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新冠疫情催生了社區線上買菜的新習慣。菜市場在消失,社區電商藉此又一下子「翻紅」。各大網際網路看中這片藍海,開啟了引流、砸錢、補貼之戰。雞翅根9.99元/公斤,牛肉22.5元/斤,20枚雞蛋只要5.99元……這幾個月以來,滴滴、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搶灘小區,在大爺大媽圈裡開啟價格之戰。阿里、京東和字節跳動也被傳已經下水,紛紛進行架構組建。
很多人的買菜生活,也正在迅速改變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場
社區團購併非新鮮事物。早在2016年,就有先知先覺者試水這一細分市場。今年以來,在線下服務消費加速「觸網」的時代背景下,社區團購成為巨頭爭相搶食的「香餑餑」。
據報導,無論是阿里、騰訊、美團,還是京東、滴滴、拼多多,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湧入或加碼社區團購。有評論認為,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團購又迎來一輪「風口」。
拼購的行家拼多多在8月,在武漢、南昌等地上線社區團購平臺多多買菜,在社區團購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採用「預售+站點自提」的常用模式。在產品價格方面則延續了拼多多的低價模式,通過大量補貼來提高價格吸引力。多多買菜為了搶奪優質團長資源,拼多多已投入10億元補貼。據報導,「多多買菜」平臺每銷售一單,商家能抽取10%-15%的提成,遠高於其他平臺。
雖然拼多多表示多多買菜並非社區拼團購物,但是在12月3日,拼多多又註冊了「多多拼菜」商標。
與此同時,一直在擴張邊界的美團自然不甘屈居人後,靠著投資理想騎車狂賺58億元的CEO王興則表示,「美團優選絕對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市場。」
雖然賣菜苦,但京東還是入場了。據報導,11月30日,劉強東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打好社區團購這一仗。目前,京東已經整合了友家鋪子、蛐蛐購、京東區區購等部門,在京東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下設置社區團購業務部。
燒錢大戰再次開啟
每次燒錢大戰,都是一個行業變革的開始。燒錢是短期行為,主要目的還是創造一種新模式,變革一個新行業,養成大家新習慣。而變革一旦開啟,這個行業就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狀態了。
可以說,「燒錢」補貼用戶是網際網路巨頭進入新興市場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超大補貼力度迅速吸引大量消費者,進而在行業內實現壟斷。無論是之前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還是如今的生鮮配送、社區電商,其實都是如此。
早年間,網絡外賣平臺餓了麼和美團,為了培育、搶佔市場,一邊一單單補貼展開競爭、一邊一輪輪融資燒錢。這種情況上演最激烈的時候,曾有用戶一頓大餐只花了幾塊錢。戰況之慘烈,讓當年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餓了麼和融資超過20億美元的美團都苦苦不堪支撐。2015年底,兩大外賣平臺格局基本已定後,筋疲力盡的雙方才逐漸減小補貼。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如今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未來網絡生鮮市場格局趨於穩定之後,消費者還能薅多久的「羊毛」?網際網路行業天生就具有壟斷性,巨頭們在培育了市場,分割了市場之後,當前消費者所享受的這些補貼可能將不復存在。
寫在最後
菜市場不僅是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存在。對於消費者來說,它只是我們購物的一個選擇,但對菜市場的一些商販來說,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港灣」。
和家人遛彎買菜、與熟悉的商販聊天和討價還價、菜場和小攤的人情味和煙火氣、通過商販累積起的多年的鄰裡情……對於這個籠罩著「技術至上」氛圍的社會來說,即便是一二線城市,也有大批菜市場的簇擁者獨立於網際網路的浪潮之外。
網際網路嵌入日常生活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如何讓網際網路更好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讓菜市場在這場大潮中適應並升級?如何讓網際網路電商與小商小販在合理的市場規則下共生?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討論題:網際網路買菜已來臨,你「入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