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蔡潔瑩
如何給生病的孩子餵藥?
說起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表示很頭大,關鍵時刻還得跟娃鬥智鬥勇。尤其是孩子不配合,抗拒服藥的時候,家長只能強行灌藥,先不說強行灌藥會加劇孩子對吃藥的恐懼心理,更危險的是孩子大聲哭鬧,很容易使藥流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阻塞呼吸道,最終引起窒息死亡。對於年齡越小的孩子,餵藥的難度就越大,因此很多家長在取藥的時候都會諮詢藥師,「寶寶不肯吃藥時,能不能把藥溶在牛奶裡給寶寶服用呢?」。
我們總結了不宜與牛奶同服的幾類常用藥物如下:
大部分的抗菌藥物如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等,可與牛奶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影響藥物吸收,降低抗菌作用。抗帕金森病藥(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及其複方製劑)同樣會與牛奶中的金屬離子發生絡合反應,而且牛奶中的蛋白質含有芳香胺基酸(如苯丙氨酸),通過與左旋多巴競爭性地結合同一轉運載體,影響藥物在小腸上的吸收,降低臨床療效。
含鈣、鋅製劑(乳酸鈣、葡萄糖酸鈣、葡萄糖酸鋅等)會與牛奶中的蛋白質形成凝塊,不僅影響吸收,降低血藥峰濃度,還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對於鐵製劑,如硫酸亞鐵、富馬酸鐵、琥珀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等,牛奶中的磷使鐵劑沉澱,而牛奶中的鈣離子會與鐵劑在十二指腸吸收部位發生競爭,使鐵吸收減少。
又如抗酸藥(如碳酸氫鈉、氫氧化鋁等),長期與牛奶同服可導致乳-鹼症候群。由於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同時服用大量易吸收的鹼劑,引起鹼中毒,促進腸道鈣吸收,使體內的鈣磷離子沉著在軟組織中,造成相應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壞。
因此,家長切忌把以上藥物加入奶中,並且應在孩子喝完牛奶或母乳後至少間隔一小時後再使用溫水餵藥。如果藥品說明書上明確指出「本品也可置於牛奶或果汁中」(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磷酸鋁凝膠、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等),寶爸寶媽就可以放心地把藥混入牛奶或果汁中給孩子服用啦。對於在說明書中沒有標註這類信息的藥物,請家長們謹遵醫囑給孩子服用或者諮詢藥師。
其實,只要選對了餵藥工具以及掌握正確的方法,給小孩餵藥也可以變得簡單、輕鬆!正確的餵藥姿勢,你get到了嗎?
巧用滴管、注射器(適合1歲以下的嬰兒)
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味覺尚未發育成熟,家長可選用滴管或去掉枕頭的注射器吸取藥液,將管口放進寶寶口中,注意應放在臉頰一側和牙齦之間(避免藥液因寶寶哭鬧誤入氣管),根據寶寶的吞咽速度,以小滴慢慢滴入。餵藥後,可以給寶寶喝少量水或者母乳。
藥勺(適合1~3歲的寶寶)
1到3歲的寶寶格外拒絕刺激難聞的味道,對藥物越來越敏感,家長可以提前用量杯取好一定劑量的藥液倒在寶寶專用的矽膠勺子裡,勺尖緊貼頰部黏膜與臼齒間把藥液倒入,待藥液咽下後再取出小勺(小勺應小於口腔容積的一半以上)。
劃重點:不恐嚇、不強灌、多鼓勵、多溝通
給寶寶餵藥時不要採取撬嘴,捏鼻子,強行灌藥的方法,這些餵法只會增加寶寶對吃藥的恐懼感,而且寶寶掙扎時很容易被嗆到而引起誤吸。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家長要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而不是把吃藥、打針當做懲罰恐嚇小孩。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何豔玲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