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在北京郵電會議中心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葉朗,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副總裁張建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嚴家炎,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翼星,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洪漢鼎,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湖北大學等近70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仰海峰主持。
追思會現場
邱水平在致辭中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以及「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三個方面對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成就作出宏觀的概括。他強調,張世英先生是一位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在他的學術貢獻中,既有對西方文化的專深研究,又有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反思,更有會通中西文化的不懈努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先生最好的緬懷和紀念,就是學習先生的精神,研究和傳播先生的思想,並在積累和傳承中有所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邱水平致辭
張建軍表達了對張世英先生的緬懷與敬意,他認為,企業的發展需要哲學美學的思想滋養,泛海集團將持續支持北大哲學美學的研究與學術發展。
葉朗從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成就與人生境界等方面作了主旨發言。他認為在張先生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萬有相通」的哲學理念,最寶貴的是在哲學和美學基本理論的核心區域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新的想法。張先生常說,自己雖然身體有些疲憊,但胸中仍然波濤洶湧,萬馬奔騰,對於學術有種「欲罷不能」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葉朗認為張先生的人生是圓滿的,並以張先生書法集裡「心遊天地外,意在有無間」的這兩句話,來表達一位哲學家人生圓滿的喜悅。張世英先生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學問、精神、人格、愛心依然伴隨著大家,依然照亮大家的心靈,激勵大家去從事文化學術的創造,去追求人生的神聖價值,實現人生的圓滿和平靜。
張世英先生之子張曉崧以「萬有相通,美在自由」八個字概括父親的哲學體系和人生境界。他從家人的視角,追思父親是一位不僅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的哲人。父親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精神達觀,性格幽默。張曉崧強調,父親的精神和品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明亮,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說」則為日常審美生活化的時代,提供了一種自我覺醒的價值取向。
張翼星從哲人長壽、黑格爾專家、講臺激情以及學術創造力等方面,概述了張世英先生為何能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界學術精神的一種典範,為何是學者們學習的榜樣。隨後,來自全國各單位的專家學者從學術與友誼等不同角度追思了與張世英先生的生前往事。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成就、人生境界、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優秀品質將不斷激勵著後學們繼續在各自的領域裡前進。
與會學者、嘉賓合影
復旦大學哲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韓水法教授分別主持了上午與下午的大會發言,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先生對大會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