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MBA微金
最近一段時間,作為首家在「港交所和上交所」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拉夏貝爾可以說是風波不斷,由於公司業績虧損,拉夏貝爾的零售門店正在快速縮水。
翻開拉夏貝爾的經營史,在2017年9月,拉夏貝爾上市,當年它的營收曾經達到104.46億元,位列國內營收最高的女裝上市企業。
然而兩年後的今天,拉夏貝爾的淨利潤已經顯示為半年虧損5.65億元。是什麼讓拉夏貝爾經歷了如此大的波動?
圖/圖蟲
01
半年虧5億,2470家門店關閉
拉夏貝爾服裝清倉甩賣
8月29日,拉夏貝爾公布了半年報,如市場預期,拉夏貝爾這份半年報成績「不太好看」。
半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拉夏貝爾,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9.51億元,同比減少9.78%;淨虧損4.98億元,同比下降311.2%。同時,上半年拉夏貝爾的零售網點減少2470個,較去年末淨減少約26.65%。
財報顯示,上半年,拉夏貝爾正大刀闊斧地閉店、資產處置,這些舉措會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嗎?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近日,記者在上海市區走訪各大商場時發現,女裝品牌拉夏貝爾的門店似乎比以往少了一些,不少在手機地圖上還能搜索出來的門店都已經關閉撤櫃。
也有一些拉夏貝爾的店鋪貼出了清倉特賣的海報,店內展示的羽絨服、大衣等服飾都有較大力度的折扣。
上海市長寧路拉夏貝爾門店店員:都是3.8折,也有兩折的。
上海消費者:1099元的打折下來是400多元,拼三件還可以打九折,九折的話也要省100多元。
記者:那您覺得值嗎?
上海消費者:我感覺做工不怎麼好,品種不全。
店員告訴記者,拉夏貝爾當季新款服裝還沒有上架,從9月26日開始一直到10月20日都是特賣會,打折銷售去年和前年庫存的衣服,目前還沒有接到新款上架的通知。
02
旗下男裝子公司傑克沃克虧損1.6億
申請破產
10月16日晚間,作為國內首個「A+H」兩地上市的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在 A股(603157.SH)和港股(06116.HK)同時公告稱,董事會當天通過擬議清算,同意控股子公司傑克沃克(JACKWALK)作為債務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數據顯示,2018年,傑克沃克總資產1.74億元,淨資產-1.66億元,營業收入1.71億元,淨利潤為虧損的1.61億元。
而截至2019年9月,拉夏貝爾對傑克沃克的經營性借款餘額高達2.47億元,也就是說,傑克沃克基本處於資不抵債的處境。
在10月16日晚間的公告中,拉夏貝爾稱,「傑克沃克主營品牌 O.T.R.,該品牌仍處於培育發展初期,品牌競爭力不強,未來仍需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盈利前景不能樂觀估計;此外,傑克沃克管理層嘗試了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第三方重整、公司內部經營調整等多種方式,均未解決傑克沃克當前的資金和經營困境,其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已不具備持續運營能力。」
03
連總部大樓都租出去了
據央視財經,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拉夏貝爾集團總部辦公大樓,剛剛投入使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面對業績虧損和債務危機,拉夏貝爾也將選擇出售不動產來渡過難關,目前在辦公大樓下可以看到已經貼出了對外招租的海報。
目前拉夏貝爾園區裡的B棟樓已經完成裝修,全部對外出租。
另外,在服裝行業中,庫存是企業最難承受的壓力。而拉夏貝爾的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拉夏貝爾存貨的帳面價值高達21.6億元!
04
線下曾瘋狂開店,而今閉店求生
在招股書中,拉夏貝爾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快時尚、多品牌、全直營時裝集團。所謂快時尚,是一種服裝服飾行業的商業模式,特點是上新品速度快、評價和緊跟時尚潮流,ZARA是該模式的代表品牌。拉夏貝爾在招股書中也多次對標ZARA。
2015年,時任拉夏貝爾常務副總裁王勇稱,拉夏貝爾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學習了GAP、ZARA、H&M的模式,走全直營和多平臺的運營,這也將是服裝業的未來。
這是拉夏貝爾被認為中國版ZARA的原因,在國內,拉夏貝爾確實成為了快時尚的佼佼者。2014年,歐睿報告顯示,拉夏貝爾的市場份額一度超過了ZARA。
拉夏貝爾的開疆拓土是通過開店迅速實現的。
「如果不開新店就意味著倒退。」不少文章都提到創始人邢加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記者並未從權威信源找到該話出處,但從拉夏貝爾線下門店的擴張速度來看,倒也符合這句話的思路。
2014年-2016年,夏貝爾實體門店期末數量分別為6887家、7893家、8907家。
2017年底,拉夏貝爾的門店數量達到了9448家。
一個耐人尋味的信號是,2018年末,拉夏貝爾門店數量開始減少,下降為9269家。
在半年報預告中,也可以感受到拉夏貝爾面臨的多重壓力。國內大眾服飾零售市場持續低迷、毛利率同比下降,業務轉型調整、降本增效的實際效果尚需時間體現,費用的減少未能抵消毛利下降的影響。另外,外部融資環境發生變化,公司持續歸還銀行借款,對產品下單、上新等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市場低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拉夏貝爾的嗅覺似乎不ZARA敏銳。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中國已經成為ZARA全球第二大市場。2017年,ZARA在中國店鋪共有183家,而且開店節奏放緩,還關閉了標誌性的全國首家旗艦店。
另外從城市布局來看,ZARA門店絕大部分集中在一線城市。拉夏貝爾則採取了不同的戰略,將目光放在了二、三線城市。2017、2018年財報顯示,來自二線城市的收入佔比在42%-43%,三線城市收入佔比23%-24%,一線城市收入佔比在13%左右。
隨著一線城市市場飽和,ZARA也在向二、三線城市下沉。但ZARA的策略是很謹慎的,進入一個新市場時,通常先開設一家店,以此為繼續擴店的基石,等對當地市場有足夠了解之後,才會繼續開第二家店,或逐步引進集團旗下的別的品牌。
但要知道,這時候拉夏貝爾還在跑步擴張,門店數量接近1萬家。
05
盲目買買買
線下大舉開店的同時,拉夏貝爾還在大手筆買買買,品牌越來越多。
相信不少90後女孩對La Chapelle、Puella、La Babite等品牌不會陌生。在很多大型商場內,這幾個品牌是標配,而且它們經常把門店開在一起,在風格上形成細微差別。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個品牌其實是同一家公司——拉夏貝爾旗下的。
2011年之前,拉夏貝爾僅有LaChapelle、Puella、Candie’s三個女裝品牌。2012年,拉夏貝爾明確提出「多品牌、直營為主」的發展戰略,陸續推出7m和LaBabite兩個女裝品牌,推出POTE和JACKWALK、MARCECKO等三個男裝品牌以及8EM童裝品牌等。
2015年以後,拉夏貝爾基本停止內部新培育品牌,主要通過投資合作的方式拓展新的品牌,到2018年,公司通過控股公司陸續擁有或者推出Siastella、OTR、GARTINE等品牌,通過聯營、參股方式陸續支持或參與MairaLuisa、Tanni等品牌發展。
由此,併購成為拉夏貝爾上市之後的關鍵詞,其中備受爭議的是收購法國品牌Naf Naf SAS。
2018年1月,拉夏貝爾宣布以5200萬歐元(約合4.1億元人民幣)收購法國VIVARTE時尚集團旗下女裝品牌Naf Naf SAS40%股份。隨後在2018年11月,拉夏貝爾對剩下的60%也產生興趣,擬出資3534萬歐元(約合2.78億元人民幣)收購LaCha ApparelIISàrl60%股權,從而間接收購Naf Naf SAS60%股權。改善收購交割事項的最後日期延期至2019年7月1日。為了完成收購,公司與第三方籤訂協議,並貸款不超過3800萬歐元。
但Naf Naf SAS業績表現自2017年便有所疲軟,2017年虧損約5126萬元,2018年虧損有擴大的趨勢。
從目前的業績來看,拉夏貝爾執著於收購Naf Naf SAS,卻沒有扭轉公司業績。
截止2018年底,拉夏貝爾共有15個品牌,但La Chapelle、Puella、Candie’s、7m、La Babite這5個品牌貢獻了80%的營收。
而從消費者的反應來看,雖然牌子越買越多,門店越開越多,但質量和價格並不匹配。有不少消費者在公開平臺表示,「只有打五折的時候買,質量對不起原價。」
拉夏貝爾目前的閉店求生之舉能否有所成效還未可知,但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已經大大降低。股價低迷的同時,也在被機構拋棄。2017、2018年,拉夏貝爾是機構的寵兒,一度被看高至30.8元。到了2019年,公司研報已經不見蹤影。
21財聞匯綜合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 張賽男、朱藝藝、 餘天錫、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