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長勝
出品|科技觀察
「幾乎每一天,網際網路都讓我們如履薄冰。」這句話,對於傳統企業來講,很刺骨,也很傳神。
其實,不只是傳統企業,就連科技網際網路公司也是戰戰兢兢。數位化轉型的大潮,讓每一位企業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尤其那些已經很成功的企業,更是如此,所謂路徑依賴,讓他們更容易僵化。如何跟上新時代變革的步伐,與時俱進,是一個不可無視的重大命題。
「夏天我們要求所有人在辦公室,或者他生活的地方,看見有陽光照進來,一定要把窗簾關上,這屬於起碼的環保道德問題。」 作為中國最早的環保製造業企業之一,遠大科技集團的董事長張躍曾把這句話輸入到釘釘全員群裡,並且@了所有人。
從來不用電腦的張躍,如今愛上了釘釘,並為此著魔。不只是釘釘群,包括日誌和工作圈,都成了張躍與公司上下交流溝通的陣地。不用層層傳達,不用組織學習,通過釘釘,張躍的思考和理念隨時隨地可以傳遞給遠大的每一名員工。
這家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野蠻生長並一路崛起的企業,正在完成一個跨越式的數位化轉型升級之路,從每三個人一臺電腦,直接跨入到人手一部裝有釘釘的手機,「已讀未讀、籤到打卡、DING一下……」單就這些溝通功能,就已經讓遠大集團變得不像是一家傳統製造企業,而更像是一家科技網際網路公司。
「之前我基本上被排除在網絡之外,有了釘釘,我好像又進入網絡了。」張躍感慨。
成為釘企業之後,遠大集團單就各部門的審批考勤一項,就從6萬條降到1千條,催辦這項工作職能都要消失了。現在審批全部在釘釘上實現,進度實時更新,透明且高效,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從單向要求,變為相互驅動。
更大的影響還在繼續,曾經一度林立的部門牆也隨之瓦解,釘釘構建起的一套完整的神經網絡,已經把集團的生產、服務、產品有機地連接在了一起,接軌雲和大數據。
「這裡已經沒有了上下之分,而是回歸到了每一個個體。」這場變革,遠大集團CIO瞿友漢感受深刻。短短兩年裡,釘釘已經將移動化、智能化深深植入到遠大集團的基因裡。
這是一場數位化轉型從1.0到2.0的升級之路,從過去基於傳統IT架構的信息化管理過渡到基於雲和網際網路的智能化運營,前者的目標僅僅在於提升企業管理效率,而後者的目標則在於支撐創新業務。
這場變革是細微而遞進的,但是從2010年開始便加快了腳步,僅每年的SaaS(軟體及服務)市場而言,都在以On-Premise(本地裝機)市場的5-6倍速度增長,企業應用軟體市場也呈現著同樣的趨勢。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內蔓延。
6月20日,「美國版釘釘」Slack成功登陸紐交所,作為Saas領域的明星企業,成為美股上市中的最強黑馬,上市首日,Slack的股價表現就證明了它的底氣跟吸金能力,開盤較26美元發行價漲超50%,市值一度突破230億美元。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低迷的情況下,企業應用服務公司的股價的表現卻很「異類」,美國一家視頻會議解決商Zoom,兩個月前上市當日大漲70%,目前股價從發行價36美元已經漲至102美元。同樣在今年上市的基於雲的管理軟體公司PagerDuty和網絡安全軟體製造商CloudStrike,股價表現也都翻了一倍。
4月17日,畢馬威、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報告——《百年躍變:浮現中的智能化組織》。報告數據顯示,釘釘在相關領域的活躍用戶數排名第一,超過第二至第十名活躍用戶數總和,釘釘上的企業組織數已達700萬。其中,小微企業從2017年到2018年間增速超過了80%。這為企業組織數位化轉型探尋出了一條使個人、企業、產業、社會都可從中受益的獨特道路。
在這場變革之中,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徵是,以往的企業應用軟體市場服務的往往是大型企業和機構,對於更多更海量的中小型企業則是望塵莫及,用不上也用不起。而在這場變革之後,數位化轉型2.0時代,以釘釘為首的企業應用軟體服務針對的客戶則是大小通吃,對於那些哪怕只有幾名員工的小創業公司依然能「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科技的普惠力量正在無差別地照耀到全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
90後小蘭是林清軒線下門店的一名導購員,她曾經遇到過所有線下導購員都遇到過的問題,顧客來店裡試裝、試穿之後,記下款式、型號,就走了。回家後打開手機上網購買,而這一切都與小蘭再無關係。即便是,能夠在店內完成購買的顧客,也難以進入到客戶管理系統,如果小蘭離職,就把客戶都帶走了,對於商家來講,是個極大的損失。
這一系列的問題,這麼多年來都一直困擾著零售企業,尤其是線上+線下的零售企業,在大力提倡新零售的當下,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新零售也只能是個空中樓閣的概念而已。
釘釘,讓新零售變成現實。
今年618期間,即使下班回到家之後,小蘭手機裡的釘釘也在不斷收到信息提醒,是的,又有顧客在淘寶下單了。林清軒通過導購員的釘釘和手淘綁定,只要顧客添加了導購員的釘釘,她在天貓上買的每一單,都算做該導購員的業績,並且與店內做出的銷售拿到同樣多的提成。對於小蘭來講,釘釘把零售中的溝通、推廣、銷售、服務徹底線上線下打通,同時解決了業務在線的問題以及客戶管理和流失的問題。
在全員使用釘釘僅四個月之後,林清軒的618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線下銷售翻了三倍,即使最難啃的上海市場也翻了一倍多。更重要的是,林清軒在顧客掃碼加了導購員釘釘之後能抓住數據,形成自己的數據銀行,並與阿里的數據銀行對接,讓營銷變得及時且精準。
這是數據賦能服務的典型代表,而且是全局性、系統性賦能,有效地支持了企業的運營和決策。與數據化轉型1.0時代的「以數位化、自動化工具提高效率」相比,釘釘所領導的2.0時代則實現了「以智能化的『數據+算法』提高決策精準性」。以前是,「業務數據化」,如今則是「數據業務化」。
沒錯,數據就是新時代的石油和血液,是最寶貴的能源和動力所在。對於企業來說,釘釘就像是一臺造血機,能夠讓企業把數據變成血液,不僅在企業內部流動起來,而且還能建立業務生態圈,讓合作夥伴之間融合促進。而在這個過程中,釘釘也完成了逐步迭代進化,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最終形成了釘釘與企業的雙螺旋式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