍帥上,可見,展現軍人「熱血青春」是假,靠偶像號召力忽悠「迷弟迷妹」是真。也正是因為這種賺快錢的出品方越來越多,抗戰劇才與「瑪麗蘇」「宮鬥」「小資」「偶像」等類型劇頻頻混搭,製造著一個又一個笑話。
文藝作品記錄時代,也在傳遞價值。抗戰雷劇不只是單純爛尾,關鍵是這種不負責任的娛樂化操作,消解了曾經的艱難困苦、流血犧牲,褻瀆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抗戰精神。這些年,隨著觀眾日趨理性,「鮮肉+IP=成功」的公式漸漸失靈,對於抗戰劇乃至其他劇中的文化垃圾,不少觀眾也在自發抵制,這當然是積極信號。但雷劇層出不窮,證明只靠市場自淨遠遠不夠,劇目播出後在輿論抨擊中再下架,畢竟只是亡羊補牢,資源浪費和社會影響畢竟均已造成。對雷劇的零容忍,應當進一步體現到前期立項、審批、把關各環節,推動行業生產回歸本該堅守的基本刻度,剷除胡編亂造次劣作品的生存空間。
據統計,在抗戰爆發時,八路軍與新四軍軍事主官年齡平均30歲左右。對於一代青年拋頭灑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應當怎樣銘記、怎樣呈現?應當讓我們的英雄以什麼樣的方式烙印於國民集體記憶?這不僅僅是文藝創作課題,也值得全社會深思。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編輯:張砥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