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世界著名珠寶及腕錶品牌 Tiffany & Co. 蒂芙尼 宣布10月起公開其新採購的單獨註冊鑽石(0.18克拉或更大)的製作過程(「鑽石工藝溯源體系」),包括開採、切割、拋光、評級、鑲嵌等細節信息,創行業先河。
「之於蒂芙尼, 『鑽石溯源』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我們在鑽石溯源領域所作的每一項舉措都是以實現長遠積極影響為目標。過去20年,我們致力於垂直整合供應鏈,這也是蒂芙尼有別於其他珠寶商的獨特之處。「 蒂芙尼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Anisa Kamadoli Costa 女士近日在接受專訪時說道。
上圖為 Anisa Kamadoli Costa
設立奢侈珠寶品牌首個可持續部門,20年持續垂直整合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Costa 女士不僅是蒂芙尼的首位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同時她和團隊所在的部門也是同行中設立可持續發展部門的先行者。
她向我們介紹,「大概十多年前,我們成立了可持續部門致力於推出可持續發展倡議。目前我們團隊雖然只有8個人,但蒂芙尼公司的每一位成員都在為創造積極影響而努力。公司還設立了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ittee)與我們密切合作。」
談到何時萌生公開「鑽石溯源」的想法以及公開供應鏈環節的初衷時,Costa 女士坦言,鑽石供應鏈網絡的龐大,決定了追蹤採購信息的難度巨大,因此該項目在籌備了20年後才啟動。
在此次專訪中,蒂芙尼鑽石與珠寶供應部門高級副總裁 Andrew W. Hart 先生回憶了當時的情形:
「蒂芙尼鑽石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始於1999年。當時,品牌高層對加拿大西北部的一座鑽石礦進行了75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並籤署協議在當地採購符合蒂芙尼質量標準的原石。當時這是行業裡的先例,很多業內人士都對零售珠寶商是否有能力拋光原石持懷疑態度,包括我們的一些投資者也對於我們的舉動感到驚訝。一開始我們甚至很難說服鑽石供應商向我們出售原石。」
事實上,從2019年開始,蒂芙尼即宣布公開每一枚獨立認證的新採購鑽石(0.18克拉或更大)的原產地信息(地區或原產國)。此次公開「鑽石工藝溯源體系」 無疑將透明化推向新的高度。
Costa 女士從三個層面總結了這一舉措為鑽石行業帶來的意義:
「首先,珠寶鑽石行業的供應鏈仍然很不透明,我們希望通過積極提高自身供應鏈的透明度藉此帶動行業的發展」;「其次,我們賦予了消費者更多的知情權,在網站和證書上公開鑽石的細節信息,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加負責任的購買決定」;「最後,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總體而言,年輕消費者比以往更加關注環境,他們把對保護環境與社會的激情信念轉化為品牌忠誠度。」
從礦山到消費者,一場精密工藝之旅
有別於一般珠寶商直接從第三方購買拋光鑽石的做法,蒂芙尼得益於在垂直整合供應鏈方面的深厚積澱,直接從源頭採購可靠的鑽石原石,以此開啟每一枚鑽石的「工藝之旅」。
以下摘錄自 Hart 先生口述的「鑽石工藝溯源體系」具體細節:
負責任採購理念:蒂芙尼鑽石原石大部分採購自波札那、加拿大、納米比亞、俄羅斯和南非。悉心準備:蒂芙尼只挑選全球0.04%的寶石級鑽石,送往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的鑽石加工總部,由專家記錄每顆鑽石細節信息並繪製設計圖。切割、拋光:這項工作大部分在品牌位於比利時、波札那、模里西斯、越南和柬埔寨的工坊內完成,由當地的工匠精確切割和拋光。評級、質量控制:鑽石被送至美國、柬埔寨和越南的寶石實驗室,進行評級和質量控制,主要考察標準包括:顏色、淨度、切工和克拉重量。鑲嵌:蒂芙尼大部分鑽石均在美國鑽石工坊內完成手工鑲嵌。
上圖為專家們在安特衛普的蒂芙尼鑽石工坊尋找最佳的拋光組合
上圖為工匠在模里西斯的蒂芙尼鑽石工坊中進行鑽石切割及拋光
在近期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奢侈品消費白皮書》中指出,31%的受訪者認為,奢侈品牌披露產品信息(包括原材料、產地、碳排放等)更易提升消費者好感度。
為了讓消費者能更直觀地體驗和感受珠寶作品的製作過程,蒂芙尼先後於2019年和2020年分別在上海、南京、長沙三地舉行限時體驗展「蒂芙尼鑽石的誕生」。展覽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現蒂芙尼鑽石的璀璨美感與匠心工藝,更重要的是以可持續的價值觀建立起與年輕消費者的連結。
但是在細節信息公布的同時,行業參與者對商業機密和數據安全的顧慮也成為了鑽石供應鏈透明化的一大障礙。
上圖為「蒂芙尼鑽石的誕生」限時體驗展 以及「珍罕鑽石」體驗區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為此提供了保障。2018年,美國 IBM 技術公司聯手四家黃金鑽石企業以及一家獨立實驗室,啟動區塊鏈項目 TrustChain Initiative,用於追蹤珠寶產品的生命周期。每個環節的參與者(包括礦工和託運人)在區塊鏈數字帳本上創建和共享相關記錄。這種數字帳本高度透明,並共享在多臺計算機上,防止人為篡改。
在談到蒂芙尼鑽石溯源過程採用的技術手段時,Hart 先生介紹,得益於垂直供應鏈的整合,目前品牌採用的是內部的專有系統,使用內部開發的軟體定位和追蹤鑽石作品的每個環節,因此未採用區塊鏈技術。
鑽石溯源僅僅是個開始
近期在全球珠寶及其拍賣市場上,彩色寶石的熱度不斷上升。宏觀經濟形勢的疲軟制約了鑽石的需求和價格,但彩色寶石異軍突起,部分也受到全球最大粉鑽礦場 Argyle (以粉鑽和紅寶石聞名)今年關閉的衝擊,相關資源凸顯稀缺。
在談及未來是否會公開其他品種寶石的加工過程時,Costa 女士表示,全球大約80%的彩色寶石來自於40多個國家的小型礦山,分布分散,因此彩色寶石的供應鏈與鑽石有著很大的不同。
「蒂芙尼目前專注於提高鑽石供應鏈的透明度,同時也在為其他不同寶石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溯源方案和相關採購標準,以反映供應鏈的具體情況,並提高透明度。」
Hart 先生在採訪中介紹,目前品牌已經披露了貴重金屬原料的來源,包括金、銀和白金,蒂芙尼的長期目標是最大程度提高原材料的透明度。
上圖為蒂芙尼 Schlumberger 高級珠寶系列雞尾酒戒指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裡,天然鑽石還面臨來自高科技人工合成鑽石的挑戰,後者因其價格優勢熱度不斷攀升。此外,消費者普遍認為,人造鑽石更為環保,但事實並非如此。
近期,鑽石生產商協會(DPA)委託第三方研究機構 Trucost 對全球七大鑽石開採公司展開調查後公布的結果顯示:每開採1克拉天然鑽石,產生160kg的碳排放;對比之下,這一數字僅僅是生產1克拉人造鑽石碳排放(511kg)的1/3。
對於人造鑽石的應用前景,Hart 先生表示認同其在珠寶行業將有更大潛力,但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相比,因為沒有自然界數十億年演化的積澱,所賦予的時間見證魅力。因此,他認為,人造鑽石不能稱為奢侈品。除此以外,天然鑽石開採也為礦區的當地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展望未來,蒂芙尼近期推出了到2025年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針對珠寶作品原材料的溯源方面制定了以下目標:
到2025年,實現對單個註冊鑽石原產地或供應商100%可追溯性;到2021年,實現品牌使用及回收的所有金、銀、鉑金100%可追溯性。結語
以20世紀90年代非洲鑽石非法貿易為背景的電影《血鑽》曾深深震撼了一代人,也讓更多普通消費者開始關注光鮮的鑽石背後遍布全球的龐大產業鏈。事實上,如今在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勢下,影片中「骯髒」的場景正在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行業參與者積極投身於推進供應鏈的透明化。
2003年,國際毛坯鑽石證書制度——金伯利進程(Kimberley Process)正式實施,成員國(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等非洲國家)陸續對毛坯鑽石進出口貿易實施有效監控,以遏止鑽石非法交易。
2018年開始,美國技術公司 IBM開發的區塊鏈技術平臺服務被珠寶商廣泛採用,對於追溯產品的產地、生產和鑑定信息提供極大便利。
而蒂芙尼鑽石工藝溯源體系更讓鑽石供應鏈透明化走向了全新的高度,同時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鋒,也起到了承接上下遊,呼籲整個行業積極行動起來的意義。
之於上遊鑽石商,提升鑽石行業透明度不僅有助於督促其採取更加負責任的方式進行開採,減輕礦產資源所在地的環境壓力;同時尊重和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推動當地社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之於品牌自身,通過輸出品牌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感,展開與消費者對話與共鳴;之於消費者,獲得專業知識和知情權,為購買決策提供更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