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個黑方塊,別在皮帶上,不時「嗶嗶」的響……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個玩意兒從出現,到被追捧,再到消亡,短短十來年,有如曇花!
這個玩意兒叫無線尋呼機,也有叫BP機的,有人打香港電視劇看來的,管它叫——CALL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CALL機剛出現,能在腰上別一個的,都是能人!那時候,特別是冬天,在大街上,正好好的走著,突然就有一個人像被電擊中,那人肩膀一聳,緊接著就聽見「嗶嗶」的響聲。那人慌不迭的摟上衣,外套、毛衣……瞥一眼,您能看到他秋衣的顏色!他努力的壓下巴,直眉瞪眼的往下看,一手卡著衣裳,一手款著皮帶往外拉……或者,索性「吧嗒」一聲,扯出CALL機,舉至面門,端詳少許,嘆一聲「太忙」,便大聲詢問——「哪有公用電話?」
「嗶嗶」,又一個被「電擊」!「嗶嗶」、「嗶嗶」……大街之上,好似"電流"暗湧,肩膀此起彼伏的聳!
手機出現了,「復CALL」,又叫「回CALL」,就方便多了!哦,「復」啊「回」的,就是回電話!90後的,大概聽不明白,解釋兩句吧——
CALL機,有可留言的和只能顯示號碼的兩種,那時被分作「數字的」和「中文的」或者叫「漢顯的」。漢顯,就是可以顯示漢字的簡稱吧。
數字的——那要找人的人打個CALL號——就跟現在的手機號一樣,有CALL機的人,人手一個CALL號,CALL號總是被顯眼的印在名片上——你打CALL機,聽到「嗶嗶」響一聲,即可掛上電話。那頭,別著CALL機的人,沒一會兒就能聽到「嗶嗶」一聲響,然後肩膀一聳……請參照前文……按照CALL機上顯示的電話號碼打過去,快一點,能和找你的通上話;慢一點,那人等不及走了,你得再打他CALL號,然後待在電話機旁,等他「回CALL」!
漢顯的——那要找人的人得先打電話給CALL臺。CALL臺,是個很奇怪的機構,就好似原始的微信。你用語音發送,中間得有個人幫你打成漢字,再發給對方。那時的CALL臺,一水的小女孩,聲音甜的啊,聽多了都得打胰島素!那時候,這可是新興產業,養活多少人啊!
您打通了CALL臺,「先生你好,先生要呼多少號?先生貴姓?先生全名?先生請留言!」——這是固定動作!您要是話癆,可就麻煩了,那時候留言有字數限制,多了得分兩次發,發一次收一次費!
有個哥們兒,打CALL臺有癮,愛聽嗲嗲的聲音——
「先生——您好——」拖長音,據說是從臺灣學來的。後來的那個林志玲啊,早先應該就在CALL臺上過班!
「你好!」那哥們兒故意壓成男低音,顯得深沉!
「先生——請問您呼多少號——」「呼」,就是CALL,那個時候啊,說話還不太夾雜半生不熟的英文。
「7654321」隨便編了一個!我也曾努力回憶自己的CALL號,實在不記得了!可惜了,那個曾經專屬於我的一串阿拉伯數字!
「先生,請問您貴姓——」印象中,CALL臺的服務用語是當時社會的最高典範!
「我姓姚。」男低音在繼續。
「先生,機主要求您留全名——」那個時候,「機主」是有避免騷擾的意識的,要求你留全名,就為知道認不認識你。
「全名!」
「先生,機主要求您留全名——」
「全名!」
「對不起,先生,機主要求您留全名——」CALL臺小姐反覆強調,估計心裡早開罵了!
「是全名撒!輪全(船)的全,人名(民)的名,姚全名!」他叫姚船民!方言害死人,推廣普通話!
單位發CALL機,那是「重大福利」,我上班沒多久就趕上了!新領的「漢顯」啊,摩挲、摩挲,愛不釋手——黑黑的一個長方塊,比麻將大許多,比磚頭小許多。長方塊的一側有些個按鈕,按一下,那個長條狀的顯示屏便會亮,裡面儘是些代表不同人、不同身份的電話號碼。
我,當然也是別在腰上。夏天,儘量的往皮帶款那邊靠,好讓它容易被對面的人發現。冬天嘛,有點麻煩,聽到「嗶嗶」聲後,有如電擊,雙肩一聳……再次請參見前文!
CALL機剛到手,號碼沒發布出去,沒什麼人CALL我,苦惱!我,有轍!
躲到另一個辦公室,拿公家電話CALL一下自己,掛上電話就迅速趕到人多的辦公室。「嗶嗶」、「嗶嗶」,我當著眾人,皺著眉頭,不耐煩的說——「是誰又CALL我!」
在我有限的人生記憶中,好像還沒有哪個東西,「火」的時候那麼火,「走」的時候那麼的乾脆、決絕!剛跨新世紀吧,CALL機一夜之間就不見蹤影了,CALL臺小姐們也不知下崗再就業了沒有!
滿大街,大喇叭喊——"回收——舊電腦、舊手機、洗衣機、電視機、舊電腦。"唯獨沒人回收舊CALL機!我留了好幾個,有數字的,有漢顯的,沒事拿出來看看,摩挲、摩挲,都快有包漿了,也不知道算不算收藏品?
那天,心血來潮,跟女兒說:"給你看看我的CALL機!"女兒問:"你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