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巖位於漳浦縣沙西鎮土樓村北側,梁山東麓,背山面海,距縣城40多公裡。
梁山自古就有「閩中之望」之稱,九十九峰巍峨高險,山中樹木豐茂,巖崖峻峭,遍布天然的石棚和石洞。幽谷地勢險要,峽谷縱橫,溝深壑長,無不令人神思暇想,怦然心動。山上奇峰怪石,形神兼備,美不勝收。每逢雨後,雲霧繚繞,朦朦朧朧,別具神秘風採。堪稱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海月巖背靠金公山,俯瞰漳江入海口和東山灣,盡攬江山勝景。漳浦沙西方言民謠『海月巖,好光景,石步慶厝頂(用大石頭蓋屋頂)',就是對海月巖自然景觀高度概括。
據《萬曆癸丑漳州府志》載:「海月巖,在十都梁山之東南麓,闢石洞為佛室,俯瞰東海。月初生,則石室先見。室後小崗有巨石,平正可登,老榕偃蹇其上。攷石刻宋鹹淳重興,則創建舊矣。嘉靖中,為邑人王福所得。萬曆間,轉與興教寺僧性德,重闢石室鐫鷲嶺雲門於石上。」巖寺旁的梁山神祠裡,明代四川按察副使陳錦在《大興建海月巖碑記》中記述:「…在十都南溟之濱不知巖創何代有石刻宋鹹淳(1265年~1274年) □重興…」;性德和尚在<重興海月巖記>寫道「創基已古宋重興…」。海月巖由來有民間傳說:「古代有一大官,告老還鄉,途經閩海,舟行遇風,停泊巖下,夜間忽見巖上異彩輝耀。因而舍舟登山,攜家歸隱於此。鑿山開道,開創巖寺」。吳協生先生在《御製海月巖碑記》說「…九上梁山,撥雲尋道,千慮一得: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齊武帝仕宋為贛令,避難揭陽山,轉籌梁山,壘石為佛圖,肇興海月巖。」吳協生先生的見解與民間傳說有一定的相關,表明海月巖的歷史古遠。
經歷明清兩朝擴建和近期整修,形成以海月巖、梁山石神祠和雲根蘭若等三座石屋為主體的建築群。其中海月巖以一深寬各約 30 多米的大石為頂,形成一處佔地約 70 平方米的石窟,正殿主祀釋迦牟尼。每當月華初上, 必照佛頂,故名。寺內石壁雕如來佛一尊,旭日初照,謂之「日出窺禪」。中秋之夜(約20時30分),月光經巖下「羊角潭」水, 反射佛胸,謂之「月照禪心」。恰如大雄寶殿一副對聯所云:「海氣凝雲,雲氣結成羅漢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寺前曠埕,憑欄遠眺,海天遼闊,煙波浩渺,甚為壯觀。
海月巖周圍古木蕭森,泉水豐沛,奇石崢嶸。巖山景致分內外十景:
內十景: 落迦境、知止洞、無止境、卓石橋、不二門、 功德泉、蒼松嶺、蒔蔬圃、大山巖、樵息石。
外十景: 雷峰砥柱、金剛翠擁、月開朗佛、日出窺禪、銅海慈航.、波澄珠圓、東皋春瞌、南海漁燈、海浮雲峙、地湧溫泉。
仰樓和尚、珠衣長老為佛修行一世,在不同的時代拓寬廟產,留下大批的文字石刻,告訴後人以海月巖的真實歷史,如在<<卓石橋>>旁石處就可見仰樓和尚親題: 『雲根疊疊擁深坑,駕作橋梁濟客行; 不用施工巧制琢,共誇天地自生成'。字跡龍飛鳳舞,詩意蘊味無窮,讓遊人嘆為觀止。巖寺北山間,有大梁山海月巖大德仰樓(性德)和尚真隱。
山巖間現有石刻一百多處,依景而鐫,其中尤以「落伽境」高浮雕觀音立象、明廣西學政劉庭蕙的草書功德泉詩、梵文六字真言等石刻最負盛名。「別有天」古樹蓊蔚,幽靜涼爽,素稱洞天勝景。海月巖作為南方類形石窟的典型形式,且以悠久的歷史淵源,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成為閩南地區久負盛名的佛教寺廟和旅遊景點。
作者簡介
老樹,原名:林建東,漳浦縣綏安鎮人。1969年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退休高級中學教師,漳浦縣政協文史研究員。出版《漳浦古代石刻》、《漳浦古樓堡》、詩詞集《山澗輕鳴》等多部著作。
原創:林建東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好山好水」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