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主演:烏爾裡希·穆埃 / 馬蒂娜·格德克 / 塞巴斯蒂安·科赫
類型:劇情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德國
上映時間:2006-03-23(德國)
片長:137分鐘
文:鈺迪丨主播 鈺迪
《竊聽風暴》
秋分
題記:秋分過後,北半球的白天就一點點少於黑夜的長度了,以後想你的時間比夢你的時間要短了。從暑熱蒸騰,睜眼就想瓜果梨桃這些水果的沁甜涼意,到忽然一個秋日的上午,就越發想喝一杯熱氣騰騰的濃濃熱巧,就著秋天所有的突如其來、曖昧不清,讓時光尾隨,我們自行取暖。
有些電影和書一樣,你不經歷一些什麼,是看不進去的,別人眼裡的經典,很難讓你嚼出味道。只能到有一天,你的心境和閱歷能夠把那一個個摺疊的世界重新打開、點燃,才能從中感受到那種震懾人心的光芒和力量。這種豁然的覺知頓悟是有極大快感可言的。
早些年我硬著頭皮看《竊聽風暴》,覺得冗長又無聊,德國人那種刻板較真還有奇怪的德語發音,讓我很難堅持看完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電影。但十多年以後再打開這部電影,竟然品出了那些細膩眼神和晦澀鏡頭之後的饒有趣味,不費力氣一下子就吸收了。
他們就那樣自然又默契地走進我的心裡,各自炊煙嫋嫋,安營紮寨地忙活起來了。
我想先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簡單又深刻的故事和你們再分享一次。
故事的時間背景設定在1984年冬天的東德。
柏林圍牆倒塌前的5年,東德國家情報局正以恐怖威權控制著人民。渴望升遷的東德警察維斯勒,奉命監控著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美麗女友克裡斯塔。
當你完全放下自己的人生,24小時不停記錄別人生活的一切瑣碎,這種獵奇心理一旦成為生活的全部,自己就會逐漸變得麻木、機械、冰冷。
然而,維斯勒在竊聽的過程中,與其說是不斷走進劇作家的人生,倒不如說逐漸靠近了那個一直隱形的自我。
他被一隻無形的手推到幕前,雖然倉皇又不知所措,但至少真實又不裝腔作勢。
平日維斯勒是一個刻板、嚴謹、不苟言笑甚至十分木訥的形象。他在無人的時候,走進他們的家,看到那些他平日聽到的熟悉事物,鋼筆,被當做痒痒撓的沙拉叉,覺得親切又奇妙。他偷偷拿走了布萊西特的詩集,並深深地感動。他熱愛那位美麗的演員妻子,在她無奈痛苦的時候,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給她鼓勵和支持。在不知不覺中,維斯勒逐漸融入了德瑞曼多採多姿的生活。他不但私下對德瑞曼產生了難以名狀的友情,也在偷偷分享德瑞曼和女友之間的愛情與爭執、秘密與謊言。
後來,德瑞曼向西德媒體秘密匿名撰寫揭露東德人自殺狀況報告,維斯勒選擇犧牲自己的仕途,憑一己之力保護他們。他杜撰監聽報告,在危機當口,幫助劇作家躲過一場巨大的劫難。維斯勒因此被降職到地下室做拆信員,多年後他仍生活在社會底層,一絲不苟地做一個送報員。
電影有清晰的兩條主線,兩個男人,一明一暗,互相救贖;兩個故事,一前一後,彼此打撈。
劇作家在很多年後才知道當時自己的房間被竊聽,而正是竊聽的那個人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自己的人生。當劇作家在街頭,看到忙著分發報紙的特工時,他什麼也沒有做。就像哈代所言,呼喚的人與被呼喚的很少能互相答應。他們最終選擇了沉默地相互記錄。
/ Part 01
「竊聽別人的生活,他搭上自己的後半生」
活著,僅僅是「給生命以時光」,生活,才是「給時光以生命」。
十多年前看這部電影,很難理解,為何竊聽別人的生活日常,值得搭上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其實維斯勒拯救的又何止是這個劇作家,他拯救的更是他自己。
靠這種不光彩的方式走進德瑞曼的生活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充其量只是努力在「活著」,他的生活是一板一眼、橫平豎直的,這種沒有毛邊感、沒有驚喜度的生活,雖然不缺信仰但卻極度缺氧。其實,他真正需要的是氧氣,這種東西才能讓他熱烈而灼灼地「給時光以生命」的活一次。
影片就從維思勒的授課以及大段當年審訊時的畫面開始,表現了他的冷靜和專業。面對這樣一個典型的德國軍官形象,我們很難想最後他的頓悟和反轉是如此的擲地有聲又決然有力。他提前把劇作家的打字機這個關鍵證物藏起來。隱藏關鍵證據的這個舉動,是對德瑞曼人生的救贖,更是對自己真實生命的打撈。
維斯勒所做的無疑是偉大的,也是浪漫的。導演似乎想讓我們了解,真正的偉大與浪漫,永遠來自普通人真誠又善良的內心。
德國電影有點像軟爛入味的無骨雞爪,不會在大段落上給你太多驚喜心跳,但也不乏遺留在肉質中細小的骨血,時不時給你一釐米之間的起伏心動。
其實人情世故,皆長不過一釐米。
開始這兩個男人只是隔著房間牆壁中精妙的布線,你在明我在暗。後來這些埋在牆壁中的網狀竊聽線,在維斯勒面前織出了一張單向度的人性之網,走進深處的每一步都讓明暗的交織對撞增強,回聲振聾發聵。
他猶豫不決又堅定不移地走向裡面,以為會洞悉劇作家真實的一切,但是越走越發現,網狀中心背影是如此熟悉,熟悉到讓自己害怕,他緩慢轉過身,瞠目結舌地看著早已恭候多時的另一個自己。
藝術家的思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有時卻是國家政權的巨大威脅。
所以他們被監視、被竊聽、被關押,失去創作的源動力與藝術家而言比失去生命更加可怕。而這種向死而生的本能的斷裂,正是點燃維斯勒的那根關鍵稻草。
在作家身上那些新奇跳動、生命力極強的事物,在維斯勒竊聽的過程中,都讓他自己身上發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它們以從未有過的旺盛的呼吸和灼然的眼神打量著自己。
他對他所竊聽的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保護它,也為了保護那個未破殼的躍躍欲試的維斯勒。
德瑞曼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冒險發表了讓人震驚的「東德自殺人數調查報告」,向世人宣告了另一種聲音的存在。而讓這一切順利發聲的關鍵其實還有那個一直在暗處「無聲勝有聲」的維斯勒。
/ Part 02
「男女之間的吸引與背叛」
有時候女人怎麼做都是錯。因為社會給女人強加了很多並非己願的標籤。
男人對女人的愛,很多時候並不能保護女人;而女人對男人的愛,更多時候,只能傷害自己。
德瑞曼的女友,除了是知名作家的女友以外,她還是一個著名的演員。她聰明、漂亮、果敢也脆弱。然而她的第二個身份符號明顯被弱化了,社會對她的評價更多的是如何做好一個成功男人的妻子,這也是導致她最後悲劇的關鍵。
他們以前在一起的時光總是特別美好,同為藝術家,對彼此身體和靈魂的需求都是永遠在路上的。無論纏綿還是靜默,都美的像畫一樣,各自的藝術價值和被愛滋養的靈魂,愜意地抻個懶腰,輕巧的俯仰之間,幸福溢滿屏幕。
後來,德瑞曼的好友,一個偉大的導演被強權逼迫自殺。德瑞曼和女友說,我原來只害怕兩件事,孤單和寫不出東西。現在阿爾伯特死了,我已經寫不出東西,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你了。
可這個時候的女友克裡斯塔,已經為了藝術、為了愛情,或者是更複雜的什麼甚至連自己也說不清的東西,向腐敗的官員出賣了自己的身體。
在那個年代,國家統計局什麼都有統計:小到每人一年買多少書、買多少鞋,大到教育的全優生每年有多少……但唯有每年自殺的人數,1977年起他們就再也不統計了。那些身居要位的官員本身處在陰暗之中,而整個國家卻要依靠這樣的人尋找光明。
他們只知道唾棄掩蓋那些在絕望中被逼迫自殺的人,好像這些事情和謀殺從無關聯。因為選擇自殺的人,沒有熱血、沒有激情,只有死亡,只有泯滅。
就是在偉大導演阿爾伯特的葬禮上,想到這些,又再次喚起了德瑞曼寫作的靈感和動力。他要繼續筆耕不輟地去記錄,記錄這個時代,和被這個時代淹沒的那些偉大的「自殺者」。
作家的女友也在後來走進了「自殺者」的陣營,讓人不甘不舍也無助無望。仿佛一切突如其來,又如約而至。
她代表的是那個時代背負著告密者惡名的數量龐大的一種社會存在。從出賣自己,到出賣別人,從試圖救贖,到無路可退。結束生命,就是救贖自己靈魂和堅貞愛情的唯一方法。你可以說她不夠勇敢和堅定,但她靈魂原本的純潔和堅韌始終不容褻瀆。選擇死亡,是她當時最無望又唯一的告別。
後來,柏林圍牆被推翻。再後來,兩德統一。
多年後作家才驚奇地得知自以為安全的家,其實一直被嚴密監控著。他瘋狂地撕開那些埋藏在牆壁裡的暗線,也逐漸尋找到了自己當年沒被發現的原因。他在檔案資料裡發現了監聽他的特工代號「HGWXX/7」。
兩年後,作家出版了名為《一個好人的奏鳴曲》的書,獻給「HGWXX/7」。
特工在日後多年一直從事送信拆信的工作,簡單、機械、無聊,忽然有一天,他在書店發現了這本讓自己靈魂有光的書。
當賣書的人問他是否需要包裝的時候,維斯勒簡單地說了句:」不用了,這是給我的。」
以為當年自己所做早已被淹沒的人,忽然從這本書裡發現,其實你做的點滴都被別人一直深深銘記並感恩。
這種感覺就好像大汗淋漓的你,在崎嶇山路轉角忽然遇到了一株大笑著盛放的野玫瑰,就是那麼碰上了。緘默一生,終其所願,默契和感動終於還是迎面趕來,讓歲月不再勠力尾隨,徒然無聲。
【本期話題】:在生活中,你有隱私洩露的經歷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作者及主播簡介
鈺迪:國家級資深電視主持人,一級播音員,高級工程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本科,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專業研究生。曾在三聯生活周刊公眾號連載24節氣文章。
音頻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