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層次感-透視法分析
這是一張用標準鏡頭拍攝的帶景人像照片。畫面中同時帶出了巴洛克風格的迴廊。雖然是標準鏡頭拍出的帶景人像,但畫面仍有近大遠小的透視感。
拍攝時使用了單點透視的方法,消失點在迴廊延伸的遠方。
立體感:線性透視法。環境元素:長廊的支柱、拱門、窗戶。
這是一張用標準鏡頭拍攝的人像照片,畫面中帶出了葡式建築的長廊結構,可以看出長廊支柱近大遠小的關係。拍攝時使用了單點透視的方法,消失點在路燈旁通道的遠方。
用標準定焦鏡頭拍攝帶景人像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控制好畫面的變形。
立體感:線性透視法。環境元素:長廊的支柱、通道、路燈。
透視法可以讓平面的照片立體化
雖然攝影是平面化的呈現,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用一些手法,讓影像更立體化,有層次感,其中線性透視法最為有效。
傳統的人像攝影一般會涉及到大特寫、全景人像、黃金構圖、井字構圖等。很少會用到透視法,這是因為傳統的人像攝影,很少考慮帶景,不太討論人與場景的關係,把焦點都放在人物身上
然而,現在很多人像攝影開始考慮多變的帶景人像。因此,利用場景元素是現在的攝影師需要考慮的重點。
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線性透視法就是繪畫、建築物設計中最重要的構圖方法。攝影也不例外,只要有帶景的需求,線性透視法便可以派上用場。
展現場景的特色、立體感是這張帶景人像在拍攝時所特別注意的。
透視法與鏡頭的使用息息相關
透視法與鏡頭的視角和焦段息息相關,長焦鏡頭的視角較小,我們在拍攝時通常會離拍攝對象較遠,這樣會讓場景中的景物看起來比較大,畫面會有空間的壓縮感。廣角鏡頭的視角很大,如果靠近拍攝對象拍攝,場景中的景物就會相對縮小了,畫面中就會有空間的透視感。
透視感指的是視覺上近大遠小的效果。實際上,長焦鏡頭與廣角鏡頭都可以營造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拍攝圖1、圖2、圖3是分別利用了單點透視的原理,在畫面中加入了一個消失點,並利用近大遠小的效果來營造出透視感,這種手法和技巧,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
攝影的構圖源自於繪畫
攝影的美學風格源自於繪畫。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畫意攝影(Pictoria Photography)。就是強調利用繪畫的構圖方式來攝影。
然而,攝影的本質與繪畫是不同的,很多時候,攝影是瞬間決定的,無法像繪畫那樣預先安排每一個元素。
尤其是旅行攝影,旅途中會發生很多突發狀況,遇到許多意外的場景,能夠當機立斷,是成就完美影像的基礎,這一點與繪畫也有很大的不同。
對於有計劃的人像攝影,完美可以引導模特的肢體、位置。甚至可以決定場景,但是對於場景元素的選擇一般會做減法,並不是像繪畫可以從無到有安排元素。
攝影的實施多元化等特點,使它比繪畫更複雜。
加法與減法
許多人認為繪畫是一種加法,而攝影是一種減法。
如果站在單純、簡約的形式美角度來看,這是對的。但不要忘了,攝影還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尤其是帶景人像,在選擇場景、安排畫面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捨棄不必要的元素,還要思考加入哪些元素,甚至還需要自行安排道具。
可以看出攝影不只是減法也是一種加法。
繪畫是創造而攝影是選擇與創造
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的另一種說法,應該是繪畫是一種創造而攝影是一種選擇!
繪畫是一種創造,除了描繪現實的景物以外,畫家的構圖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而攝影師在選取一個畫面時,它會先選擇感興趣的主角、環境元素,然後才按下快門按鈕。大部分時候,攝影師都是不斷的選擇元素,然後取景,最後展現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如果是有故事性的安排,那麼攝影師就像導演,可能還需要在畫面中加入元素、調度角色。此攝影就不僅僅是選擇了,更重要的還有創造。
構圖形式的預想與形式選擇
畫家在繪畫之前可以先想好我要直線構圖,要三角構圖,要s型構圖等
而攝影師呢?面對筆直大樹,他很難改用s型構圖;面對s形的彎道、河流,他也很難改用直線構圖。當然在面對這些特色的場景,實際也沒有必要改。
攝影師是根據場景中的元素特性,來選擇可用的形式,要學習的是一種選擇、發現、解讀、分析、組合,然後完成構圖形式美的能力。
現在許多攝影書在介紹構圖時都這麼講,我們可以用直線構圖、斜線構圖、S型構圖、L形構圖、三角構圖等。實際上這種思維還停留在繪畫的階段。
但攝影構圖並非如此。
一個場景中通常有五個基本元素:線條、形狀、材質、空間和色彩。
學習攝影構圖,實際上是在學習選擇、解讀的能力,然後再將看到的東西通過構圖的手法表現出來。
所謂的直線構圖、斜線構圖、S型構圖,L形構圖、三角構圖等,這些都是我們選擇和表現的結果,並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