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B-4榴彈炮以其巨大的破壞力,被士兵們稱為「史達林之錘」,在多場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衷愛重型火炮的元首來說,當然不能容忍蘇軍單方面風光,在二戰前也研發了類似的武器裝備--Mrs18型210毫米重型榴彈炮。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德國210毫米榴彈炮的歷史
自從德國克虜伯公司崛起之後,德國就成為火炮大國,各種型號的德國造火炮走上戰場。早在一戰時期,德國就大規模運用M10/16型210毫米榴彈炮,並對該炮在戰場上的破壞力感到滿意。
之所以如此衷愛210毫米口徑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型陸炮機動困難,如一戰時期的大部分重炮要麼是鐵道炮,要麼是固定的要塞炮,要麼只能拆解運輸,只有210毫米左右的重炮,能夠擺脫鐵路等束縛,利用汽車直接牽引,保留基本的機動性,威力和射程又能滿足需求,所以繼續研發類似裝備,屬於一種技術妥協,如果用150毫米炮就能解決問題,又何必浪費時間研發210毫米口徑炮呢?
德國一戰210毫米榴彈炮
1936年,德國開始研發新一代210毫米榴彈炮Mrs18,在新的技術支持下,該炮明顯瘦身不少,比起一戰的型號顯得更加苗條。該炮在1939年開始量產,到1942年時停產,總共生產了711門。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關於該炮的定義,一些文章稱它為榴彈炮,一些則稱它為重型臼炮,可能跟它最大70°的仰角有關。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火炮全重16.7噸,長6.51米,火炮實際口徑8.31英寸(211毫米),身管倍徑30,採用改進的二重駐退復進式炮架,橫鍥式閉鎖機構,俯仰角度0°~70°,方向角度左右各8°,安裝專門的圓形底盤時可以實現360°射擊。該炮炮口初速度550米每秒,最大射程16.7千米,持續射速30發每小時。
火炮可以發射高爆彈、混凝土穿甲彈等彈種,在發射混凝土穿甲彈時,因為炮彈尾部有摺疊的彈翼,用一個鋼套包住,射擊時正面的人員需要離炮口遠一點,鋼套脫落後可能造成誤傷。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火炮本身不具有動力,遠距離機動時可以將火炮拆解成炮身和炮架兩部分,如果是整體拖曳,對車隊是個不小的考驗。
元首的小錘錘不如史達林之錘
Mrs18的作用是為軍級單位提供火力打擊,雖然比起一戰時期的210毫米炮來說進步很多,但是整體性能在同級別裡並不算強,最為它的頭號對手「史達林之錘」B-4榴彈炮,綜合性能就更勝一籌。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首先B-4雖然比Mrs18重了約1噸,但是它有一個拖拉機式的底盤,可以支持它緩慢地自我機動,對火炮的陣地轉移更為有利。在射程上,B-4身管雖然只有24.1倍,射程卻比30倍身管的Mrs18更遠,達到了18千米。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Mrs18的優勢是口徑更大一點,炮彈的裝藥量要更大一些,榴彈重量約113千克,比B-4重了約13千克。遺憾的是在實戰中,面對如此級別的重炮打擊,增加的裝藥量並沒有表現出絕對的破壞力,反正它倆都能一炮摧毀一座中小型的混凝土碉堡,區別不過是有一個炸得更碎而已。至於火炮射速,如此級別的重炮在實戰中已經不在乎這個問題了。
Mrs18的服役
德軍從一開始就對該炮不是很滿意,因為笨重的它跟不上閃電戰的步伐,自身性能比同類產品來說也沒有絕對優勢,德軍面對堅固目標時,還有卡爾臼炮這樣的特種裝備可用,這也是Mrs18產量這麼少的原因。
Mrs18型210毫米榴彈炮
1942年以後,德國開始生產新式的170毫米榴彈炮,這種更加新式的火炮重量更輕,雖然口徑小了,但是由於改進了裝藥,爆炸威力基本不變,同時射程提升了一倍。已經服役的Mrs18則繼續在的軍中服役,有相當數量堅持到了德國投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