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元旦全家去的昌平兩天泡了溫泉,春節我和「一把手」去了泰國旅遊,清明節全家宅在家裡徹底休息了幾天,一轉眼就到了五一,我這顆酷愛自駕的心躁動的無論如何也按捺不住了。
三天的時間,我們決定在北京周邊半天車程的範圍內進行選擇,最終選擇了山西大同,自駕大約4個半小時可以到達。
有了去年第一次自駕的經驗,這次準備工作從容了許多,提前看了很多攻略,確定了遊覽的重點,因為三天的時間還是有限的,大同是一個人文古蹟很多的地方,一定要有取捨,反正離的很近,有時間可以再來的。
「洋導」在網上把賓館也訂好了,一切準備就緒,就等放假了!那年的五一小長假是4月29日到5月1日三天,4月28日工作的最後一天,我忙到了晚上9:00多才下班,還好出行的準備工作有「一把手」和爸媽張羅著。
其實下午我的心就有點浮了,17:40,工作間歇時我發了一條微博:我的心已經上了八高......
2012年4月29日一大早5:40,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出發了!要趕早殺出八達嶺高速,這後來成為我們自駕的一個經驗,每逢節假日,出京方向各大高速很早就會堵上了,一定要儘早出京,只要出了京,就不著急了,再找地休息都行的。
果然一路暢通,7:30時,我們已經殺出八高,在官廳服務區從容休息,吃早餐了。
8:40,已經在宣大高速上狂奔了好久,有人在微博上驚訝回復「這麼早都到宣大了!我們在八高堵了一個小時了,出不去」,還有人回復「早起的人兒不堵車」。。。
9:40到達陽泉服務區,全家下車休息一下。
10:00到達山西省界收費站了。
11:00左右我們進入大同市,魏都大道建設的非常棒,不過能感覺到,市區的霧霾有點重,自從進入市區,我們帶的導航儀都不好使了,總是沒信號,當時手機導航還不普及,行動網路流量也還比較貴,自駕遊一般還是用導航儀的。
到了大同後,我們先在賓館附近找了一家飯館,解決掉午餐,印象中飯館的名字叫「晉河風味酒樓」。點了幾個山西特色菜品,味道確實很地道。
飯後我們先去了提前訂好的賓館,到了之後,前臺說免費給我們升房了,原訂的兩套標準間,都升成豪華家庭房,我說這可真不錯,「洋導」說估計是賓館標準間超售了。
後來我們出來的次數多了,遇到的類似情況也多了,證實了「洋導」的說法是正確的。
我們進入升級的房間,發現每套都是兩室一廳,雙臥室、雙大床、雙電視和一個客廳,我說這一套就夠咱們5個人住的了呀,沒必要兩套了,於是「一把手」又去前臺退掉了一套,這下在房費上,省了一半。
在賓館安頓下後,我們簡單休整了一下,再次出發,今天下午我們先把雲崗石窟給解鎖了。
雲崗石窟離大同市區並不遠,開車一會兒就到了,大約下午2:00多吧,從景區口的停車場來看,遊人是非常多的。
景區大門到石窟的核心區域比較遠,新建了不少仿古建築,我們跟著指示一邊走一邊參觀玩耍。
整個景區是比較大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進入景區的核心區域後,我們依次參觀,當時閨女剛滿6歲,還沒上學,對石窟中的佛像非常感興趣,一個石窟一個石窟的逛,哪個都不肯放棄。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期間我們找地休息會兒,閨女也不閒著,還給我們表演看到的壁畫上的形象。
休息完了,我們說去其它區域看看,但閨女還是要回去看佛像,我只好又陪她回去看了一圈兒。
來回兩趟下來,真心是累的不輕,我們又參觀了一下景區內的博物館,這裡對石窟的歷史介紹的很全面。
當下石窟呈現給我們的樣貌,也是歷經千年,經歷朝歷代的不斷興建、破壞、保護、復建。。。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
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鹹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
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簷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
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參觀結束後,回到停車場,開車回賓館。
到賓館後,爸媽和閨女都很累了,不想再出來吃飯了,我們在賓館樓下買了些吃的拿上去,他們在房間的客廳吃了晚飯,晚上也不出去逛了。
我和「一把手」感覺體力還行,決定出去轉轉,就沒在賓館吃飯,查了一下攻略,有一個步行仿古街就在附近,直接溜達著就去了,打算趕在哪算哪,隨便吃點。
步行街建設還不錯,適合傍晚散步,假日的心情果然是輕鬆愜意呀。意外的是步行街走到裡面,就看到了華嚴寺的大門!
這個華嚴寺可是大有來頭,它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4A級旅遊景區。
門票80元一張,我們感覺略貴。
從華嚴寺向回走,又路過了鳳臨閣,這趟彎真是沒白溜!
同樣的,這鳳臨閣也是大有來頭兒的,這的主樓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內部曲欄迴廊、移步異景,匯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諸多樣式和風格。特別喜歡門口的這個幌子,非常的有韻味。
同時精選了大同歷史名勝景點和故事傳說,精美絕倫的雕刻和雕塑展現在各個建築和環境內,將歷史文化、建築文化、旅遊文化、民間民俗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融合為一體,形成獨具風貌的「鳳臨閣文化」,與氣韻典雅的古城風貌交映生輝。
關於鳳臨閣,歷史上還有兩段傳奇故事。
第一個是明代,正德年間,大同煤龍鎮(今煤峪口)李家,父母過世,只留下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龍,妹妹叫鳳姐,兄妹二人變賣家產,在城內九樓巷內開了一家酒樓,取名「久盛樓「,兄妹勤於經營,生意越做越興隆。
明朝正德皇帝,生性貪玩,曾兩次來大同微服私訪。正德十三年(1518年),當他慕名來到久盛樓吃酒,看到鳳姐花容月貌,楚楚動人,招待熱情,惹得這位皇帝神不守舍,便以言語相戲,鳳姐正色以拒,怒斥這位客官無禮。
正德皇帝無奈,只好露出便服內的赤金蟒服和佩玉,道出自己的身份。在皇權的威力下,鳳姐委身相許。後鳳姐隨正德起駕回京途中,因沿途跋涉勞累,身染重病,於居庸關下與世長辭,臨終還聲淚俱下地規勸正德皇帝以朝政為重,從速返京。
正德厚葬鳳姐於居庸關西,墳丘上白沙白草,現居庸關下還有被稱為北京「關溝十八景」之一的「白鳳冢」遺蹟。為紀念這位美麗而深明大義的女子,久盛樓改名為「鳳臨閣」,經過修葺,煥然一新,沿襲不衰,綿延至今。
對,其實這就是「遊龍戲鳳」的故事。
第二個是清代,1900年庚子之變,慈禧太后偕光緒皇帝為避八國聯軍戰亂來到大同,駐蹕四日,特命鳳臨閣製作御膳,用食盒送至總鎮署,給慈禧、光緒敬膳。
鳳臨閣廚師精心製作了九籠「百花燒麥」,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著雞、鴨、魚、牛、羊、豬等9種肉餡,燒麥上端製成牡丹、芍藥、秋菊等9種花形,餡內澆以相應的花形果汁,鮮而不膩,慈禧食後頗為讚賞,並題字「鳳臨燒麥」,從此鳳臨閣燒麥有了「天下第一籠」的美譽。
這是鳳臨閣燒麥名滿天下的原由,既然趕上了,也別白來,就在這吃點吧,咱也嘗嘗這天下第一籠的燒麥吧。
人相當多,我們排號等了1個小時才吃上,酒樓確實特別有特色,感受到了歷史變遷的人文情懷,菜品也很講究燒麥名不虛傳,推薦朋友們來大同旅行,一定要來感受一下。
吃完飯,天也很黑了,我們沿著來時的路找回賓館,也是感覺相當疲憊了,晚上很早就休息了,明天準備去懸空寺和恆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