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泰興人取大名(民間稱乳名為「小名」,入學的名字為「大名」)主要用輩份派字法。
輩份派字,指人們按其家族譜牒規定的輩份起名命字。這種輩份派字的性質,是以家族為中心,依據血緣關係的嫡庶遠近,來區分親疏和等級的身份標誌。輩份派字複雜的社會功能,對研究家族繁衍,遷徙流轉辨析世系,研究村落群居、封建世族、宗法倫理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泰興人起名時,除用家族輩份排行起名外,還有其他因素對起名有著不小的作用。
民間不少的名字體現了子承父業、以孝為先的傳統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兒女成了父母長輩意志和願望的延伸,前輩沒有完成的事業和心願,便想在兒女的名字上體現,以此鼓勵他們去繼續拼搏奮鬥,以光宗耀祖,傳承德孝,報效國家。當然,長輩的意願因人、因家庭、因時代,因經歷而異,即便各自不同,其健康,積極的期望不容置疑。「承祖」,「興邦」、「家富」、「孝先」等名字就足以說明。
應夢起名在民間也是常有的事。泰興縣城有一女孩取名「龍女」,就是她的母親分娩前晚曾夢見蛇,蛇為「地龍」,夢中見蛇大吉大利,命名「龍女」,期望未來大富大貴。其實夢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心理現象,人們意識中的美好願望也常常會在夢中浮現,甚至得以實現。夢境能非常形象地體現長輩對孩子的期待和祝福,而且這原本是為孩子起名的立意,那麼據夢起名,因夢起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誕生,是一個人生命的起點。生日,則是一個人一生中值得記念的日子。人們不僅每年慶祝自己的生日,而且還往往直接用名字紀念生日,這就是根據時日起名的習俗。不少人取名「春生」、「冬生」的,是以出生季節來取名;有以出生日期時辰取名的,如「五一」出生而取名「五一」,「立春」出世取名「慶春」,有取名「旭初」的,多因其出生時辰正是旭日東升的早晨,筆者長子取名「建慶」,是因「洗三」之日正逢國慶。
隨屬相起名的也不少。取名「龍生」「龍兒"「成龍」、「虎子」的,不是屬「龍」「蛇」就是屬「虎」。十二生肖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每一年出生的人都有自己的屬相,十二年一循環,龍年生人屬龍,雞年生人屑雞,所以過去泰興民間因屬相起名的習俗較為普遍,至今仍在沿襲。
還有以實物等起名的。作者兄名「橋生」,是當時八月中秋之時,村上人送了「橋樁」的,次年出生後,則取名「橋生」;有接生婆以「網」託孩子,以求孩子被「網」住後能健康成長的,取名「網生」;鄰家一子取名「燈生」,則是因當年廟主送了燈籠後出生,家長上廟還願,感激菩薩賜子的同時,還起了這個相伴終生的名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舊時也有以出生時的體重取名的,如「十斤」、「八斤」,今已極少。
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影響起名的。舊時,因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的影響,如第一胎生的是女孩,就取其名曰「來娣」、「接婉」,期望接著生「弟弟」;或曰「蘭芳」、「蘭珍」,反正要帶「蘭」字,以便「攔」女生「男」;或曰「改珠」、「改兒」、「改蘭」等,目的就是「改」女生「男」,企求生子傳宗接代,香火不絕;有叫「雪珠」、「雪芳」、「雪蘭」等的,是希望生女孩好「歇」了,泰興話中的「歇」與「雪」音是相同的。
其他還有取名「狗子」,「犬兒」的,不過是父母有意而為之,他們把孩子當畜牲養,據說能消病祛災,但並不表明討厭自己的孩子,正表明他們對孩子的關愛與呵護,寄託了長命百歲的美好願望。
舊時,泰興民間給孩子取名,一般先取小名,待上學時再取「大名」,也有同時取的。小名不像起大名那樣慎重,但也選取一些有道德意義、社會意義的字眼,寄託對孩子無病少災、健康成長的祝福。人的小名雖說「不瞞當地人」,但成人之後一般就不呼了。晚輩直呼長輩的「大名」和「小名」是很不禮貌的,應子「避諱」,給孩子取名無論「大名」、「小名」,也不應與長輩的名字有相同字眼。
新中國成立之後,歷次的政治運動深深地影響了泰興人的日常生活,也影響了人們給孩子的取名用字。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有不少叫「抗美」「援朝」的,有稱「愛國」、「衛國」的;人造衛星上天,有叫「衛星」的;「三面紅旗」高舉的時候有稱「躍進」「鞍鋼」、「超英」、「超美」的;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想泛濫,「革命」風暴席捲神州,「全國山河一片紅」,許多人甚至將自己「封資修」的名字改為「革命」的。常見的有:文革、衛革、學軍、擁軍,愛軍、衛紅、永紅、向紅、紅衛、衛東、向東,愛東、愛武,要武,反帝、反修、東風、志軍、立新、四新、衛兵等等。
這些人名政治色彩很濃,表明了當時人們對政治領袖的忠誠與仰慕,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