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系列報導之一

2020-12-13 西海都市報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譽為「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紮實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聚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本報從今日起,將聚焦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諸多成就,以系列報導展現青海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和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主動作為,讓青海探索生態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時代「奮進曲」更加響亮。

本報記者 宋明慧

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巴哈圖山蜿蜒前行,一滴滴匯聚的雪山融水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在流經草原、山川後衝刷出適宜人類居住的谷地,養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這條被譽為青海人民母親河的湟水河,這條承載歷史又見證發展的河流,在三江之源的懷抱中,如慈母般撫育了湟水兩岸的河湟兒女、孕育了燦爛的河湟文化。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在不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實踐中,既要守護好三江源頭,還要守護好黃河的重要支流,讓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湟水河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坐標,充分體現青海人民的「源頭責任」和「幹流擔當」,讓湟水河滿載著青海人民守護「綠水青山」的初心涓涓向東、源遠流長。

奏響湟水河治理「三部曲」

在青海,湟水河以寬廣的胸襟擁抱著流域內1.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全省一半多人口。曾經,人類文明的進步伴隨著城市發展骨架的拉升,粗放式發展未能讓一塊「蛋糕」實現均衡分配,非法採砂、汙水直排,無序開發利用使得湟水河水量日益下降,昔日的湟水河不堪人類發展重負,變成了「黃水河」,一時間讓「黃水河」變清成為了多少青海人的期盼和嚮往。

湟水河生態質量的變化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作為一條承載重要發展意義的生態河流,實施湟水河系統性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群眾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2009年我省全面打響湟水流域水汙染治理攻堅戰,開啟了以水促發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態的綠色發展新徵程。2011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早日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的母親河」的承諾,提出了推行汙染物「全收集、全處理、全測控」的目標要求。

承諾聲聲入耳,行動鏗鏘有力。最嚴格的源頭防控、最有效的工程處理、最強硬的綜合監管,全力攻堅「表現在水裡、問題在岸上、根子在理念上」的癥結……我省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湟水河由單一治理向綜合系統治理轉變,分階段、有重點地推動湟水河汙染治理。

多年來,我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採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層層推進」的措施,從針對城市建成區汙水收集處理率低和河道亂採、垃圾亂倒等問題,到針對汙水處理設施欠缺、處理能力低、標準低的瓶頸問題,再到針對河道水體自淨能力弱、缺水性汙染突出的問題,先後排查並整治排汙口、實施汙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及企業廢水深度治理工程、實施汙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溼地建設、河道生態修復和中水回用等工程,奏響湟水河綜合治理「三部曲」,推動湟水河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現如今,西寧北山美麗園成為了很多市民休閒遊憩的目的地之一,鮮花、綠樹、清水成為了城市美景的構成元素。老西寧人都知道,這裡曾經還是北山危巖體易發區,也是西寧城內臟、亂、差的代表地,不僅影響著城市景觀,更對湟水河生態保護潛藏著隱患。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先後幾年的建設和打造中,這裡迎來了「蝶變」。

不僅有西寧北山美麗園,園博園也即將迎來開放。當一點點的改變串聯起今日湟水河水清岸綠景美的宜居環境,「黃水河」再度變清的背後承載著多少人的智慧與艱辛。今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湟水河終於回到了最初的模樣,一處處亮眼的景觀讓單一的河道成為了扮靚河湟谷地的亮眼風景,「重生」的湟水河出落得更加美麗妖嬈。

數據顯示,目前湟水河流域幹支和主要流水環境功能目標達標率為100%,28個監測斷面中,優良水質佔比達92.9%,水質總體狀況優,出省境民和橋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且Ⅲ類及以上水質佔比穩步提升。

因河而生的溼地公園

伴著7月的柔風,走進西寧湟水國家溼地公園,落日的餘暉灑向清盈的水面,搖曳的蘆葦蕩裡不時傳出幾聲清脆的鳥鳴,岸上的行人感觸著水清景美的愜意,孩童們嬉戲的笑聲在山水間增添了幾分輕盈。

不僅是在寧湖溼地,湟水河道上一處處溼地景觀把湟水河裝扮成了一條綠色廊道。無論從湟水橋上向東張望,還是從民和橋上向西凝視,一處處溼地景觀造就出青海人最普惠的生態幸福。

水涵養著溼地,而溼地淨化水質,兩者相輔相成。現如今,作為我省著力打造的生態景觀,西寧湟水國家溼地公園不僅成為了湟水河生態指標持續向好的「助力劑」,更是省會西寧的一處亮麗景觀,從空中向下俯瞰,那充滿生機的綠色填滿了視線,生機盎然。

近年來,我省在西寧市相繼實施了湟水河河道綜合治理及濱水休閒綠道建設、北川河生態河道建設、寧湖景觀改造、湟水河溼地海綿化改造及景觀提升、城市綠道系統建設等項目,建成了海湖溼地、寧湖溼地和北川溼地三大片區,溼地公園面積從508.7公頃增長為599.06公頃,溼地面積從241.41公頃增長為374.57公頃,溼地率從47.5%提高到62.53%,溼地公園正成為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2018年12月29日,西寧湟水國家溼地公園通過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

幾年來,我省多措並舉加強溼地生態系統修復力度,完成溼地公園生態環境本底調查,建立溼地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體系,建成開放全省第一家溼地科普館,實施湟水溼地恢復工程等,保護和恢復以河流和湖泊為主的溼地生態區,同時新建鳥類「生境島」30多處。

目前,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豐富,分布有野生植物33科82屬103種,溼地鳥類高達62種,猛禽9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種,省級保護動物10種。

這幅美好的生態和諧畫卷或許在十年前還只是期盼,但就在今天,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藍圖願景終於成為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綠色耀眼的景觀河

「高原水城、夏都花園、文化走廊」,西寧北川河溼地公園名副其實。從開園至今,一直是眾多青海人打卡的「網紅地」。山、水、城在這裡交融共生,由遠及近,山脈、大地、河流連接成城市中一顆閃亮的明珠,靜靜訴說著湟水谷地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

走進西寧北川河溼地公園,綠樹成蔭、流水潺潺、遊人如織,當我們在這裡享受休閒之時,是否還記得曾經的模樣:民房錯落的村莊、自然形成的河道,還要滿足城市發展和周邊居民的生活需要。

作為湟水河的一級支流,對北川河實施系統治理迫在眉睫。2012年,西寧市開始規劃北川河核心區生態水系及城市開發建設,結合多年治河經驗,並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開始了將「生態水系治理、水綜合管理及城市開發」融為一體的規劃編制工作。

始終把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擺在工作首位,在生態河道建設中充分考慮水質改善和自然河岸恢復的思路,擴大河床斷面面積,形成大面積的水面溼地,並適當變化原有的水力坡度,形成生態河道與溼地湖泊相結合的連續生態水面。同時,在生態河岸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恢復了較大面積的生態綠地,實現了「水綜合管理」。

據了解,北川河核心段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化設計建設理念統籌考慮,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和自然溼地淨化,使得年徑流汙染物削減率大於等於70%,構成多形態、豐富的水系格局,實現北川河「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清水盈盈、鳥鳴婉轉、岸綠景美正是對此時湟水河最好的描述。當7月的暖陽灑向古城西寧,當人們行遊或休憩的腳步停留在湟水河畔,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正訴說著歷史的悠久,也傳遞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態環境的幸福嚮往。

本版照片由儀增福、路自強、李秉廷攝

相關焦點

  • ...進厚植髮展底蘊——青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系列報導之三
    從幾年前誓讓「一江清水向東流」、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擔當,到如今統籌「五個示範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發展實踐,立足生態保護探索唱響綠色發展旋律,青海正在以綠為進厚植髮展底蘊。感動,在於通過多少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無論是從各級黨委政府的戰略部署、項目實施,還是到草原深處牧民群眾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自上而下已然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踐行者。
  • 青海舉辦首場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日活動
    青羚網訊(記者 魏慧敏)5月28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舉辦全省首場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日活動,為我省工業園區和企業提供環保服務。活動現場,青海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貿有限公司、青海虎彩印刷有限公司、西寧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海製藥廠有限公司5家企業圍繞生產經營中環境政策、技術需求等問題進行了現場諮詢,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處室單位負責人進行逐一答覆。
  •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蘇實踐系列報導①丨揚子江畔,渚清沙...
    新華日報·交匯點今起推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蘇實踐系列報導,展現江蘇突出環境問題有力整改、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環保投入力度空前加大、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的生動實踐。  大江巨變,無邊江景一時新。
  • 嶽西推進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
    今年以來,安徽省嶽西縣生態環境分局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強化政治引領、改革創新、責任擔當等舉措,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堅持「一盤棋」。
  • 以更高水平保護八桂大地良好生態環境
    牢牢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深入分析廣西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緊盯生態環境重點難點問題,紮實推進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全力防控環境風險隱患,嚴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站位全局謀劃和推進生態環保工作。
  • 央視快評: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先後來到南通、揚州等地,深入長江和運河岸線、水利樞紐、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研,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深厚的民生情懷,對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再次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
  • 修復生態環境推進長江大保護
    推進長江大保護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協同發力,共抓大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2020年一季度,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94.5%。圍繞長江大保護,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為綱領,以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為配套的「1+N」規劃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
  • 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應該看到,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更好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產品,讓人們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 以實際行動走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長徵路
    「不保護好生態,青海在全國還有什麼地位?不履行好責任,青海怎麼向黨和人民交待?不發掘好潛力,青海的未來有何出路?」8月13日,我省生態環保部門第一時間召開會議,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全省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大會精神。
  • 生態環境保護倡議書
    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省各族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保護好生態環境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
  • 中央媒體集中報導三明實踐_福建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報導指出,三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和期望,一以貫之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前進道路上不斷書寫更加優異的答卷,樹立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地方樣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12月16日、17日、18日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晚間新聞》、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網、央廣網等欄目、平臺,重磅報導了三明的改革成效。
  • 鹽源縣深入推進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1月9日至11日,省人大城環資委相關負責人一行深入鹽源縣調研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和資源利用情況。調研組一行先後到母支汙水廠、洛窪碼頭、王妃島等地深入實地現場查看,聽取相關負責人就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詳細了解景區大草海景觀棧道整改、草海治理項目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情況,對鹽源縣近年來保護瀘沽湖環境質量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肯定,對進一步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提出意見建議。
  • 《生態強省中的「黃南力量」》系列報導二 拓寬礦山綜合治理新樣式
    「十三五」以來,黃南州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系列重要講話,圍繞省委「一優兩高」戰略,把加強保護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的頭等大事來抓,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和社會治理的突出環境問題,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賦能和全員環保奮力建設生態淄博4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動員全市上下大力實施生態賦能行動,全面推行全員環保體制機制,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全面開戰
  • 廣汽本田不惜餘力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
    為倡導更多人關注和參與環境保護,10月30日,「廣汽本田杯」廣州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競賽頒獎暨廣汽本田流溪河水源地「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廣州從化樂明村舉辦,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柳、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鄭衡、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黃金平、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領導周洪平、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鄒偉全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青海果洛州:構建「3+2」生態環境保護新模式
    正義網訊(記者李維 通訊員王麗坤 開曉青)日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檢察院與州生態環境局、林業和草原局、水利局、自然資源局共同籤署《關於協作推進公益訴訟促進生態保護暨建立「3+ 2」依法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新模式意見》。
  • 鐵軍風採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處與嘉興市生態環境保護...
    為做好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工作,以黨建為統領抓好執法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快打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鐵軍,近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處黨支部與嘉興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黨支部舉行支部結對共建啟動儀式
  • 中國水利報:山河生動的寫照——青海水利脫貧攻堅戰場縱覽
    讓我們一起在高空俯瞰青海水利脫貧攻堅戰場,來把脈這一偉大進程,共同感受一個時代的發展。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是「江河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李白詩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動寫照。  山河生動,人民幸福。
  • 生態良方 治療汶川環境「頑疾」——汶川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縣融媒體中心 康建禹 顏威)「找癥結,對症下藥補短板、生態價值體現不明顯、岷江上遊水環境保護壓力大、汙水處理投入運維尚需加強、環境監管合力尚未形成。」是今年汶川縣全力破解的「四困」之一。為此,汶川縣圍繞生態主體功能區定位和地處岷江上遊的地理屬性,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心工作,凝聚合力、夯實「底色」,用「生態畫筆」治療汶川「生態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