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顛覆常規!揭示蚊子找到人類來叮咬的新機制

2020-12-18 生物谷

2020年2月10日訊/

生物谷

BIOON/---蚊子是地球上最致命的動物之一。每年有數十萬人死於諸如瘧疾、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黃熱病等蚊媒疾病,其中大多數是兒童。另有2億人受到感染並出現症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生物學教授Paul Garrity、博士生Chloe Greppi、博士後研究員Willem Laursen和其他幾位同事報導,他們發現了蚊子如何利用人類體溫來尋找和叮咬人類的一個重要方面。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squito heat seeking is driven by an ancestral cooling receptor」。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這一發現使得人們有朝一日有可能愚弄或破壞這種昆蟲的溫度傳感器,從而讓它們不會傳播疾病。

Garrity說:「像蚊子溫度傳感器這樣的傳感系統是開發新方法來驅除或迷惑蚊子以阻止它們叮咬我們,或者創造新方法來幫助誘捕和殺死這些傳播疾病的生物的絕佳靶標。」

快速回顧歷史

在20世紀初,在印度工作的英國科學家Frank Milburn Howlett注意到在喝茶的時候,蚊子總是在他的茶壺周圍盤旋。作為實驗,他將蚊子裝在一個鬆散的紗布袋中,並將這個紗布袋放置在裝有熱水的試管附近。

Howlett在1910年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寫道,當從試管傳來的熱量傳到蚊子身上時,「觀察到非常有趣的結果」。蚊子被吸引到紗布袋最靠近上升的熱空氣的一側。他還觀察到蚊子似乎並不攻擊冷血動物,這表明是人體熱量(即體溫)吸引了它們。

此後的其他研究表明,在幾英尺(1英尺等於12英寸,相當於30.48裡米)遠的距離內,蚊子依靠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我們散發出的氣味以及視覺線索來找到我們。但是在幾英寸以內時,正是我們身體的溫度在引導它們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

只有雌性蚊子才有這種行為。後來得知,它們利用我們血液中的蛋白來滋養它們的卵。雄性蚊子僅靠吸水果和植物花蜜為生。

尋找熱量還是躲避寒涼

去年,Garrity和他的幾位同事在Neuron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顛覆了人們對位於果蠅觸角尖端的溫度感應受體(即溫度傳感器)的傳統看法(Neuron, 2019, doi:10.1016/j.neuron.2018.12.022)。

傳統上,這些受體被認為像溫度計一樣,會測量周圍環境的溫度讓果蠅知道環境是冷還是熱。相反,Garrity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這些受體只能檢測溫度是否在變化,讓果蠅知道周圍環境是變熱還是變冷。

因此,Garrity將這些溫度傳感器重命名為「冷卻單元(Cooling Cell)」和「加熱單元(Heating Cell)」。它們是如此靈敏以至於它們能夠以每秒檢測出百分之一度的溫度變化。與果蠅在進化上有密切親緣關係的蚊子也有冷卻單元和加熱單元。

雖然通過研究蚊子的加熱單元以了解是什麼將它們吸引到人類溫暖的身體似乎是有意義的,但Garrity的研究團隊還是考慮了另一種違反直覺的假設。也許不是蚊子飛向溫暖;也許它們是在飛離寒冷。這意味著冷卻單元才是重點關注的對象。

Garrity及其同事們在這項研究中對這些特定冷卻單元的研究依賴於一種稱為IR21a的分子受體。IR21a中的「IR」代表離子型受體,即一組幫助神經元傳輸信號的蛋白。IR21a有助於傳輸指示蚊子周圍溫度下降的信號。

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在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敲除了負責產生IR21a受體的蚊子基因。然後,他們將大約60隻突變蚊子(即基因敲除蚊子)放入一個鞋盒大小的容器中,在這個容器的後壁上裝有一塊板,將這塊板加熱到接近37℃的核心體溫,然後向這些蚊子噴入一小撮二氧化碳,以模仿人類的呼吸。

當非突變蚊子快速地聚集在這塊接近37℃的板上試圖覓食時,突變蚊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塊板。在沒有IR21a受體的情形下,它們將無法再將自己引向附近最熱的地方。

在第二個實驗中,將這些蚊子放在一個小網眼籠子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這個籠子上方放置了兩個充滿人類血液的小瓶,其中一個加熱到22.78℃(室溫),另一個加熱到31.1℃(人手的表面溫度)。相比於處於相同環境下的非突變蚊子,突變蚊子對31.1℃血液的偏好降低了。

「外界是在變好還是在變壞?」

根據Garrity的說法,每當蚊子向較低溫度移動時,IR21a受體就會被激活。由於人類通常比周圍環境溫暖,這意味著在蚊子接近人類時,IR21a保持沉默。但是,如果蚊子偏離路線並開始遠離它的溫血獵物,那麼IR21a會被激活,只有在蚊子改道後它才會關閉。

最終,追蹤溫度變化對於幫助蚊子精確地確定叮咬我們的位置是非常有用的,這是因為血管是我們皮膚上最溫暖的地方。

Garrity說,IR21a的行為似乎像「一個令人討厭的警報。每當雌性蚊子飛向較冷的地方時,它就會響起。當它們尋找人類時,它們似乎被驅使去做任何事情來降低這種警報聲。」

這一切如何開始

IR21基因起源於一個生活在4億年前的海洋生物,這個海洋生物最終產生了現代的甲殼類動物(如龍蝦和螃蟹)和昆蟲。

一旦這些現代昆蟲的祖先最終進入陸地,這個基因就被傳給了果蠅和蚊子的共同祖先。當這兩種昆蟲的進化軌跡在大約2億年前分開時,它們對IR21a受體的用途都有不同。果蠅用它來躲避溫暖,蚊子用它尋找溫暖並以人類血液為食。(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Chloe Greppi et al. Mosquito heat seeking is driven by an ancestral cooling receptor.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9847.

2.Claudio R. Lazzari.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4484.

3.Gonzalo Budelli et al. Ionotropic Receptors Specify the Morphogenesis of Phasic Sensors Controlling Rapid Thermal Preference in Drosophila. Neuron, 2019, doi:10.1016/j.neuron.2018.12.022.

4.How mosquitoes find humans to bite
https://phys.org/news/2020-02-mosquitoes-humans.html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蚊子能叮咬繃緊的皮膚?
    不管老人還是小孩兒都無一倖免,即便是一些皮糙肉厚的胖子也不能倖免於難,勞動的工人和農民也要受到蚊子的叮咬。那麼,為什麼繃緊的皮膚還不能逃脫蚊子的叮咬呢?蚊子的吸管穿透力很強,專門尋找人類皮膚下面的血管,找到之後就會伸出吸管,一下就叮進去,同時釋放一種麻醉劑,讓人類感覺不到被叮咬。
  • 極地考察經歷100隻蚊子同時叮咬,為何蚊子能在北極圈泛濫成災?
    我們的常規認識裡,總是覺得寒冷的北極圈,不應該出現喜歡潮溼悶熱的蚊子,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蚊子的生存能力也遠超我們想像!幼蚊最快7天就能孵化出來,你的一個夏天要經歷數十代蚊子叮咬,今天叮咬你的蚊子可能是昨天叮咬你那隻的後代。如此驚人的繁殖能力,讓蚊子有了更多的基因突變機會,抗寒能力只會不停變強,所以它們完全有能力出現在北極圈這樣的地區。
  • 蚊子在漆黑的夜裡,是如何準確地找到人的位置的?
    那麼,問題來了,蚊子為什麼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地找到我們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管白天黑夜,我們都會被蚊子叮咬?而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我國出現在人類居住地內的蚊子大都是庫蚊和按蚊,其中以三帶喙庫蚊和中華按蚊為主,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要吸食家畜的血液,偶然會隨著人一起進入室內,吸食人血。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小時候,不覺得蚊子多的原因,那個時候,我們如果覺得熱,甚至可以拿個涼蓆在院裡睡。當然,在當下,家畜日益減少,庫蚊和按蚊也變成了主要以吸食人血為主的蚊子了。
  • 被100多隻蚊子同時叮咬是什麼體驗?為何蚊子能在北極圈生存?
    喜歡記得關注哦~【被100多隻蚊子同時叮咬是什麼體驗?為何蚊子能在北極圈生存?】應該不會有人喜歡蚊子吧?雖然夏天已經過去了,但蚊子還是會「蹦躂」一段時間,甚至在冬天,一些溫度比較高的屋子裡,也會有蚊子。南方的蚊子要比北方的多,因為它們繁殖的溫度要在10度以上,因此更喜歡溼熱的環境。不過,並不是寒冷的地方就一定沒有蚊子,在北極圈這種寒冷地帶,也已經被蚊子「霸佔」,並且這裡的蚊子十分彪悍,被認為北極圈最兇猛的動物之一。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1.Science:施一公等揭示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2020年11月27日,來自西湖大學施一公、萬蕊雪等研究人員合作在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題為「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 蚊子為什麼會瘋狂吸食人血?要從萬年前說起,是人類的行為導致的
    ,由於種類眾多並且分布廣泛,蚊子往往會攜帶多種病菌,尤其是在它們叮咬人類和牲畜的過程中,總是能夠傳播疾病。然而,人們很難想像,蚊蟲叮咬人類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我們自己。其實,大自然中的蚊蟲數量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多,由於所處環境的差異,人類聚集的地區其實同樣會成為蚊蟲聚集的區域。
  • 人類為什麼不能消滅所有的蚊子?研究員給出答案
    不管怎樣,蚊子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是一種十分討厭的昆蟲,它們通過叮咬的方式來傳播病毒,引起各種有致死可能的疾病。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蚊子這麼討厭,為什麼人類不讓它們滅絕呢?人類不將蚊子滅絕是有原因的,第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蚊子在生態系統中還是能夠發揮一定作用的。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蚊子的發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疊紀時期,那時候恐龍也剛剛出來。
  • 人類十分討厭的蚊子,可不可以在未來,全部被消滅呢?
    人類十分討厭的蚊子,可不可以在未來,全部被消滅呢?夏天來臨之際,相信很多網友都會有被蚊子叮咬的苦惱。即使如今有很多的驅蚊神器,像殺蟲劑、電蚊香、防蚊手鍊等,還是無法避免蚊蟲的叮咬。以至於很多人發出致命2連問,蚊子在地球上真的沒有天敵嗎?可不可以把它們全部消滅呢?在我們人類的眼中,蚊子似乎都是一個模樣,然而在生物學上卻有不一樣的記錄。蚊子其實也分為三種亞科,它們分別是巨蚊亞科、庫蚊亞科和按蚊亞科。
  • 花蚊子為什麼咬人那麼兇?人類能徹底消滅花蚊子嗎?
    和其他兩種蚊子相比,伊蚊活動時間主要是白天,在夜晚比較多的蚊子是其他兩種蚊子。伊蚊伊蚊能夠傳播很多疾病,登革熱就是通過伊蚊來傳播,因此伊蚊也是所有蚊子中最兇殘的種類。伊蚊在吸血時,會先在人體皮膚表面尋找毛細血管,等到尋找到後會向要叮咬的位置吐口水,口水中包含一種麻醉劑,可以使人們感覺不到蚊蟲的叮咬;口水中還含有抗凝物質,這是因為人體的血液會凝固,蚊子釋放抗凝物質是防止自己在吸血過程中血液凝固,從而導致它們的口器無法拔出。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Ciliary defects caused by dysregulation 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
  • 蚊子越來越愛咬人,這可能是人類活動的一個不良後果
    全世界大約有 3500 種蚊子,其中大多數物種其實不愛咬人,而更喜歡叮咬其他動物。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蚊子演化出不同「口味」的原因,並指出在未來 30 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愛咬人的蚊子可能越來越多。
  • 「花蚊子」叮咬莫小視!這種傳染病開始高發,上海也有出現,尚無疫苗!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支三招出現發熱等症狀及時就醫▽加強自我防護、避免蚊蟲叮咬是重要措施之一。為此,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向廣大市民支三招,牢記「妙招」,保護健康。第一招是「堅壁清野」,從環境整治入手:清除瓶瓶罐罐等積水容器以及周邊環境中的各種積水。
  • 想避免被蚊子咬,你需要一個腳臭的朋友?
    Current opinion in insect science vol. 20 (2017): 34-38.在熱感受器發揮作用時,蚊子的嗅覺受體也在協同工作。許多不同種類的蚊子都擁有細膩的嗅覺,能夠嗅出並追蹤到50米開外的CO2,而雌性埃及伊蚊正是利用這一線索來尋找溫血動物的。
  • 小小蚊子如何影響人類社會?——90年前的日本流行性腦炎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提到蚊子,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種麻煩的生物雖然很小,但卻能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煩惱。每次一到夏天,蟄伏在各個角落之中的蚊子就會傾巢而出,在人類身上大叮大咬,在我們進入睡眠時間時,這些蚊子的嗡嗡羽音還會吵得我們睡不著覺。
  • 小小一個的蚊子為什麼生命力這麼頑強?人類能將其滅絕嗎
    但是,夏夜,山上,這兩個名詞一組合就感覺不妙,為什麼,因為夏夜的山上那不是蚊子的老巢嗎?雖然人類現在科學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了,但是對於蚊子這種古老而又沒什麼用處的生物,還是做不到趕盡殺絕的地步。但是別看這小玩意小小的,卻讓人煩不勝煩。每一個受過蚊子叮咬的人肯定都誕生過想要蚊子滅絕的念頭吧。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不採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將蚊子滅絕掉呢?
  • Science: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2020年8月28日,來自英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Seeing around corners: Cells solve mazes and respond at a distance using attractant breakdown」,該研究揭示了細胞在複雜環境中進行長距離遷移的機制
  • 夏季蚊蟲叮咬防不勝防!為何蚊子專咬你?你以為是因為血型嗎?錯了
    蚊子喜歡叮咬哪些人汗腺發達、體溫較高的人由於出汗多,身上就會有汗液的氣味,而蚊子的嗅覺很靈敏,尋到汗味後,就會向你盯來了,嗡嗡嗡的就會朝著你飛來了嬰幼兒由於新產代謝比成人快,因此也會發現身上總是會出汗,因此,嬰幼兒也是蚊子喜歡叮咬的對象哦。
  • 怎麼鑑別被何種蟲叮咬?滅蚊子有效方法
    蟲害叮咬症狀鑑別蚊子被蚊子咬後,被咬處會形成一個小而圓的腫包,起的腫包發紅,質地略硬;裸露的皮膚都可能被蚊子叮咬,咬痕或集中於某一區域;對於兒童來說,蚊蟲叮咬可能會伴有腫脹和低燒。臭蟲取食有探的習慣,可能要咬好幾口才開始取食,所以叮咬通常會聚集於某一區域,或在手肘、膝蓋、腋下等關節處或腰背處呈線狀分布;蜱蟲蜱蟲叮咬初始標誌是咬傷區域周圍發紅,通常被咬後蜱蟲(尤其是硬蜱)仍會連在皮膚上一段時間,比較好辨認;
  • 蚊子最愛叮咬這幾類人 五招可有效避免
    紅網時刻4月21日訊(通訊員 李曉芹)近日,家住長沙雨花區某幼兒園8歲的小朋友小華(化名),在母親陪同下來到長沙中科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就診,他跟很多患者一樣,是來諮詢蚊蟲叮咬後如何處理的。而夏季氣溫高,很多細菌又偷偷地滋生出來,蚊蟲的繁殖速度大大提高,所以夏季被蚊蟲叮咬而導致皮膚發癢的情況也是非常嚴重。受天氣影響,來醫院皮膚科就診的患者時常在諮詢一個問題——怎麼防止蚊蟲叮咬、被叮咬後如何處理。他提醒市民,蚊蟲叮咬後如出現腹瀉、發燒、全身過敏等較嚴重反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植物也有「防曬霜」?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劉宏濤研究團隊的研究有了新發現,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植物細胞》。 紫外光UV—B是太陽光的一部分,其中窄波段UV-B調控植物發育,如:抑制下胚軸伸長,促進子葉張開,促進類黃酮和花青素的積累等。全波段UV—B會引起脅迫,對植物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