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在家看了一期《野生廚房》。
這期請來的嘉賓是清純女神柳巖,已經38歲的她,看起來還是那麼的靚麗動人。
和其他人一般無二,到了這個年紀,肯定都會面臨著人生重大的抉擇:
是否考慮該結婚了?
柳巖面對所謂的大齡尷尬說了一段話:
「以前生活就是工作,覺得工作才有意義,但我現在覺得我的人生進入了那種中年迷茫期。」
「而且我不知道婚姻的目的,我甚至覺得,我不想要孩子的話,我都想領養孩子。」
在大部分人眼裡,除了生死之外,人生的重要大事就莫過於結婚生子,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攜手一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老話說,強扭的瓜的不甜。
感情和婚姻本來就是一件水到渠成,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特別是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遇到合適的人本來就已經很難,走進婚姻就更難。
就連柳巖自己都說:我覺得人人都需要婚姻,但現在的確就找不到一個結婚的理由。
柳巖的言外之意就是,婚姻很容易,但是想要找到那個和你結婚的人很難。
看似簡單的婚姻,但真的要過下去,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所以無論是38還是48,只要沒碰到合適的,那就不結。
02
看完這期節目後,想起了前段時間,俞飛鴻在《鏗鏘三人行》的一段採訪。
竇文濤:「為什麼一直單身到現在?」
俞飛鴻:「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對於我來說,單身或者結婚,我覺得哪個更舒適就處在哪個階段。」
馮唐:「那一個人待著會覺得煩嗎?」
俞飛鴻:「我覺得不需要,如果自己的精神世界足夠富足,聊天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溝通和表達的方式。」
對俞飛鴻而言,結不結婚只是一種形式,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形式去妥協自己或者成全別人。
其實無論是俞飛鴻還是柳巖,這種對待婚姻理性的態度,是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做到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覺得,無論你有多成功,過得有多好,只要你不結婚,就是異類。
特別是對於年齡超過30歲以上的,好像就更加不能容忍,然後就被貼上「大齡剩女」、「聖鬥士」等標籤。
結婚本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卻變成了一項非完成不可的任務,甚至年齡越大,結婚這種事情越是身不由己。
柳巖在節目裡談到自己前女經紀人結婚的事情說到:
30歲之前她還沒把自己嫁出去,過年的時候,她父親氣的心臟病發住院,第二年實在沒辦法,含著眼淚就把自己給嫁了。
想想都替她感到心酸,活成了父母眼中的好閨女,但卻失去了自由。
雖說柳巖到後來,沒再繼續說這位女經紀人婚後的故事,但如果連一段婚姻連自己都沒辦法選擇的話,那還談什麼幸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選擇一段婚姻,並不是因為自己想結婚而結婚,而是因為各種來自長輩的壓力,社會的標籤,各種情感上的綁架,來迫使我們不得不妥協。
看似孝順的背後,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自由來堆砌而成的。
婚姻好也好,壞也罷,在這個時候,似乎變得已經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為了這場心不甘情不願的婚姻,隱忍了太多。
03
在節目中,柳巖說出這一番話時,汪涵的回應一語點醒夢中人。
「不一定,有的人他就需要婚姻,有的人他就不需要婚姻。」
也許對你來說婚姻是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但在別人看來,這未必就是他的理想。
微博大V @有種GIR 前段時間,對一些即將奔三的女性做了一項調查。
用一個詞來想像30歲的女人,有的人說是:焦慮、掙扎、皮膚鬆弛、脫髮、皺紋、黃臉婆、人到中年.
每個詞彙全都是滿滿的負能量,好像一到30歲,整個人就已經開始慌亂。
但其中有一位採訪者對於自己的年齡並不care,反而回答的特別驚豔:
「我34歲,未婚未育,短時間的未來不會有生育或者結婚的打算。」
「結婚生育,這樣一個生物事件擺在那的時候,那女人的整個青春衰老都會被生育丈量。」
「如果女人有更多的選擇不去結婚生育的話,其實你會發現,好像有一種賺了的感覺。」
「因為沒有任務了,你也就不會產生焦慮感了。」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讓大家不要走入婚姻,而是希望大家明白,誰都替你做不了決定。
年齡只是身份證上的數字,容顏的衰老只是到了這個年齡必須經歷的東西。
這跟你要不要結婚,或者生不生孩子一點關係都沒有。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你一旦把生孩子當成是衡量自己人生的標準,那其實就是把你自身的價值過於物化了。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也到了所謂該結婚的年齡,但還是沒有走入婚姻。
為什麼?
首先,選擇婚姻就意味著選擇了一份責任,現在單身的更多是獨生子女,婚姻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兩個人家庭的事情。
其次,現在生活和工作壓力就已經足夠飽和,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經營一份感情或者是家庭,至少在現階段婚姻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
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並不需要婚姻來改善物質條件,如果婚姻當中不能讓一方變的更好,那又何必選擇脫離單身?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方式,這完全就看自我的需求和渴望。
想或不想,才是你戀愛結婚的原因。
也應該是你選擇單身的理由。
04
說到這,也許有的人會問,那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該結婚?
其實我說的再多,或者舉的例子再多,也不如你自己心裡的那桿秤來的重要。
選擇之前,一定要問清楚自己,對婚姻的態度到底是「需要」還是「被需要」?
家人的勸阻和朋友的關心固然重要,也非常值得參考,但最終做出決定的還是你自己。
都是成年人,我們既有選擇婚姻的權利,同樣也有拒絕婚姻的權利。
不僅僅是結婚,離婚同樣也適用。
只有在婚姻當中掌握了主動權,才能真正的取悅自己。
因為結婚從來不是一個女人最終的歸宿,婚姻也從來不是牽絆住一個已婚女人活得自由的枷鎖。
如果真的到了這一天,我希望你們好好想想:
你是願意做一個活成了婚姻模型千篇一律的女人。
還是願意做一個面對單身依然無所畏懼的靈魂。
怎麼選擇,全在於你。
無論是被催婚,被催生
這都不重要
最後能決定人生的還是你自己
對於那些值得參考的意見
選擇性的聽一聽
對於那些偏見和歧視
你就當他們放了個屁
這一天天的已經累得夠嗆
還要顧及他人的眼光
那還活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